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墨妙亭记

(宋)苏轼

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①自广德移守吴兴。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而不争。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故凡守郡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自莘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饥,将相率亡去。莘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当是时,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②,以为莘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而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览叹息,而莘老求文为记。

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今乃以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此即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物之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是亭之作否,无可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不辨。故具载其说,而列其名物于左云。

[注]①孙莘老:名觉,曾任吴兴(湖州)太守,熙宁五年二月建造墨妙亭,以藏古代碑刻法帖。②旁午:交错;纷繁。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   抚循:抚恤B.而岁大水,上田皆不登  适:适合
C.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 故事:先例D.朝廷方更化立法  更化:改革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寡求不争 蟹六跪二螯
B.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不至焉 古之学必有师
C.譬如人有生必有死 凌万顷茫然
D.故具载皆出于此乎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
A.文章第一段点题,交代孙莘老建造墨妙亭的时间、地点和用意。
B.文中借他人之言立为反论,然后引出己论,阐明了自己关于知命的观点。
C.作者认为虽然“物必归于尽”,但“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画龙点睛,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D.文章第三段以议论的方法批判孙莘老的做法糊涂。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
【小题5】把下面选自课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3-03 08:57: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陈情表》李密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注释,全错的一项是( )
(平素)遭闵凶 ② 晚有儿(出息) ③(亲自)亲抚养
④门衰(福分)薄 ⑤茕茕(孤单)立 ⑥(行走)年四岁
A.①②⑤B.①②⑥C.②④③D.②⑤⑥
【小题2】下列对文中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情表”的“陈”是“陈述”的意思,“表”是古代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又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B.“慈父见背”中的“见背”是死的委婉说法。“见”字的后面如果用了动词,一般要译为“对(我)如何”。比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君既若见录”。
C.“舅夺母志”其中的“舅”与“待晓堂前拜舅姑”中的“舅”意义相同,指丈夫的父亲。
D.“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功”是古代丧服的名称,指期服和功服。古代丧礼中按宗法关系的亲疏穿不同的孝服,期服穿一年,大功服穿九个月,小功服穿五个月。这里指血缘关系较近的亲属。
【小题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叙述自己孤苦的身世,其中饱含了对祖母的深切感情,代替祖母抚养孩子,即使孩子生病了,也端汤送药,不离左右。
B.作者以自己对祖母的孝为不能应征出仕的原因,抓住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施政纲领,企图打动晋武帝。
C.文字中包含一些富有生命力的并且长期以来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的词语,如:形影相吊、茕茕孑立、零丁孤苦。
D.文段主要用了四字句,还有不少对偶句,琅琅上口,亲切自然。
【小题4】翻译句子。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人也远矣   出:超过
B.于其身也,则师焉   耻:羞耻
C.圣益圣,愚益   愚:愚蠢的人
D.士大夫之   族:一类
【小题2】就文言特殊句式看,下面与“句读之不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复,可知矣B.甚矣,汝之不慧
C.苛政猛于虎D.古之人不余欺也
【小题3】下面对这段文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段的层次结构是:总分总式
B.本段论述的观点是:批判士大夫“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C.本段论述的角度是:从正面论证
D.本段使用的论证方法有:对比论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醉书斋记
郑日奎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麈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甫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顷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瞷②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挟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③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紧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物,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④法,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惝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 (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科头:不戴帽子。②瞷(jiàn):窥视。③刺:名帖。④刘伶断饮:刘伶戒酒。《晋书·刘伶传》记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晨起,即科头甫:接近
B.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始进 间:机会
C.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怪僻
D.只余酒脯,补五脏劳耶赚:哄骗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书架书筲各四,古今籍在积土成山,风雨兴
B.竹床一,坐之不敢兴兵拒大王
C.或变味,亦不觉也臣死不避
D.余怅然久不知将军宽至此也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作者“醉书”的一组是
①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 ②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
③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 ④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
⑤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 ⑥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
A.①③④B.③⑤⑥C.①②⑤ 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癫狂的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如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
B.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世事,不近人情。读书入迷时,常对家人呵斥怒责,并拒绝会见来访的客人,因而经常得罪来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
C.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
D.作者本打算戒除“醉书”的习性,但又考虑到男人痴迷诗文总胜于沉溺女色等因素,最终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放弃了这种打算。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2分)
②而事之紧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3分)
③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书魏郑公传后

曾巩

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以其书存也。及观郑公以谏诤事付史官,而太宗怒之,薄其恩礼,失终始之义,则未尝不反复嗟惜,,恨其不思,而益知郑公之贤焉。

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也。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戾也。”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岂恶乎?“然则焚稿者非欤?”曰:焚稿者谁欤?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噫!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万世者,郑公也。

(选自《宋文鉴》,有删节)

(注解)①亮:同“谅”,诚信。②必:断定。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其怠且忌矣 启:启发,引导
B.至于辽东之败 至于:到,到了
C.成区区之小 让:谦让
D.非其史之 遗:遗留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渊源皆出于此也 ②皆出于此乎
B.①能知其有此,以其书存也 ②所以遣将守关,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①其书可见也 ②泊牧谗诛
D.①而不欺万世者 ②洋洋与造物者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赞扬了魏征以诚信持己事君、不欺于万世、大公至正的品德,也指出他所以能直言进谏,是因为遇上圣明的君主。
B.本文还阐述了为君不掩己过的道理,着重指出保存谏诤文辞和事实的重要意义,批评了替君王掩饰、隐瞒的不良行为。
C.本文举出《春秋》“对君主、父母、贤德之人要避开其过错”的原则,作为唐太宗晚年愤恨魏征把谏稿写入史册的原因。
D.本文叙事说理,注意运用对照法,既写魏征等人因敢于谏诤而名垂后世;又写唐太宗后期不能纳谏而导致“辽东之败”。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短句。
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2)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