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五)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醉乡记

(清)戴名世

①昔余尝至一乡陬,颓然靡然,昏昏冥冥,天地为之易位,日月为之失明,目为之眩,心为之荒惑,体为之败乱。问之人:“是何乡也?”曰:“酣适之方,甘旨之尝,以徜以徉,是为醉乡。” 

②呜呼!是为醉乡也欤?古之人不余欺□。吾尝闻夫刘伶、阮籍之徒矣。当是时,神州陆沉,中原鼎沸,而天下之人,放纵恣肆,淋漓颠倒,相率入醉乡不已。而以吾所见,其间未尝有可乐者。或以为可以解忧云耳。夫忧之可以解者,非真忧也;夫果有其忧焉,抑亦必不解也,况醉乡实不能解其忧也,然则入醉乡者,皆无有忧也。

③呜呼!自刘、阮以来,醉乡遍天下;醉乡有人,天下无人矣。昏昏然,冥冥然,颓堕委靡,入而不知出焉。其不入而迷者,岂无其人者欤?

(注释)①乡陬(zōu):偏僻的地方。②翻适:畅快舒适。③以徜以徉:安闲自在。④刘伶、阮籍:俱为西晋人,名列“竹林七贤”。刘、阮纵酒放诞,蔑视封建礼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常以醉酒保全自己。③陆沉:指国家陷于灾祸。⑥其不入而迷者:不入醉乡并且不昏迷慌惑的人。
【小题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矣B.焉C.也D.耳
【小题2】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首先写“我”到醉乡时的醉酒的真实感受。
B.第①段首先写“我”看到的醉酒之人的醉酒表现。
C.第①段具体描绘了醉酒对人的生理、心理的伤害,奠定了情感基调。
D.“醉乡”是一个可以痛快喝酒、大饱口福、安闲自在的地方。
【小题3】对文中②、③段的“呜呼”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的“呜呼”承接第①段的醉乡之说表达了强烈的惊讶之情。
B.第②段的“呜呼”承接第①段的醉乡之说表达了豁然开朗的喜悦之情。
C.第③段的“呜呼”表达了对“醉乡遍天下”的强烈震撼和无奈之情。
D.第③段的“呜呼”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强烈的担忧之情。
【小题4】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
而荒感败乱者,率指以为笑,则真醉乡之徒也己。
A.第①段末尾B.第②段末尾C.第③段末尾D.第③段开头
【小题5】分析第②段划线部分的论证思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25 10:01: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先祖妣事略

张惠言

先祖妣白孺人,年二十二,归我先祖考政諴府君。政諴府君倜傥好学,通六艺诸子之书。父文复府君命北游,乡试顺天。俄得疾,卒京师,年三十五。讣至,孺人恸绝。是时文复府君年七十一,呼曰:“天乎!儿与妇偕亡乎!”顷之,孺人苏,文复府君曰:“我老矣,诸孤幼,新妇死耶?”孺人泣曰:“不敢。”明年,文复府君病,及,顾孺人泣曰:“吾死矣,诸孤与新妇为命,新妇存一日,诸孤亦存一日也。”良久,唏嘘曰:“贫甚,无可倚者。吾死,新妇存焉?”孺人泣对曰:“新妇生死与诸孤俱。”文复府君遂卒。

是时孺人三子,曰思楷、蟾宾、瑞斗。课三子读书,有疑义,取笔记,俟伯叔父至者就质焉。或谓孺人家至贫,令儿习他业,可以糊口;今使之读,读未成,饿死矣。孺人曰:“自吾翁而上,五世为文儒,吾夫继之,至吾子而泽,吾不可以见吾翁。”卒命之学。文复府君有弟曰衍黄,老矣,教授于家,怜诸孙,恒诲之。尝语孺人曰:“而子可教,吾欲严督之,念其枵腹,不忍也。”孺人谢曰:“翁幸督之,枵腹何焉?”

