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数罟不入洿池(数罟:密网)B.五亩之宅,之以桑(树:树木)
C.七十者帛食肉(衣:yì,穿)D.鸡豚狗之畜(豚:小猪 彘:猪)
【小题2】下列划线的虚词意义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五亩宅,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
B.请以战喻斧斤时入山林
C.狗彘食人食不知检然不王者,未之有也
D.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是何异刺人而杀之
【小题3】下列各组最能反映孟子“王道”之成观点的句子是(   )
①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②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①②⑤   B. ③④⑥   C.①②⑦   D.③④⑦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A.“五亩之宅……可以无饥矣”这三组提出的措施,比上一段提出的措施更前进了一步。
B.最后一段孟子批评了统治者的暴政,摆出事实,揭穿谎言,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了比喻进行驳斥。
C.由“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一句可知当时年成确实不好,到了饿死人的地步。
D.结尾一句与开篇的“民不加多”照应,而且回应了梁惠王的疑问。
【小题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6-21 05:28: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范缜无佛

司马光

子良好释氏,招致名僧,讲论佛法,道俗之盛,江左未有。或亲为众僧赋食、行水,世颇以为失宰相体。

范缜盛称无佛。子良曰:“君不信因果,何得有富贵贫贱?”缜曰:“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散:或拂帘幌坠茵席之上,或关篱墙落粪溷之中。坠菌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子良无以难。缜又著《神灭论》,以为:“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也。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刀;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此论出,朝野喧哗,难之终不能。太原王琰著论讥缜曰:“呜呼范子!不知其先祖神灵所在!”欲以杜缜后对。缜对曰:“呜呼王子!知其先祖神灵所在而不能杀身以从之!”子良使王融谓之曰:“以卿才美,何患不至中书郎;而故乖剌为此论,甚可惜也!宜急毁弃之。”缜大笑曰:“使范缜卖论取官,已至令、仆矣,何但中书郎邪!”

(选自《资治通鉴·齐纪二》)

