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宜黄县县学记
(宋)曾巩
盖凡人之起居、饮食、动作之小事,至于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体,皆自学出,而无斯须去于教也。其动于视听四支者,必使其洽于内;其谨于初者,必使其要于终。驯之以自然,而待之以积久。噫!何其至也。故其俗之成,则刑罚措;其材之成,则三公百官得其士;其为法之永,则中材可以守;其入人之深,则虽更衰世而不乱。为教之极至此,鼓舞天下,而人不知其从之,岂用力也哉!
及三代表,圣人之制作尽坏,千余年之间,学有存者,亦非古法。人之体性之举动,唯其所自肆,而临政治人之方,固不素讲。士有聪明朴茂之质,而无教养之渐,则其材之不成,固然。盖以不学未成之材,而为天下之吏,又承衰弊之后,而治不教之民。呜呼!仁政之所以不行,贼渣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欤!
宋兴几百年矣。庆历三年,天子图当世之务,而以学为先,于是天下之学乃得立。而方此之时,抚州之宜黄犹不能有学。士之学者皆相率而寓于州,以群聚讲习。其明年,天下之学复废,士亦皆散去。皇估元年,会令李君详至,始议立学。而县之士某某与其徒,皆自以谓得发愤于此,荚不相励而趋为之。故其材不赋而羡,匠不发而多。其相基会作之本末,总为日若干而已,何其周且速也!当四方学废之初,有司之议,固以谓学者人情之所不乐。及观此学之作,在其度学数年之后,唯其之一唱,而四境之内响应,而困之如恐不及。则夫言“人之情不乐于学者”,其果然也与?
宜黄之学者,固多良士;而李君之为令,威行爱立,讼清事举,其政又良也。夫及良令之时,而顺其慕学发憤之俗,作为宫室教肄之所,以至图书器用之须,英不皆有,以养其良材之士。虽古之去今远矣,然圣人之典籍皆在,其言可考,其法可求,使其相与学而明之。使一人之行修移之于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于乡邻族党则一县之风俗成人材出矣。教化之行,道德之归,非远人也,可不勉与!县之士来请曰:“愿有记。”故记之。
(选自《曾巩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其俗之成,则刑罚措 措:安置 |
B.则虽更衰世而不乱 更:经历 |
C.唯其所自肆 肆:放纵 |
D.匠不发而多 发:征调 |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何其至也 其间旦暮闻何物 |
B.于是天下之学乃得立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
C.圣人之制作尽坏 此亡秦之续也 |
D.以不学未成之材,而为天下之吏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县学,地方官学。童生通过院试得以入读县学以备参加乡试,学生称“庠生”、“会元”、俗称“秀才”。 |
B.“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合称,具体所指不一。“三代”,一般是对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
C.中国古代有干支、王公即位年次、帝王年号、年号干支共用等纪年方法,皇佑元年,就是年号纪年。 |
D.有司,中国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有司”一般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泛指官吏。 |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使一人之行/修移之于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于乡邻/族党则一/县之风俗成/人材出矣 |
B.使一人之行/修移之于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于乡邻族党/则一县之风俗/成人材出矣 |
C.使一人之行修/移之于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于乡邻/族党则一/县之风俗/成人材出矣 |
D.使一人之行修/移之于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于乡邻族党/则一县之风俗成/人材出矣 |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作者看来,教育可以转变一个人的性情,培养大量人才,扭转一个社会的风气,以至推行仁政。 |
B.庆历三年,宋朝天子把振兴教育当成首要事务,所以各地纷纷开办学校,宜黄县学也因此得以设立。 |
C.李详设立宜黄县学之举顺应民心,得到了百姓的支持。他担任该县县令,树立了威望,彰显了仁爱,争讼得以平息,措施得以施行。 |
D.本文既言有学之用,也言废学之害:既言宜黄之立学,也劝士子之进学。文章缓缓叙来,实事为证,条清理晰,令人信服。 |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政之所以不行,贼盗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欤!
(2)土之学者皆相率而寓于州,以群聚讲习。
(3)唯其令之一唱,而四境之内响应,而图之如恐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