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楚归晋知罃①
①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②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②其忿以相宥③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王曰:“虽然,必告不谷④。”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
③知罃之在楚也,郑贾人有将置诸囊中以出,既谋之,未行,而楚人归之,贾人如晋,知罃善视之,如实出己。贾人曰:“吾无其功,敢有其实乎?吾小人,不可以厚诬君子。”遂适齐。(节选自《左传·成公三年》,有删改)
(注释)①知罃:晋臣,其父荀首(即下文所指的“外臣首”)时任晋国佐中军副帅。②惩:戒,克制。③ 宥:宽恕。④不谷: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两释囚以成其好
(2)然则我乎
(3)若不获命,而使宗职
(4)遂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求知罃孤违蹇叔,贪勤民
B.子怨我乎郑人使我掌北门之管
C.寡君以为戮石铿然有声者
D.重为之礼归之吾从师之
【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小题4】楚国国君认为“晋未可与争”的原因是
【小题5】第③段补叙郑贾人与知罃的交往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3-16 02:49: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
B.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
C.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
D.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稽首的意思就是头触碰地上且停留一会儿,也称为“顿首”。
B.《诗》,即《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C.右,即车右或骖乘。古人乘车以左为尊,一车乘三人,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车右陪乘,一般是由武士担任。
D.书法,译为“记事的原则”。这一记事原则,即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它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一面。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灵公奢侈暴虐,加重赋税来修饰宫室,因为熊掌没炖烂,竟然杀了厨师,把他的尸首装在畚箕里,让宫女抬着从朝堂上经过。
B.赵盾、士季向晋灵公进谏,晋灵公巧言遮掩,还想方设法要杀掉赵盾。他派遣的力士鉏麑不愿执行他的命令,于是头撞槐树自杀了。
C.晋灵公准备在宴会上杀害赵盾,他手下的武士灵辄却在关键时刻帮助赵盾幸免于难,以报答赵盾昔日的送饭之恩,赵盾自己只得逃亡了。
D.晋大夫赵穿杀了晋灵公,晋国太史董狐写“赵盾弑其君”并在朝廷公布。赵盾难以辩白,大有感慨,孔子也为他蒙受杀君之名感到可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⑵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其”指秦国,“贰于楚”是说郑对晋怀有二心,同楚亲近。
B.夫晋,何厌之有——    “夫晋,何厌之有”意思是晋国是多么的讨厌啊。
C.君之所知也——所知”指的是,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晚上修筑防御工事,只答应秦国占据焦、瑕两地。
D.焉用亡郑以陪邻—_陪邻”的意思是来给邻邦(指晋国)增加土地。
【小题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烛之武退秦师》选自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左传》,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B.《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主要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C.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D.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又因词的句子有长有短,不像律诗那样整齐划一,所以又称它为“长短句”。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围郑的原因,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B.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正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C.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D.本文出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外,首尾几个段落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小题1】下列关于文中加点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朝济而夕设版焉”中加点的字“夜”“东”“西”“朝”都是名词用作状语。
B.“敢以烦执事”“焉用亡郑以陪邻”“阙秦以利晋”中加点的“以”字都是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为“来”“用来”。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中加点的“以为”“东道主”“行李”在句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都有所不同。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越国以鄙远”“阙秦以利晋”中加点的字“亡”“鄙”“利”都是使动用法。
【小题2】对下列句子的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主谓倒装句)B.邻之厚,君之薄也(判断句)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被动句)D.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小题3】下列关于句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秦伯围郑:侯、伯,指爵位。周初的诸侯由中央统一分封,诸侯有公、侯、伯、子、男五个爵位等级。
B.箕踞以骂曰:箕踞,两脚张开而坐,是一种不敬的坐态。古人席地而坐,臀部紧挨着脚后跟,相当于跪坐。
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边担任警卫的人。乘,指四匹马拉的车。
D.既祖,取道: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古人很重视祭祀,如君主会祭社(谷神)稷(土神)。
【小题4】下列关于《沁园春·长沙》一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就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百侣同游的情境:寒秋时节,诗人独自站在橘子洲头,凝望着脚下的湘江水滚滚北去。
B.本词用一个“看”字,总领七句诗,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也寄寓着诗人追求自由和解放的火热的革命情怀。
C.词的下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如“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可以说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图画。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以设问结尾,表现了革命者雄姿英发的豪迈气概,实际上也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以下问题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 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
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 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 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 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 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 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 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 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 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 是之谓乎。”
【小题1】下列各句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亟请于武公 亟:急切
B.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法度、规定
C.缮甲兵,具卒乘  具:准备
D.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锡:赐予
【小题2】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郑武公娶申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B.虢叔死,他邑唯命 君何患焉
C.谁曰不然 其乐也融融
D.为请制 闻之,有献于公
【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从正面表现庄公有孝心的一组是(   )
①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②姜氏欲之,焉辟害。③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④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⑤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⑤
D.①②④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公出生时难产,惊吓过其母姜氏,因此姜氏不喜欢他,而喜欢另一个儿子共叔段,并 企图篡位未遂,但最后庄公包容了姜氏的过错,母子和好。
B.共叔段身为“京城大叔”,贪得无厌,修治城郭,集结兵力,修守战备,企图偷袭郑都, 多行不义,结果众叛亲离,落荒而逃。
C.庄公采取“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满足其弟共叔段部分欲望,置其于不仁不义 之地,说明庄公老谋深算。
D.庄公粉碎共叔段的阴谋后,发誓有生之年不再与其母相见,但后来“阙地及泉,隧而相 见”,说明庄公有妇人之仁。
【小题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2)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3)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