(简注)
①范缜:南朝齐梁时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著名的无神论者。出身寒微,好直率发表自己的观点,不畏权贵。②子良:南朝齐武王的儿子,封竟陵王,笃信佛教。③乖剌:不和不顺,违背常情。④令、仆:指的是尚书令、仆射。
(阅读指要)
范缜在辩难中善用譬喻,他以“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散”来论富贵贫贱,以“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刀”来说形神关系,生动简洁,一语中的;而后在对王谈的反驳中,他以其人之道还施彼身,令王琰哑口难言。范缜的言论,闪烁着思想的光芒,同时他坚守信仰,不为利禄所动,实属难能可贵。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子良好释氏(______)
(2)者神之质(______)
(3)难之终不能(______)
(4)不知其先祖神灵所在(______)
【小题2】对下列加点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欲杜缜后对。 ②卿才美,何患不至中书郎。
③形者神质。    ④知其先祖神灵所在而不能杀身以从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小题3】文中通过哪些事情来表现“范缜盛称无佛”的?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刀;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范缜盛称无佛。
(2)使范缜卖论取官,已至令、仆矣,何但中书郎邪!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弃甲曳而走 兵:兵器
B.罟不入洿池 数:数量
C.斧以时入山林   斤:斧子
D.五十者可以帛矣 衣:穿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弃甲曳兵而
C.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邻国民不加少 ②申之以孝悌
B.①弃甲曳兵走 ②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C.①河东凶亦 ②填鼓之,兵刃相接
D.①则移其民河东 ②是何异刺人而杀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因为他在饥荒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孟子借“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说明了如果能解决战时士兵争相逃跑的问题,就可以使自己的国民增多。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一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揭露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暴政。
D.在孟子看来,行王道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还要注重发展文化教育,使百姓接受教育,懂得礼义。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22分)
扁鹊过虢。虢太子死,扁鹊至虢宫门下,问中庶子喜方者曰:“太子何病,国中治穰过于众事?”中庶子曰:“太子病血气不时,交错而不得泄,暴发于外,则为中害。精神不能止邪气,邪气畜积而不得泄,是以阳缓而阴急,故暴蹶而死。”扁鹊曰:“其死何如时?”曰:“鸡鸣至今。” 曰:“收乎?”曰:“未也,其死未能半日也。”“言臣齐勃海秦越人也。闻太子不幸而死,臣能生之。”中庶子曰:“先生得无诞之乎?何以言太子可生也?”扁鹊仰天叹曰:“越人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病应见于大表,不出千里。决者至众,不可曲止也。子以吾言为不诚,试入诊太子,当闻其耳鸣而鼻张,循其两股以至于阴,当尚温也。”
中庶子乃以扁鹊言入报虢君。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曰:“窃闻高义之日久矣然未尝得拜谒于前也。先生过小国,幸而举之,偏国寡臣幸甚!”扁鹊曰:“苹太子病,所谓尸厥者也。太子未死也。”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以八减之齐和煮之,以更熨两胁下。太子起坐。更适阴阳,但服汤;旬而复故。故天下尽以扁鹊能生死人。扁鹊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节选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发于外,则为中害暴:突然。
B.病应于大表见:体现,反映
C.扁鹊乃使弟子子阳针砥石厉:厉害。
D.以熨两胁下更:交替,轮番。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当闻其耳鸣鼻张
蟹六跪二螯
B.中庶子乃扁鹊言人报虢君
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C.太子病,所谓尸厥者也
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棉、允等之慢
D.使子豹为五分之熨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谢客就车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表现扁鹊医术高明的一组是 (   )
①邪气畜积而不得泄。    ②闻太子不幸而死,臣能生之。    ③闻病之阴,论得其阳。
④先生过小国,幸而举之。    ⑤有间,太子苏。    ⑥但服汤二旬而复故。
A.①②⑥B.②③④C.①④⑤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扁鹊看到虢国都城里忙于举办祈祷求神的活动,所以到宫廷门前向中庶子打听太子得了什么病。
B.扁鹊自告奋勇要救活暴病而死的虢太子,别人不相信,扁鹊进去诊视,虢太子耳鸣鼻张,身体还没变冷。
C.扁鹊指出太子只是昏迷而已,他用了针、熨和服药等一系列方法进行医治,使虢太子苏醒过来,身体也逐渐复原。
D.扁鹊十分实事求是,认为太子本身就有活过来的生机,他不过促使他恢复健康罢了。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生得无诞之乎?何以言太子可生也? 
(2)窃闻高义之日久矣,然未尝得拜谒于前也。
(3)故天下尽以扁鹊能生死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小题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类活用类型不相同的是
A.若郑而有益于君 既东
B.樊於期乃曰    皆白衣冠以送之
C.越国以鄙 是寡人之
D.缒而出 封之
【小题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春秋时期由尊到卑设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爵位不同,在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等方面的待遇也不同。
B.卿,可指古代高级官名,如“三公九卿”中的“九卿”;也可用来表对人的尊敬,如《荆轲刺秦王》中的“荆卿”。
C.古时的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演奏时声调激愤慷慨。
D.“陛”原指宫殿的台阶,“陛下”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成为臣子向天子进言时对帝王的敬称。
【小题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诀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而反之,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僇。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xiá,木笼 以予齐

(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有惠于其臣    加:增加
B.治国不失 秉:同“柄”,权柄
C.君若而反之 宥:宽恕
D.是君与寡君之贼也   比:并列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今用之,可乎 精思傅会,十年
B.为君亦犹是也 以故后名之曰“褒禅”
C.彼知其将反齐 赵尝五战
D.君何不杀授之其尸  卒廷见相如,毕礼归之
【小题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  )
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④夷吾事君无二心。
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⑥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侯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
(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