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竹君先生传

姚 鼐

朱竹君先生,名筠,大兴人,字美叔,又字竹君,与其弟石君珪,少皆以能文有名。先生中乾隆十九年进士,授编修,进至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督安徽学政,过降级,复为编修。

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知,以为疏俊奇士。及在安徽,上下诏求遗书。先生奏言翰林院著有《永乐大典》,内多有古书世未见者,请开局使寻阅,且言搜集之道甚。时文正在军机处,顾不喜,为非政之要而徒为烦,欲议寝之,而金坛于文襄公独善先生奏,与文正固争执,卒用先生说上之,四库全书馆自是启矣。先生入京师,居馆中,纂修《日下旧闻》。未几,文正卒,文襄总裁馆事,尤重先生。先生顾不造谒,又时以持馆中事与意迕,文襄大憾。一日见上,语及先生,上遽称许朱筠学问文章殊过人,文襄默不得发,先生以是获安。其后督福建学政,逾年,上使其弟珪代之,归数月,遂卒。

先生为人,内友于兄弟,而外好交游。称述人善,唯恐不至;即有过,辄复掩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晨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学强知不衰,时于其间属文。其文才气奇纵,于义理、事务、情态无不备,所欲言者无不尽,尤喜小学,为学政时,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书皆未,有诗文集合若干卷。

姚鼐曰:余始识竹君先生,因昌平陈伯思。是时皆年二十余,相聚慷慨论事,摩厉讲学,其志诚伟矣,岂第欲为文士已哉!先生与伯思,皆高才酒。伯思中年致酒疾,不能极其才。先生以文名海内,豪逸过伯思,而伯思持论稍中焉。先生暮年,宾客转胜,入其门者,皆与交密,然亦劳矣。余南归数年,闻伯思亦衰病,而先生殁年才逾五十,惜哉!当其使安徽、福建,每携宾客饮酒赋诗,游山水,幽险皆至。余间至山中崖谷,辄遇先生题名,为想见之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上下诏求遗书 会:适
B.且言搜集之道甚 备:齐全
C.所欲著书皆未 就:靠近
D.先生于伯思,皆高才酒   耽:沉溺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与“而金坛于文襄公独先生奏”中的“善”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假舟楫者,非能B.渔人甚
C.而学于师D.鱼虾而麋鹿
【小题3】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所给例句的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遇诸生贤者
A.客有吹洞箫者
B.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C.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凌万顷之茫然
【小题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朱竹君“才华横溢”的一组是 (    )
①与其弟石君,少皆以能文有名
②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知,以为疏俊奇士
③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
④其文才气奇纵,于义理、事务、情态无不备
⑤先生以文名海内,豪逸过伯思
⑥余间至山中崖谷,辄遇先生题名,为想见之矣
A.①④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②④⑥
【小题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朱竹君轻时就以善于写文章而闻名,考中进士后先后担任过编修、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安徽学政和福建学政等官职。
B.朱竹君建议开局搜寻古籍,得到军机处大臣刘文正公、于文襄公的大力支持,朝廷因此开设四库全书馆,朱竹君也参加了四库全书的编撰。
C.朱竹君喜好交游,朋友众多;为提携后进之士,常常称道他们的优点,掩饰他们的缺点。他时常在与朋友饮酒谈笑之间写文章,而这些文章又写得很好。
D.作者在二十多岁时就认识了朱竹君,并在一起慷慨谈论。他认为朱竹君不幸早逝,一是过于喜欢喝酒,二是朋友众多,交往甚密而导致过度劳累。
【小题6】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知,以为疏俊奇士。
(2)与文正固争执,卒用先生说上之。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04 10:44: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课文12自然段,完成问题。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①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1)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2)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雪,明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3)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时间为线索,记述了登泰山的经过。文章第1自然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B.本文写景状物主要采取抓住景物特征从旁烘托的写法。如写泰山的高峻,借人在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的形象来进行烘托。
C.第2自然段写登山的具体经过,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了途中的艰险和初登顶峰所见的壮丽雪景。
D.姚猬写文章强调“考据”,文中的“古长城也”“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均有考古意味。
【小题2】第2自然段写登山的具体经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试简要概括。
【小题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阳谷: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___________________
③乘:___________________
④限:___________________
⑤磴:___________________
⑥循:___________________
⑦崖限当道者:___________________
⑧云:___________________
⑨负:___________________
⑩烛: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陈氏藏书楼记

