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有关课内诗歌散文内容的表述,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鲍照《拟行路难》其四,采用了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诗人借此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B.《蜀相》和《书愤》都有对诸葛亮的追怀,也都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与称颂之情,所不同的是前者是抒情诗,重在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后者是咏史怀古诗,重在肯定诸葛亮积极进取的北伐精神
C.《庖丁解牛》一文中两处运用对比,一是用对比写庖丁解牛经历的三个阶段的技术的提高过程,阶段明显,比较鲜明;二是用对比写庖丁与良庖、族庖用刀的情况,技术对比,高下分明
D.《项羽之死》一文中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他的性格,从而让我们感受到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所拥有的独特的人格魅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1-01 10:43: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孝经﹒谏诤章》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公明仪问于曾子曰:“夫子可以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君子之所谓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

——《礼记·祭义》

【小题1】“是何言与,是何言与!”一句在甲、乙两段中重复出现,其含义分别是什么?
【小题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文都采用了对话的形式来探讨孝的问题。
B.甲文侧重论述孝的作用,乙文认为孝有高下之分。
C.甲、乙文采用相同的修辞手法来强调各自观点,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D.甲文语势充沛、说理层层推进。乙文观点鲜明、言简意赅。
【小题3】曾子是否接受孔子的观点?结合甲乙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小题4】曾子认为“大孝尊亲”,《孝经》也认为“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谈谈你对此类观点的评价。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陶琰,字廷信,绛州人。父铨,进士,陕西右参议。琰举成化七年乡试第一,十七年成进士,授刑部主事。弘治初,进员外郎。历固原兵备副使。练士卒,广刍粟。历九年,部内晏如。迁福建按察使,浙江左布政使。正德初,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迁刑部右侍郎。陕西游击徐谦讦御史李高。谦故刘瑾党行厚赂欲中高危法琰往按直高瑾怒假他事下琰诏狱褫其职又罚米四百石输边。瑾诛,起左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准、扬诸府。六年,转南京刑部侍郎。明年,贼刘七等将犯江南,王浩八又入衢州。进琰右都御史,巡视浙江。至则七等已灭,浩八听抚。会宁、绍濒海地飓风大作,居民漂没万数。琰出帑金振救,而大筑萧山至会稽堤五万余丈。奏设兵备道守要害,防浩八党出没,遣将击斩其渠魁。遂城开化、常山、遂安、兰溪,境内以靖。复命总督漕运,七疏乞归。世宗嗣位,起故官。凡三督漕,军民习其政,不严而肃。琰性清俭,饭惟一疏。每到官及罢去,行李止三竹笥。寻加户部尚书。嘉靖元年召拜工部尚书。其冬,改南京兵部,加太子少保。未浃岁,屡引年乞体。加太子太保,乘传归,有司岁时存问。又九年卒,年八十有四。赠少保,谥恭介。子滋,以进士授行人。谏武宗南巡,杖阙下,谪国子学正。嘉靖初,历兵部郎中。率同官伏阙争“大礼”,再受杖,谪戍榆林。兵部尚书王时中等言,琰老病呻吟,冀父子一相见,乞改调近卫。不许。十五年,赦还,卒。”
(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九》)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谦/故刘瑾党/行厚赂/欲中高危法/琰往按/直高瑾怒/假他事下琰诏狱/褫其职/又罚米四百石输边
B.谦故刘瑾党/行厚赂/欲中高/危法/琰往按/直高瑾怒/假他事下琰诏狱/褫其职/又罚米四百石输边
C.谦/故刘瑾党/行厚赂/欲中高/危法/琰往按/直高/瑾怒/假他事下琰诏狱/褫其职/又罚米四百石输边
D.谦故刘瑾党/行厚赂/欲中高危法/琰往按/直高/瑾怒/假他事下琰诏狱/褫其职/又罚米四百石输边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是明朝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各部最高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B.员外郎,我国古代官职之一,郎中、员外郎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明朝的员外郎已是闲职。
C.太子太保与太子太师、太子太傅都是东宫官职,太子少保与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则是其副职,后来这些只是荣誉称号。
D.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例如,诸葛亮《出师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琰才学过人,屡任要职。乡试第一,考中进士后先在刑部任职,后任户部、工部和兵部的尚书。
B.陶琰治政有方,政绩卓著。所到之处,物阜而民丰,兵强而粮足,盗贼为之归顺,社会因而太平。
C.陶琰体恤民情,造福百姓。临海地区遭遇飓风,他拿出私有钱财救济灾民,并修筑堤岸五万多丈。
D.陶琰为官清廉,严于律己。他虽居高官,但每餐只一个菜,每次上任和离职,行李只有三个竹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练士卒,广刍粟。历九年,部内晏如。
(2)奏设兵备道守要害,防浩八党出没,遣将击斩其渠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圬者王承福传
韩 愈
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衣食。余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余,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夫镘易能,可力焉,又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其亦宜也。吾特择其易为而无愧者取焉。嘻!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将富贵难守,薄功而厚飨之者邪!抑丰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能也。
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贤者也!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杨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畜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贤于世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听其言,而尽   约:约束
B.又有功,取其直 诚:确实
C.抑丰有时 悴:衰弱不振
D.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   亡道:无道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承福是一个自食其力、乐于助人的人。务工吃住在雇主家,他必以劳动所得偿还,还常常资助路上弱者。
B.王承福懂得社会分工的必要性,一方面认为人的生活需求很多;另一方面认为大家应各尽所能,互通有无地生活。
C.王承福一直都是在富贵人家干活,见证了许多富贵人家由盛而衰的变化,借此劝告人们不可“食焉怠其事”。
D.本文先叙事后议论,简于叙事,重在议论。表面上是传记体,实际上是一篇借传记展开议论的杂文。
【小题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
(2)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
(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李密《陈情表》)
(4)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归有光《项脊轩志》)
(5)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某于禁卒。(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小题4】作者对王承福的哪些方面给予了充分肯定?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