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B.又欲肆其西封肆:扩张
C.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成功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侵损
【小题2】下列加点的“之”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邻之厚,君之薄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小题3】选出不属于让秦伯退兵的理由的一项是
A.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B.邻之厚,君之薄也
C.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小题4】对文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围郑的原因是郑国在晋文公出亡时没有礼待他,并且从属于楚国。
B.烛之武去见秦君的原因是郑伯向他道了歉。
C.秦伯被烛之武说服了,不仅解除了郑围,而且派将军帮助郑国守城。
D.晋文公不去攻打秦国,表现了他的仁义和明智。
【小题5】 翻译课文中的句子。
(1)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5分)
译:
(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5分)
译:
(3)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5分)
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12-15 04:33: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甘龙曰:“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而商君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法:效法
B.民怪之,莫敢徙。怪:以--为怪
C.黥其师公孙贾。黥:刺杀
D.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具:制定完备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说明公孙鞅为变法所做的努力的一组是(    )(3分)
①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 ②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③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④刑其傅公子虔。
⑤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⑥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②③④   D①④⑥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3分)
(2)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3分)
(3) 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函:盒子。
B.北蛮夷之鄙人 鄙人:粗鲁、地位低下的人。
C.自引而起,绝袖 绝:断绝,挣断。
D.剑坚,故不可立 拔坚:坚固、锋利。
【小题2】选出与“秦王还柱而走”中的“还”用法不同的一项(   )
A.秦武阳色变振恐B.轲既取图奉之
C.图穷而匕首见D.使工以药淬之
【小题3】下面各句中的“兵”字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左右欲兵之B.不得持尺兵
C.不及召下兵D.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小题4】简述文中第一段中的“顾”“笑”“前”三个动词的表达效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弗听,立之。生奚齐,其娣生卓子。

及将立奚齐,既与中大夫成谋。姬谓大子申生曰:“君梦齐姜,必速祭之!”大子祭于曲沃,归于公。公,姬置诸宫六日。公至,毒而献之。公祭之地,地;与犬,犬毙;与小臣,小臣亦毙。姬泣曰:“贼由大子。”大子奔新城。公杀其傅杜原款。

或谓大子:“子辞,君必辩焉。”大子曰:“君微姬氏,居不安,食不饱。我辞,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乐。”曰:“子其行乎?”大子曰:“君实不察其罪,此名也以出,人谁纳我?”十二月戊申,缢于新城。姬遂谮二公子曰:“皆知之。”重耳奔蒲,夷吾奔屈。

初,晋侯使士蔿(wěi)为二公子筑蒲与屈,不慎,置薪焉。夷吾诉之。公使让之。士蔿稽首而对曰:“臣闻之,无丧而戚,忧必仇焉;无戎而城,仇必保焉。寇仇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敬与忠何以事君?《诗》云:‘怀德惟宁,宗子惟城。’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将寻师焉,焉用慎?”退而赋曰:“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及难,公使寺人披伐蒲。重耳曰:“君父之命不校。”乃徇曰:“校者,吾仇也。”逾垣而走。披斩其祛,遂出奔狄。

六年春,晋侯使贾华伐屈。夷吾不能守,盟而行。将奔狄,卻芮曰:“后出同走,罪也,不如之梁。梁近秦而幸焉。”乃之梁。

(节选自《左传》,有改动)

(注)①筮短龟长:古人认为卜较筮为灵验,所以说筮短龟长。②齐姜:太子申生的母亲。③保:据守。④尨茸(méng róng):蓬乱的样子。⑤寺人披:叫披的寺人,寺人为内官,即后来的宦官。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寇仇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敬与忠/何以事君
B.寇仇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敬/与忠何以事君
C.寇仇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敬与忠何/以事君
D.寇仇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敬与忠/何以事君
【小题2】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姬置诸宫六日   打猎B.归于公 祭肉
C.公祭之地,地 坟墓D.此名也以出   蒙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献公想立骊姬为夫人,分别用龟甲、蓍草进行了占卜,占卜结果相反,他只相信吉利的结果,没听从卜人的劝说。
B.太子申生是个悲剧性的人物,是骊姬阴谋诡计的牺牲品,出逃本可以成为一条出路,他却以自尽来表示抗议。
C.重耳和夷吾比较聪明,他们知道自己没有过错,又缺少正常的申诉渠道,在灾祸临头时通过外逃来保护自己。
D.骊姬为了能够让她的亲生儿子成为太子,不惜在用毒辣手段陷害太子之后又嫁祸重耳和夷吾。
【小题4】翻译
(1)课内
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②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君微姬氏,居不安,食不饱。我辞,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触龙说赵太后
«战国策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 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 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 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
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况人臣乎!”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B.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C.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D.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用事,行事、办事的意思,这里指当权执政。
B.贱息,这里是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儿子。
C.填沟壑,古代普通人死的婉辞,这里指儿子的死。
D.山陵崩,古代用来比喻君王或王后的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急攻赵,赵向齐求救,而齐却提出苛刻条件,让长安君到齐做人质。赵太后坚决拒绝,大臣们竭力劝谏,太后暴怒。这里表现了赵太后溺爱儿子,缺乏政治远见。
B.触龙选择了老年人共同关心的日常生活话题,谈到太后的饮食起居,让赵太后愤怒的情绪稍稍平息,紧张的气氛得到缓和,谈话有了良好的开端。
C.触龙请求太后安排孩子的工作,进而谈到了关心孩子的问题,无形之中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进而自然地谈到了为长安君作长远打算的事。
D.触龙之所以能够让赵太后欣然信服,同意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是因为他能够动之以情,更能晓之以理:爱孩子就要为孩子长远考虑,就要让孩子在磨难中增长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