清姚鼐

①士大夫好古能聚书籍者多□,而传守至久远者盖少。惟鄞范氏天一阁书,自明至今,最多历年岁。国家修四库书,取资范氏,以助中秘之藏,海内称盛焉。余家近合肥,闻合肥龚芝麓尚书所藏书亦至今未失,其家专以一楼庋之,命一子弟贤者专司其事,借读入出,必有簿籍,故其存也获久。闻范氏之家法,盖亦略与同焉。夫一人之心,视其子孙皆一也,而子孙辄好分异,以书籍与田宅奴仆资生之具同析之,至有恐其不均,剪割书画古迹者,闻之使人悲恨。然则藏书非必不可久,抑其子孙之贤不异也

②新城陈凝斋先生,尝购书万卷。其后诸子为专作楼,以贮手泽;楼旁即为子孙读书之舍。今其仲子约堂太守,又虑岁久而后人或有变也,乃摹凝斋先生之像于石,而奉之于楼下,使后人一至其楼前,而怆然思,惕然悚,愈久而不敢不敬守也。以余少获奉见凝斋先生,乃以拓本寄余,且命为楼记。余于先生后裔又识数人,皆贤隽也,而约堂用意又是如是之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惜抱轩文集》卷十四)

注①庋:收藏。②析:分解,分割。③抑:表转折,意思是“仅在于”。不异:团结一致。④手泽:原指先人手汗,后借指先人遗物,这里指先人留下的图书。⑤怆然:悲伤的样子。惕然:敬畏的样子。悚:恐惧。⑥如是之至:如此周到。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也B.矣C.哉D.焉
【小题2】对第①段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范钦的天一藏书楼和合肥龚芝麓专以一楼藏书为例,说明历代藏书之不易。
B.“夫一人之心,视其子孙皆一也”是说藏书家把自己的念头强加到子孙身上。
C.子孙繁衍分家析产,出现“恐其不均,剪割书画古迹”的事,此乃藏书大忌。
D.家族藏书能否持久主要看子孙后代是否贤能,在藏书事业上是不是团结一心。
【小题3】对第②段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凝斋藏书万卷,其子盖楼贮之,子孙读书在旁,诗书传家,令人称羡。
B.陈约堂在藏书楼旁立了父亲的石像,意在告诫后世子孙要坚定藏书事业。
C.作者与陈氏世代有交往,现在受陈凝斋之约,为其藏书楼写下了这篇记。
D.本段写建楼、立石像始末,以及与陈氏家族的交情,叙事抒情浑然一体。
【小题4】原文末尾的横线上有四个句子,它们合理的排序是(  )。
①必有屈指及新城陈氏者矣   ②数海内藏书家   ③吾安得不乐而为之记也  
④然则百年之后
A.④②①③B.③④②①C.④③②①D.③②④①
【小题5】珍惜文化典籍是优良传统,仅凭家族之力的藏书尤其可贵;但祖上之心未必是子孙之心,如何让藏书盛业传承下去?在本文基础上,结合你的见闻和思考,请提出一条建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问题。
《南园诗存》序
姚 鼐
昆明钱侍御沣既丧,子幼,诗集散亡,长白法祭酒式善、赵州师令君范,为蒐辑仅得百余首,录之成二卷。侍御尝自号南园,故名之曰“南园诗存”。
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不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己。今上既收政柄,除慝扫奸,屡进畴昔不□利诱之士,而侍御独不幸前丧,不与褒录,岂不哀哉!
君始以御史奏山东巡抚国泰秽乱,高宗命和珅偕君往治之。君在道衣敝,和珅持衣请君易,君辞。和珅知不可私,故治狱无敢倾陂,得伸国法。其后君擢至通政副使督学湖南时和珅已大贵媒糵其短不得乃以湖北盐政有失镌君级。君旋遭艰归,服终补部曹。高宗知君直,更擢为御史,使值军机处。君奏和珅及军机大臣常不在值之咎,有诏饬责,谓君言当,和珅益嗛君。而高宗知君贤,不可,则凡军机劳苦事,多以委君。君家贫,衣裘薄,尝夜入暮出,积劳感疾以殒。方天子仁明,纲纪犹在。而君遭其困,顾不获迁延数寒暑,留其身以待公论大明之日,国得尽其才用,士得尽瞻君子之有为也。悲夫!悲夫!
余于辛卯会试分校得君,四年而余归,遂不见君。余所论诗古文法,君闻之独喜。君之诗尤苍郁劲厚,得古人意。士立身如君,诚不待善诗乃贵。然观其诗,亦足以信其人矣。余昔闻丧,既作诗哭之;今得集,乃复为序□发余痛云。
注:①钱沣(1740—1795):字东注,号南园,云南昆明人,清书画家。乾隆三十六年进士,官御史,通政司副使。②分校:科举考试时校阅试卷的官,时姚鼐以礼部员外郎任分校。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辞 卒:最终
B.和珅知不可私 干:做事
C.不可 谮:诬陷
D.国得尽其才用 俾:使
【小题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能讼言其失□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
