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墨妙亭记

(宋)苏轼

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①自广德移守吴兴。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而不争。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故凡守郡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自莘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饥,将相率亡去。莘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当是时,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②,以为莘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而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览叹息,而莘老求文为记。

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今乃以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此即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物之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是亭之作否,无可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不辨。故具载其说,而列其名物于左云。

[注]①孙莘老:名觉,曾任吴兴(湖州)太守,熙宁五年二月建造墨妙亭,以藏古代碑刻法帖。②旁午:交错;纷繁。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   抚循:抚恤B.而岁大水,上田皆不登  适:适合
C.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 故事:先例D.朝廷方更化立法  更化:改革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寡求不争 蟹六跪二螯
B.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不至焉 古之学必有师
C.譬如人有生必有死 凌万顷茫然
D.故具载皆出于此乎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
A.文章第一段点题,交代孙莘老建造墨妙亭的时间、地点和用意。
B.文中借他人之言立为反论,然后引出己论,阐明了自己关于知命的观点。
C.作者认为虽然“物必归于尽”,但“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画龙点睛,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D.文章第三段以议论的方法批判孙莘老的做法糊涂。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
【小题5】把下面选自课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3-03 08:57: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浣花溪记
【明】·钟惺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
(选自《隐秀轩集》)
注:严公,指杜甫的好友严武。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水木清华,神肤洞达清华:清幽而绚丽
B.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次第:整齐
C.不必求肖,想当尔尔尔尔:这样
D.碑皆不堪读不堪:不能忍受
【小题2】下列各项全都属于钟惺“耽林泉之趣”的一项是(   )
①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    
②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
③尽溪,平望如荠
④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
⑤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    
⑥迫暮趣归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⑥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以微景入题,为读者描绘了浣花溪精致的一面,给人以清新俊爽之感。
B.文章描写景物,善于抓住其特有形态,条理分明,历历如画,写景抒情,结合自然。
C.文章第二和第三段,为浣花溪记游的主体,文字清幽之妙,结构详略之胜,堪称佳构。
D.文章结尾,作者入骨地嘲讽了那些假冒斯文的达官贵人附庸文雅、热衷应酬的丑态。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溪周之,非桥不通。
译文:
(2)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
译文: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任光禄竹溪记

(明)唐顺之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而京师人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

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耳。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

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注①光禄:官名,指光禄寺卿或少卿等,此处以官名代人名。②绝徼:极远的边地。③荆溪:水名,在江苏宜兴附近。④有力者:指有钱有势的人。⑤臭:气味。⑥偃蹇孤特:高傲而独立不群。⑦挺挺:正直。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京师人可致一竹
(2)而谓余曰
【小题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找出下列加点字中不同类的一-项
A.京师人乃吾之所薪
B.鱼虾而友麋鹿
C.幽壑之潜蛟
D.孔子登东山而
【小题3】找出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A.以难致而又多槁死 甥为我记之
B.余亦悔其随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以其求思深而无不在也
C.遍植竹 夫夷
D.所不能致者惟竹 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小题4】找出与句式“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同类的一项
A.而今安在哉B.天下莫柔弱于水
C.客有吹洞箫者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小题5】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
【小题6】在作者看来,任光禄之所以在园中“遍植以竹”是因为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7】作者在文中比较京师人和江南人对竹的不同态度,得出了什么结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传是楼记

清汪琬

昆山徐健庵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间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千万卷,区为经史子集四种。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史则日录、家乘、山经、野史之书附焉,子则附以卜筮、医药之书,集则附以乐府、诗余之书。凡为橱者七十有二,部居类汇,各其次,素标缃帙,启钥灿然。于是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何以传女曹哉?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鼎彝尊斝之物,而又未必能世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因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惟是矣!”遂名其楼为“传是”,而问记于琬。琬衰病不及为,则先生屡书督之,最后复于先生曰:

甚矣,书多厄也!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其下名公贵卿,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或亲操翰墨,及分命笔吏以缮录之,然且裒聚未几而辄至于散佚,以是知藏书之难也。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勿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占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

