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完成下列后面各题。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函陵 军:驻军
B.秦以利晋   阙:使……侵损、消减
C.行李之往来   行李:使者
D.越国以远   鄙:边邑
【小题2】下面全都属于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理由的一项是()
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⑤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⑥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A.①②⑤ B.②③⑤C.①④⑥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服秦伯埋下了伏笔。
B.面对烛之武的委婉批评,郑伯为了国家利益,勇于承认自己不能用人的错误,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C.烛之武在说辞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处处为秦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
D.由晋文公“不仁”“不知”“不武”的三条退兵理由,可以看出他确实是一个非常讲“仁义”的国君。
【小题4】翻译下面句子。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0-27 11:30: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注】采薪之忧:因生病不能去打柴的忧虑。用作生病的婉辞。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寒疾,不可以风  风:吹风,受风B.不能造朝    造:到
C.君命召,不俟驾    俟:等待D.乡党莫如齿  齿:痛恨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B.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未见所以敬王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彼以其富,我以吾仁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标题是“孟子将朝王”,它与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样,均以首句作标题。
B.在景子看来,礼不仅是人们安身立命的关键,也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
C.本文可读性强,在于孟子采用了一波三折、层层推进的说理方法,且融叙事与说理为一体。
D.孟子认为国君不能因为自己的地位高就轻慢臣子的年龄和道德,即不能“有其一以慢其二”。
【小题4】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 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之有  厌:讨厌
B.若不秦  阙:侵损、削减
C.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失其所  与:结交,亲附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 ,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侍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
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武安君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王弗许。
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急来攻垒,欲出为四队。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武安君曰:“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中画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数之让:谦让
B.奢不能难:困难
C.妾请无随坐:坐下
D.二奇兵以劫之张:布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廉颇易与,降矣焉置土石
B.王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先帝不臣卑鄙
C.王所赐金帛,归藏家死或重泰山,或轻于鸿毛
D.尝与父奢言兵事君知难也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妾侍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
(2)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
【小题4】赵括熟谙兵法,为什么招致惨败?请从赵括自身方面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曰:“汉、晋以来,诸王皆为树置失宜,不预立定分,以至于灭亡。今诸王承宠遇之恩有过厚者,臣之愚虑,不惟虑其恃恩骄矜也。昔魏武帝宠树陈思,及文帝即位,防守禁闭,有同狱囚,以先帝加恩太多,故嗣王从而畏之也。此则武帝之宠陈思,适所以苦之也。今陛下以大圣创业,岂惟处置见在子弟而已,当须制长久之法,使万代遵行。”疏奏,太宗甚嘉之。
贞观十三年,谏议大夫褚遂良以每日特给魏王泰府料物,有逾于皇太子,上疏谏曰:“昔圣人制礼尊嫡卑庶如不能明立定分遂使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徒承机而动私恩害公惑志乱国。《传》曰:‘臣闻爱子教以义方。’忠、孝、恭、俭,义方之谓。昔汉窦太后及景帝并不识义方之理,遂骄恣梁孝王,封四十余城,苑方三百里,大营宫室。积财镪巨万计,出警入跸,小不得意,发病而死。宣帝亦骄恣淮阳王,几至于败。且魏王既新出,伏愿恒存礼训,妙择师傅,示其成败。既敦之以节俭,又劝之以文学。惟忠惟孝,因而奖之道德齐礼,乃为良器。此所谓圣人之教,不肃而成者也。”太宗深纳其言。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当今国家何事最急”?尚书右仆射高士廉曰:“养百姓最急。”黄门侍郎刘洎曰:“抚四夷急。”中书侍郎岑文本曰:“《传》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由斯而言,礼义为急。”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即日四方仰德,不敢为非,但太子、诸王,须有定分,陛下宜为万代法以遗子孙,此最当今日之急。”太宗曰:“此言是也。既以长子守器东宫,公等为朕搜访贤德,以辅储宫,爰及诸王,咸求正士。且官人事王,不宜岁久。岁久则分义情深,非意窥窬,多由此作,其王府官寮,勿今过四考。”
节选自《贞观政要·子诸王定分》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昔圣人/制礼尊嫡卑庶/如不能明立定分/遂使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徒/承机而动/私恩害公/惑志乱国/
B.昔圣人/制礼尊嫡卑庶/如不能明立定分/遂使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徒/承机而动/私恩害公/惑志乱国/
C.昔圣人制礼/尊嫡卑庶/如不能明立定分/遂使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徒承机而动/私恩害公/惑志乱国/
D.昔圣人制礼/尊嫡卑庶/如不能明立定分/遂使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徒/承机而动/私恩害公/惑志乱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疏是奏议的一种。奏议是古代官吏进呈上级或帝王的陈述请求或者建议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
B.嗣王是封爵的一种,高于郡王,低于亲王。始于唐代,在宋代被正式采用。
C.出警入跸:帝王出称警,入称跸。跸 ,读作bì,本意是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后常用其泛指帝王出行的车驾。
D.四夷,为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之泛称也。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谏议大夫褚遂良列举窦太后不明尊卑,不用礼义来教导梁孝王,娇宠他,以致于梁孝王骄纵奢侈,不可一世。最后遇上不得意的事情,竟然发病而死的例子来告诫唐太宗。
B.侍御史马周以昔时陈王为例上疏,劝谏太宗应该唯贤而用,否则就会贻害无穷。
C.唐太宗认为选拔辅佐太子和诸王的贤德的官员是大事情,不过侍奉的官员,时间不宜过长,时间一久就会加深情感。引发王室祸乱。所以,诸王府的官员,不要让他们的任期超过四年。
D.谏议大夫褚遂良和侍御史马周都向唐太宗进谏,太子身为皇室继承人,将来必定君临天下,统治万民。因此,君王应早日确定太子与诸王的名分,确立太子崇高的地位,断绝他人的非分之想,避免发生兄弟间争权夺势的惨剧,这也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良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既敦之以节俭,又劝之以文学。惟忠惟孝,因而奖之道德齐礼,乃为良器。
(2) 既以长子守器东宫,公等为朕搜访贤德,以辅储宫,爰及诸王,咸求正士。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2分)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日:“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日:“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日:“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各句中释词错误的一项(3分)
A.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
B.夫晋,何厌之有厌:讨厌、厌恶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D.阙秦以利晋阙:侵损,削减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其无礼于晋②焉用亡郑陪邻
B.①越国以鄙远,君知难也②吾还也
C.①使烛之武见秦君②不阙秦,将焉取之
D.①臣壮也,犹不如人②子犯请击
【小题3】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怀才不遇,牢骚满腹  ②能言善辩,智能过人  ③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④巧舌如簧,挑拨离间  ⑤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⑤
【小题4】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两国分兵驻扎,郑国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之武说秦埋下伏笔。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C.晋文公以“不仁”“不知”“不武”的理由退兵,说明晋文公是一个深明大义、善于纳谏、能随机应变,审时度势,具有雄才大略的国君。
D.烛之武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