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小题1】下列各句中对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乃尔是与过:责备
B.君子疾夫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舍:舍弃,回避
C.则将焉用彼矣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倾诉
【小题2】(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昔先王以为东蒙主不能
B.且在邦域中矣既来,则安之
C.丘闻有国有家者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
D.不患寡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在颛臾,在萧墙之内也
【小题3】(小题3)以下五句话中,全都体现孔子治国安邦原则的一组是( )
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③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④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⑤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⑤
【小题4】(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3分)
(2)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12-05 07:41: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古文,完成下列问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鞠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
……
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 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烈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战国策·燕策三》
注:①请入,图之:南宋鲍彪注:“请太子入息,己乃图之。”②道,导,引导。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焉 造:到……去
B.行为道 却:退
C.所荆轲可使也  善:交好,友善
D.愿足下急太子  过:超过
【小题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是(   )
A.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B.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C.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D.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小题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着重描写了太子丹力图国事,亲自去拜访鞠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的动人故事。
B.鞠武向太子举荐田光,田光向太子举荐荆轲,鞠武和田光都举荐别人,但原因并不完全相同。
C.文段中的太子丹是一个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而又有点疑心的人物。
D.田光自杀不全是因为太子的叮嘱——“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小题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②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小题1】列句子中划横线词语意思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兵北地,至燕南界 略:掠夺,夺取
B.今行而无,则秦未可亲也   信:诚信,信用
C.父母宗族,皆戮没。 为:是
D.顷之未发,太子之 迟:来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历史。
B.古人讲求礼仪,尊卑有序,对别人要用尊称敬称,对自己要用谦称。文中的“足下”“仆”“臣”都是谦称,“卿”是尊称。
C.文中“邑”指封邑是古代君主对臣下的一种奖励,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一部分的财政收入奖励给某一个人,被封邑的人可在封邑范围内自由制定一些不违背国家利益的政策。
D.“宗族”是父系单系亲属集团,即以一成年男姓为中心,按照父子相承的继嗣原则上溯下延,这是宗族的主线。主线旁有若干支线,支线排列的次序根据与主线之间的血缘关系的远近而决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B.太子丹在大军压境之际,心生恐惧,向荆轲说“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既有意向荆轲说明燕国的处境,也含有催促荆轲行动之意。
C.荆轲三问樊於期,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D.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来凸显人物性格,比如用太子丹的“恐惧”来表现荆轲的沉着冷静,用秦武阳表现荆轲的“大勇”,用樊於期自刎反衬荆轲的足智多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2) 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