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

今健庵先生既出其所得书者,上为天子所器重,次为中朝士大夫之所矜式,藉是以润色大业,对扬命有余矣。而又推之以训敕其子姓,俾后先跻巍科,取月无仕翕然有名于当世。琬然后喟焉太息,以为读书之益弘矣哉!循是道也,虽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若琬则无以与于此矣。居平质驽才下,患于有书而不能读;延及暮年,则又跧伏穷山僻壤之中,耳目固陋,旧学消亡,盖本不足以记斯楼。不得已勉承先生之命,姑为一言复之。先生亦恕其老悖否耶?

注:①素标缃帙:白色的标签,浅黄的书套。②彝(yí):古代盛酒的器具,也泛指祭器;③斝(jiǎ):古代盛酒的器具。④裒(póu)聚:聚集。⑤呻占:诵读。⑥月无仕:高官厚禄。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又未必能世也     宝:珍宝。
B.次为中朝士大夫之所式 矜式:敬重效法。
C.对扬命有余矣 休:美善。
D.翕然有名于当世 翕然:一致的样子。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 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
B.部居类汇,各其次   斧斤时入山林
C.甚矣,书多厄也     欲勿予,即患秦兵
D.今健庵先生既出其所得书者   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先描述徐健庵造楼藏书的言行,点明“传是楼”的来历;再由受命写记而合理地过渡到对藏书意义的议论和对徐健庵传书给后代行为的褒扬,最后以自谦之词来收束全文。
B.楼主人本来想把土田货财、金玉珍玩、鼎彝尊斝、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类传给子孙,但又认为将书传给子孙更有价值,因此将其楼命名为“传是楼”。
C.作者的观点逐层深入展开,其中提出了藏与守、守与读、知与行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最关键的还是知与行的关系,躬体而心得之才是善读书的上策。
D.文中骈散夹杂,错落有致,问答起伏,波澜横生,尤其是几组长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行文的气势;同时,文中集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更显得摇曳多姿,引人入胜。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
(2)琬然后喟焉太息,以为读书之益弘矣哉!循是道也,虽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
【小题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占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龟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阳:水的北面
B.处者安于故而难出故:故旧
C.舟车冠盖之冲冲:要塞
D.盖其先君子之泽也泽:施恩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与“硕求余文以记之”中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B.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C.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
D.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小题3】下列有关文章的内容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游记。它前面记游,后面议理,借题发挥,借事议理,环环相扣。
B.苏轼提出“不必仕”是因为“必仕”的人会为君王社稷殚精竭虑,公而忘私,以至忽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
C.苏轼又提出“不必不仕”是因为“不仕”固然可以全身修性,但是没有尽到对君王、社稷的责任和义务。
D.饥渴的时候就要吃喝,吃饱喝足了就要停止。苏轼用这一比喻句表达出追求自适放达的人生态度。
【小题4】(4分)有人说,苏轼是集儒道思想于一体的文学家。结合本文苏轼的“仕”之思想,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3分)
(2)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4分)
(3)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公孙丑问日:“敢问夫子恶乎长?”
日:“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日:“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心,则矣。我故日,告子未尝知义,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日:‘今日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有不慊于心,则矣   馁:饥饿,引申为丧气,萎靡不振
B.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之者 揠:揠,拔起
C.今日矣!予助苗长矣   病:生病
D.不苗者也    耘:除草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告子未尝知义,其外之也 木欣欣向荣
B.宋人有闵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C.其子趋往视之虽才高于世,    无骄尚之情
D.行有不慊心 颁白者不负戴道路矣
【小题3】下列各项中,对《孟子》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
B.孟子认为,对于“养气”有两种人的做法是不足取的:一是拔苗助长,一是放任不管,这两种做法都会对“养气”产生危害。
C.“浩然之气”需要用“义”来培养,一方面注重外在力量,另一方面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
D.《孟子》散文素以雄辩著称,论证纲目清晰,说理善用譬喻,形象生动,深刻透彻。选文体现了这个特点。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2)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