②今上既收政柄,除慝扫奸,屡进畴昔不□利诱之士。
③今得集,乃复为序□发余痛云。
A.①于    ②因    ③所B.①于    ②为    ③以
C.①之    ②为    ③以D.①之    ②因    ③所
【小题3】下列文句中,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后君擢至通政副使/督学湖南时/和珅已大贵/媒糵其短不得/乃以湖北盐政有失镌君级。
B.其后君擢至通政副使/督学湖南/时和珅已大贵/媒糵其短不得/乃以湖北盐政有失/镌君级。
C.其后/君擢至通政副使/督学湖南时和珅已大贵/媒糵其短不得/乃以湖北盐政/有失镌君级。
D.其后/君擢至通政副使督学湖南时/和珅已大贵/媒糵其短不得/乃以湖北盐政有失/镌君级。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乾隆末年,和珅掌权,很多大臣都巴结他,通过走他的门路得到提拔重用。
B.乾隆皇帝一向了解钱沣,知道他不会说别人的坏话,于是重用他,把军机处很多重要的事务都交给他去处理。
C.本文着重记述了钱沣与权臣和珅的斗争,作者哀叹他不能等到公论天下大白之时就去世,惋惜人才之意溢于言表。
D.本文为钱沣诗集的序,却只用“苍郁劲厚”四字说他的诗,而把重点放在表现他忠直敢言的品质上,其目的是让读者由其人而见其诗。
【小题5】按具体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而侍御独不幸前丧,不与褒录,岂不哀哉!
②士立身如君,诚不待善诗乃贵。
(2)和珅为什么憎恨钱沣?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泰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合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悻、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

(选自《李斯》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
B.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
C.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
D.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论”有两体,一种为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日……”。第二种为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B.《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后删定为305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C.荀卿:即荀子,名况,战国时代思想家、教育家,世人尊称为“卿”。曾游学于齐,三次出任祭酒,后赴楚国为兰陵令,著书终老于楚。荀子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D.三代:文中的三代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该词一直到战国时期,都是指夏、商、西周。秦朝之后,“三代”的含义才开始包括了东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为了获得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恩宠,他完全舍弃了自己老师荀子的学说,焚烧《诗》《书》,坑杀有学问的人,实施了商鞅的学说。
B.作者由论李斯事秦进而泛论人臣事君的问题,强调为臣者对于国君的“悖谬无义”之政,不应为自身的富贵而阿附甚至助长之。
C.本文指出秦行暴政完全是君王自身的原因,秦朝满足于刻薄寡恩并施行严峻的刑法,这直接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D.苏轼认为李斯以荀卿之学辅佐秦朝行暴政,致使天下大乱,作者则认为李斯是完全舍弃了荀子的说学,李斯的做法只不过是追随时势罢了。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
(2)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