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译文:为何做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反而不如普通人家那样夫妻恩爱,幸福如意。
B.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译文:请不要拘束,坐下来弹一曲,让我为你改编成《琵琶行》。
C.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魏王您如果没有怪罪上天,那么天下的百姓就都到了。
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译文:秦国没有耗费一支箭,天下的诸侯就已经被围困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5-12 08:01: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秋水阁记

钱谦益

①阁于山与湖之间,山围如屏,湖绕如带,山与湖交相袭也。虞山,嶞山也。蜿蜒西属,至是则如密如防,环拱而不忍去。西湖连延数里,缭如周墙。湖之为陂为寖者,弥望如江流。山与湖之形,经斯地也,若胥变焉。阁屹起平田之中,无垣屋之蔽,无藩离之限,背负云气,胸荡烟水,阴阳晦明,开敛变怪,皆不得遁去豪末。

②阁既成,主人与客,登而乐之,谋所以名其阁者。

③主人复于客曰:“客亦知河伯之自多于水乎?今吾与子亦犹是也。尝试与子直前楹而望,阳山箭缺,累如重甗。吴王拜郊之台,已为黍离荆棘矣。逦迤而西,江上诸山,参错如眉黛,吴海国、康蕲国之壁垒,亦已荡为江流矣。下上千百年,英雄战争割据,杳然不可以复迹,而况于斯阁欤?又况于吾与子以眇然之躯,寄于斯阁者欤?吾与子登斯阁也,欣然骋望,举酒相属,已不免哑然自笑,而何怪于人世之还而相笑与?”

④客曰:“不然。于天地之间有山与湖,于山与湖之间有斯阁,于斯阁之中有吾与子。吾与子相与晞朝阳而浴夕月,钓清流而弋高风,其视人世之区区以井蛙相跨峙而以腐鼠相吓也为何如哉?吾闻之,万物莫不然,莫不非。因其所非而非之,是以小河伯而大海若,少仲尼而轻伯夷,因其所然而然之,则夫夔蚿之相怜,鯈鱼之出游,皆动乎天机而无所待也。吾与子之相乐也,人世之相笑也,皆彼是之两行也,而又何间焉?”

⑤主人曰:“善哉!吾不能辩也。”姑以秋水名阁,而书之以为记。崇祯四年三月初五日。

(注):嶞,山形狭长的样子。陂,河岸。寖,同浸,渗透之意。吴海国、康蕲国:海国公吴祯,蕲国公康茂才,均为明初大将,协助朱元璋一统天下。天机:自然。
(1)根据文中相关信息,作者以“秋水”名阁,是取  (人名)《秋水》之意。
(2)第③段写主人登阁产生“黍离”、“江流”之悲,其作用是什么?
(3)结合上下文,对文中划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世间万物没有不是这样的,也没有是这样的。
B.持肯定的立场去认识世间万物,这样的方法是不对的。反之亦然。
C.顺着所肯定的方面就去肯定,世间万物没有不被肯定的。反之亦然。
D.对世间万物的态度,要么持肯定的立场,要么持否定的立场。
(4)概括结尾主人言“吾不能辩也”的原因。
(5)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分析本文是如何将情景理有机结合的。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三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青霞先生文集序
明 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明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已而,君纍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场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之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中朝之士虽不敢讼其事,而一时阃寄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故人俞君,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襄,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蕡之对疑于亢。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予谨识之。
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锦衣经历上书宰执诋:抨击
B.以敌之出没恣:任凭
C.《巷伯》之刺而下刺:讥刺
D.岂皆古之声也哉?中:不高不低的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沈练为人﹑为文之“大者”的一组是(  )
①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
②君纍然携妻子,出家塞上
③君既上愤疆场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之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
④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
⑤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
⑥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④⑤D.①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炼流放边塞。当时,边事废弛,有敌寇边,将士常常束手无策,甚至连一支抗敌的箭都没有。
B.沈炼在他的诗文中,抒发了对边防懈怠的愤激和对将士屠戮百姓的痛恨。
C.作者认为,沈炼有古代志士的风范。如果按照孔子删诗的“发乎情,止乎礼义”宗旨,沈炼之诗文﹑屈原之骚﹑伍胥之谏﹑贾谊之《疏》等,都可能被孔子采录。
D.沈炼之死,让人痛心。其诗文能惧谗臣,激士卒,唤起人们同仇敌忾的义愤。
【小题4】把下列文言阅读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3分)
②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4分)

同类题4

(五)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醉乡记

(清)戴名世

①昔余尝至一乡陬,颓然靡然,昏昏冥冥,天地为之易位,日月为之失明,目为之眩,心为之荒惑,体为之败乱。问之人:“是何乡也?”曰:“酣适之方,甘旨之尝,以徜以徉,是为醉乡。” 

