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小题1】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趣舍万殊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C.知明而行无过也D.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小题2】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人之相  失其所,不知
B.及其所既倦 足以极视听
C.犹不能不之兴怀    固国不山溪之险
D.向之欣    或因寄
【小题3】对该文段理解和概括有错的一项是
A.作者在前面段极写乐的基础上引出了对人生的感慨。
B.人生一世虽各有所好,但终会随着时间和心境的变化而变化。
C.人生难测长短,所以“死生亦大矣”。
D.作者感慨人生来去匆匆,难以把握,所以非常悲观。
【小题4】翻译选段中画线的句子。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2)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29 07:04: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言文阅读(22分。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稼说送张琥  宋·苏轼
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完;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平居所以自养而不致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之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选自《苏轼文集卷十》)(11上海卷)
注①古同“盍”,何不。②敛:收拾,此处意为收割 。③耰:捣土块的农具。铚:镰刀。艾:通“刈”,收割。④闵:勉,勉力。⑤得:此指中进士。⑥这是苏轼赠与同事张琥的一篇杂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之常及其熟敛:收拾,此处意为收割
B.以待其成者,闵焉闵:勉,勉力
C.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爵位
D.其亦以是之语:转告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田美多,其食足而有余②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B.①而敛之常及熟②孰能讥之乎
C.①待其成者,闵闵焉②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①如婴儿望之长也②师道不传也久矣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以为庄稼要种得好至少应当做到:土地可以休耕轮作,耕种不能耽误农时,收割一定要等庄稼完全成熟之后。
B.古人超过今人的原因是他们非常重视自我修养和积累,一定要等到思想完全成熟后才出来做事、为官,就像水一定要等到充溢后才流淌出来,弓拉满之后才发箭。
C.苏轼非常羡慕张琥能够有再学习的机会,劝勉他治学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并希望他过问弟弟苏辙是否做到了这一点。
D.这篇文章以种庄稼比喻做学问,以保全地力比喻人生修养,喻义恰当、哲理深刻:文章以“我”为例入文,语气亲切,显示出大师虚怀若谷。
【小题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B.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以为不是而众已妄推之矣
C.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D.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小题5】将文言材料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4分)
②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3分)
③子归过京师而问焉。(3分)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送区册序①

(唐)韩愈

①阳山,天下之穷处也。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②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县廓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奉期约。是以宾客游从之士,无所为而至③。愈待罪于斯,且半岁矣。

②有区生者,誓言相好,自南海挐舟④而来。升自宾阶,仪观甚伟,坐与之语,文义卓然。庄周云:逃空虚者, 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⑤况如斯人者,岂易得□!入吾室,闻《诗》《书》仁义之说,欣然喜,若有志于其间也。 与之翳嘉林,坐石矶,投竿而渔,陶然以乐,若能遗外声利,而不厌乎贫贱也。岁之初吉,归拜其亲,酒壶既倾, 序以识别。

(注)①本文作于韩愈被贬阳山县令期间。区册,人名。②侔(móu):等同。③无所为而至:到这里后都觉得生活枯寂无聊到了极点。④挐(rú)舟:划船,撑船。⑤逃空虚者:巡行于荒坟古墓间的人。

【小题1】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也
B.尔
C.矣
D.哉
【小题2】“阳山,天下之穷处也”,结合第①段,具体写出“穷”之处。
【小题3】下列选项中,对于第①段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主要写了作者被贬之地偏僻荒凉的自然环境特点。
B.渲染阳山之荒僻,委婉含蓄地表达被贬至此的失意落寞。
C.“宾客游从之士,无所为而至”侧面表现作者的生活状态。
D.用阳山的荒僻来反衬区生与“我”的情谊深重且特别可贵。
【小题4】简析第②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5】联系韩愈《师说》,试分析作者对“李氏子蟠”和“区生”在情感态度上的差异。
同:
异:对李蟠的情感是: 对区生的情感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相州昼锦①堂记
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 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 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馀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②不足为公荣; 桓圭衮冕③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 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 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注①昼锦:据《汉书》载,项羽曾经说过一句话:“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后以衣锦还乡为荣耀的事情。韩琦以武康军节度使身份兼相州知州,因相州是他的故乡,所以取项羽的话改“夜”为“昼”命名厅堂,以示荣耀。②大纛:古代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③桓圭:古代公爵所执的礼器,用于朝聘、祭祀、丧葬等场合。衮裳:古代皇帝和三公所穿的礼服。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相与骈肩迹累:重叠
B.所以彝鼎而被弦歌者铭:铭记
C.以相人遗:留给
D.世有德,为时名卿令:美好的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州昼锦堂记”的"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
B.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江西人,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C.“卿” 古代既可指高级官名,如三公九卿;又可作为对人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还可作为古代夫妻互称。
D.《汉书》和《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其中只有《史记》是纪传体,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借魏国公韩琦回家乡相州为官时兴建“昼锦堂”一事,旌扬韩琦有高风亮节。
B.文章开头写季子和朱买臣,是为了拿他们的骄矜自夸反衬韩琦的谦逊和不事张扬。
C.作者虽未登“昼锦堂”,却为能诵读魏国公之诗而高兴,因钦佩其为人而写此文。
D.本文主要叙述韩琦年轻时即高中科举,当时很有声望,虽身居高位却不以此自我夸耀。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 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5分)
(2)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5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填然
A.五亩之宅,之以桑B.狗彘人食而不知检
C.然而不者,未之有也D.弃甲曳兵而
【小题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小题3】下面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用比喻说理,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B.“不可……也”的句式,给人以吃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形成鲜明的对比,是孟子对梁惠王的直接批评。
D.选文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合理措施和正确态度。
【小题4】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