自文复府君卒后,孺人率二女纺织以为食。十数年,日常不得再食。惟岁时及家忌日,乃蔬食以祭。戚族中有周恤之者,一泉一粟,皆簿记之,曰:“他日不可不报。”而政諴府君之卒于都也,内阁中书许公宏声,为经纪其丧,文复府君之终事则衍黄办之。孺人尤感焉,曰:“吾子孙勿忘此大德。”

孺人后政諴府君二十六年,以乾隆二十四年卒,年六十有四。考讳琪,母吴太孺人。孺人之在室也,吴太孺人病,孺人刲股肉和药以进,病辄愈。及文复府君疾革,孺人复刲股以进焉。及其卒也,子瑞斗亦为之刲股。孺人卒之五年,思楷及瑞斗奉孺人之柩,合葬于加冠桥政諴府君之兆。

(选自《茗柯文编》,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复府君病,及   革:改变
B.至吾子而泽 斩:断绝
C.枵腹何焉 病:忧虑
D.乃蔬食以祭 具:备办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孺人:明清时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也通用为对妇人的尊称。
B.乡试:科举时代每三年各省集士子于省城举行的考试,乡试考中者称解元。
C.乾隆:清高宗的年号。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一般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
D.刲股:割大腿之肉。割股疗亲,古以为孝行;割股祭祀,则表示崇敬之至。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课三子读书,有疑义,取笔记,俟伯叔父至者就质焉。
⑵戚族中有周恤之者,一泉一粟,皆簿记之,曰:“他日不可不报。”
【小题4】根据文章后三段,概括白孺人身上具有的美德。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褐夫字说

(清)戴名世

①古者名、字大抵多□奇,而偶者盖少□,自汉以还,少有奇字者,其名则或奇或偶焉耳,岂非其习使然哉!吾闻之申繻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其于字也亦然,以故古之人其名、字不必其美且善也,后之人但取夫美善之称,而不必有其字,则其虚冒焉者又岂少乎! 

②余偶名而欲奇其字,有来告者曰:“不可,以习俗之不惯于称也。”余曰:“余之为是,非故矫然异也,其说有取,而于古亦无谬。虽然,更其称而仍袭其义则字曰褐夫,可乎?”人曰:“褐,贱服也;夫,不知谁何人之辞也。今吾子以自托焉,不亦鄙乎?”余曰:“余固鄙人也,舍是无以为吾字矣,天下之人,自上君公,以至于大夫、士,其等列以渐而降,最 下至于褐夫,则垢污贱简极矣。其所处也至卑,其于世也无伍,富贵利达之所无望,而声势名誉之所不及。庸人孺子皆得傲且侮之而无所忌,以故古者谚之谩必以云,然则余不以为字而谁乎?吾恶世之窃其名而无其实者,又恶有夫有其实而辞其名者。若余则真褐之夫也,虽欲辞其名,不得矣。匪吾云,人实云云,然则人之称之也必惯,鄙不鄙又何论焉!” 

③既以其语应客,遂书之,以为《褐夫字说》云。 

注:①戴世名,字田有,一字褐夫,清古文家。 ②申繻:春秋时期鲁国大夫。
【小题1】可选入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也  矣B.以  焉C.于  也D.因  矣
【小题2】第②段中详写“来告者”与“余”问答对话,对其用意分析正确地一项是(   )
A.问答对话突显对方认知冲突,意在表现“来告者”咄咄逼人“。
B.以“来告者“的质疑和刁难,暗示自己孤独寂寞、怀才不遇。
C.用问答对话方式答疑驳难,以方便逐层深入阐明自己的看法。
D.在问答对话中自诉身份地位卑贱,批判遵从古人的错误做法。
【小题3】对作者取字“褐夫”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回归古代取字的传统,寄托自己的理想,突出修德的重要性。
B.回归古代取字的传统,主张名实相符,抒发愤世嫉俗之情。
C.眀贬实褒彰显自己的德性品行,表明作者傲岸的人生追求。
D.矫正世俗的虚伪,强调名实相符的思想,表达豁达的态度。
【小题4】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划线句子。
【小题5】概括全文的写作思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马伶传

清侯方域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所谓椒山先生者。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去后且三年面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

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当时犹称马回回云。

(选自《虞初新志》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B.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C.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D.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小题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日为开宴 幸:希望
B.华林部马伶曰 过:责备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 绝:横渡
D.纵一苇之所如,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梨园部,因唐玄宗选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后世称戏剧团体为梨园。
B.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后来遂用作国家的代称。
C.《劝学》中“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意思是“劝告,规劝”。
D.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
(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3)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