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译:古人夜间执着蜡烛游玩,实在是诚不得已啊。
B.某所,而母立于兹。
译:某处,而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C.庭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
译:庭院里栽有枇杷树,现在已经高高地直立着,(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D.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译:况且春天用艳丽景色召唤我,大自然把美好的写作灵感赐予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31 03:35: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庖丁解牛

《庄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天理,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足之所履,膝之所 踦:依靠。
B.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批:击。
C.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地 委:卸落。
D.臣以神而不以目视 遇:会合、接触。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进技矣 ②依天理
B.①臣以神遇不以目视 ②是以十九年刀刃若新发于硎
C.①吾见其难     ②怵然戒,视为止
D.①方今时 ②臣刀十九年矣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庖丁解牛》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经过的三个阶段;最后,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在关键地方小心谨慎,专心致志。
B.文章的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触”“倚”“履”“踦”四个字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比拟庖丁进刀“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有声有色;解牛结束“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怡然自得神态跃然纸上。
C.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强调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其二,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D.《庖丁解牛》阐明了庄子的养生之道。其主观意图是宣传消极处世的人生哲学;客观上却告诉人们,只要反复实践,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乙亥北行日记(四则)①
清戴名世
六月初十日,宿旦子冈。甫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十三日,三更启行。行四五里,见西北云起;少顷,布满空中,雷电大作,大雨如注,仓卒披雨具,然衣已沾湿。行至总铺,雨愈甚;遍叩逆旅主人门,皆不应。圉人于昏黑中寻一草棚,相与暂避其下。雨止,则天已明矣。道路皆水弥漫,不辨阡陌。私叹水利不修,天下无由治也。苟得良有司,亦足治其一邑。惜无有以此为念者。仰观云气甚佳:或如人,或如狮象,如山,如怪石,如树,倏忽万状。余尝谓看云宜夕阳,宜雨后,不知日出时看云亦佳也。是日仅行四十里,抵临淮;使人入城访朱鉴薛,值其他出。薄暮,独步城外。是时隍中荷花盛开,凉风微动,香气袭人,徘徊久之,乃抵旅舍主人宿。  
二十三日,宿东阿之旧县。是日大雨,逆旅闻隔墙群饮拇战,未几喧且斗。余出观之,见两人皆大醉,相殴于淖中,泥涂满面不可识。两家之妻,各出为其夫,互相詈,至晚乃散。乃知先王罪群饮,诚非无故。
七月初二日,至京师。芦沟桥及彰义门,俱有守者,执途人横索金钱,稍不称意,虽襆被欲俱取其税,盖榷关使者②之所为也。涂人恐濡滞,甘出金钱以给之。惟徒行者得免。盖辇毂之下而为御人之事,或以为此小事不足介意,而不知天下之故,皆起于不足介意者也。是日大雨,而余襆被书笈,为逻者所开,尽湿,涂泥被体。抵宗伯张公③邸第。盖余之入京师,至是凡四,而愧悔益不可言矣!因于灯执笔,书其大略如此。
注①《乙亥北行日记》是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戴名世从江苏江宁到北京途中的日记,自农历六月初九起,七月二日止。②榷关使者:主管关税的人。③张公:即张英,桐城人,时任礼部尚书。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行数里甫:刚刚
B.遍叩逆旅主人门逆旅:旅店
C.其他出值:遇到
D.乃知先王群饮罪:怪罪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而妇人汲井浣衣若属皆为所虏
B.不知日出时看云亦佳师道之不传久矣
C.至晚散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D.盖榷关使者所为也夫晋,何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初十日,所见的是一幅和谐安宁的农家风情图,这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的图景相似,作者特别赞美妇女也参与农业生产的“江北之俗”。
B.十三日,作者遇雨狼狈不堪,由雨后道路皆水联想到水利的重要,进而发出“苟得良有司,亦足治其一邑”的喟叹,表达出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关心。
C.二十三日,记述了一件世态小事,绘形绘声地描写了酒徒猜拳、喧闹、谩骂以及醉后于泥淖中厮搏的情景,虽只有几十个字,但酒徒形象跃然纸上。
D.这四则日记所记述的是沿途风光和民情世风,只是一些日常见闻之事,并没有惊世骇俗的内容,但即小见大,从中可见到的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小题4】把原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5分)
(2)私叹水利不修,天下无由治也。苟得良有司,亦足治其一邑。(5分)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醒心亭记

曾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①,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意。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②。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注释)①欧阳公作州之二年:及宋庆历六年,是欧阳修被贬滁州的第二年。② 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韩愈《北湖》诗有“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的句子。

【小题1】作者以“丰乐亭”起笔的用意何在?
【小题2】文中划线句若用一个成语概括应该是  。
【小题3】从上文内容推测,欧阳修以“丰乐”二字命名亭子的主要原因是_____。(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小题4】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上文与此意思相对应的两处是( )
A.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B.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C.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D.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
E.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小题5】你认为曾巩的这篇记“醒心亭”的文章是否做到了“以见其名之意”?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评价。

同类题4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莫消长也卒:突然
B.则天地不能以一瞬曾:竟,简直
C.洗盏更酌更酌:重新斟酒
D.相与枕藉乎舟中枕藉:枕靠着,躺着
【小题2】下列各组划线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盖将其变者而观之其不变者而观之
B.相与枕藉舟中飘飘如遗世独立
C.肴核尽不知东方之
D.未尝往也非能水也,绝江河
【小题3】与“而又何羡乎”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相与枕藉乎舟中
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是岁,元和四年也
D.而今安在哉
【小题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第一段中,作者借用江水、明月、清风这些自然意象,阐述事物皆具“变”与“不变”的二重性。
B.作者辩证地认识万物,找到了克服个体生命短暂而引起的恐惧心理的灵丹妙药。由此,主客二人回归到欢快的情境。
C.《赤壁赋》一文,文句追求骈偶,故读来朗朗上口,具有赋文的特点。但苏轼又没有局限于传统的赋文形式,如在文中抛弃了传统的主客问答形式。
D.这两段选文融抒情、议论、记叙为一体,充分表现了苏轼在困境中力求派遣苦闷、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同类题5

阅读《阿房宫赋》第3、4自然段,完成下列小题。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锱铢:古代重量单位。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B.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庾:谷仓
C.戍卒叫,函谷举 举:拔,攻占
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可怜:怜爱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后人”含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D.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