②呜呼!是为醉乡也欤?古之人不余欺□。吾尝闻夫刘伶、阮籍之徒矣。当是时,神州陆沉,中原鼎沸,而天下之人,放纵恣肆,淋漓颠倒,相率入醉乡不已。而以吾所见,其间未尝有可乐者。或以为可以解忧云耳。夫忧之可以解者,非真忧也;夫果有其忧焉,抑亦必不解也,况醉乡实不能解其忧也,然则入醉乡者,皆无有忧也。

③呜呼!自刘、阮以来,醉乡遍天下;醉乡有人,天下无人矣。昏昏然,冥冥然,颓堕委靡,入而不知出焉。其不入而迷者,岂无其人者欤?

(注释)①乡陬(zōu):偏僻的地方。②翻适:畅快舒适。③以徜以徉:安闲自在。④刘伶、阮籍:俱为西晋人,名列“竹林七贤”。刘、阮纵酒放诞,蔑视封建礼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常以醉酒保全自己。③陆沉:指国家陷于灾祸。⑥其不入而迷者:不入醉乡并且不昏迷慌惑的人。
【小题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矣B.焉C.也D.耳
【小题2】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首先写“我”到醉乡时的醉酒的真实感受。
B.第①段首先写“我”看到的醉酒之人的醉酒表现。
C.第①段具体描绘了醉酒对人的生理、心理的伤害,奠定了情感基调。
D.“醉乡”是一个可以痛快喝酒、大饱口福、安闲自在的地方。
【小题3】对文中②、③段的“呜呼”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的“呜呼”承接第①段的醉乡之说表达了强烈的惊讶之情。
B.第②段的“呜呼”承接第①段的醉乡之说表达了豁然开朗的喜悦之情。
C.第③段的“呜呼”表达了对“醉乡遍天下”的强烈震撼和无奈之情。
D.第③段的“呜呼”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强烈的担忧之情。
【小题4】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
而荒感败乱者,率指以为笑,则真醉乡之徒也己。
A.第①段末尾B.第②段末尾C.第③段末尾D.第③段开头
【小题5】分析第②段划线部分的论证思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送狄承式青田教谕
归有光
予与承式同举于乡,试于礼部,皆不第。而承式独以禄养为急,徘徊都下。送予出崇文门外,谓当得官浙中,因约余游钱塘西湖,远则在天台、雁荡之间,欲为东道主人,然又数不果。今年,始得处之青田。青田在万山中,足以读书谈道,优游自适。而浙东学者,近岁浸被阳明之教,为致良知之学。承式为人敦朴敛约,不喜论说,而中有自得者。今为人师,不容默默,亦将出其所有,以考论其同不同何如也。
浙东道学之盛,盖自宋之季世。高皇帝初定建康,青田刘文成公,实与景濂及丽水叶景渊、龙泉章三益四人,首先应聘而至。当是时,居礼贤馆,日与密议。浙东儒者皆在。盖国家兴礼乐,定制度,建学养士,科举之法,一出于宋儒。其渊源之所自如此。
近岁以来,处之科第,至阖郡不见一人。或者遂目为深山荒绝之区,而不知假令县岁贡数十辈,岂尽谓之才贤得人耶?以瓯粤区区二百年,有文成公为帝者师,不可谓之乏人也矣。天下承平日久,士大夫不知兵,一旦边圉有警,束手无策,徒望之勇猛强力之人。如此,则古所谓合射献馘于学宫者,何事耶?文成以书生,当方谷珍起海上,毅然建剿灭之策。佐石抹元师擒殄山寇,卒以保障乡里,挈全城以归兴王之运。其文武大略,且未可以一乡一国之士概之矣。
承式入公之里,而与其子弟游,能无慨然有感矣乎!夫山川之气,积二百年,当有发者。况以先王之道,六经孔孟之语训迪之。将见括苍之士,必有文武忠孝出而为国家之用者矣。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节)
(注)①教谕:明清时,县设“县儒学”,内设教谕一人,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又数不果 果:实现
B.一旦边圉有警 圉:牢狱
C.佐石抹元师擒殄山寇 殄:消灭
D.挈全城以归兴王之运 挈:带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因约余游钱塘西湖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实与景濂及丽水叶景渊、龙泉章三益四人  失其所与,不知
C.而不知假令县岁贡数十辈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则古所谓合射献馘于学宫者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小题3】下列各句加点字,与文中画线句“或者遂目为深山荒绝之区”中“目”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去今之墓而葬焉
B.项伯杀人,臣活之
C.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
D.人皆得以隶使之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承式为人敦朴敛约,不喜论说,而中有自得者。
(2)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3)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