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触龙说赵太后
«战国策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 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 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 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
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况人臣乎!”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B.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C.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D.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用事,行事、办事的意思,这里指当权执政。
B.贱息,这里是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儿子。
C.填沟壑,古代普通人死的婉辞,这里指儿子的死。
D.山陵崩,古代用来比喻君王或王后的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急攻赵,赵向齐求救,而齐却提出苛刻条件,让长安君到齐做人质。赵太后坚决拒绝,大臣们竭力劝谏,太后暴怒。这里表现了赵太后溺爱儿子,缺乏政治远见。
B.触龙选择了老年人共同关心的日常生活话题,谈到太后的饮食起居,让赵太后愤怒的情绪稍稍平息,紧张的气氛得到缓和,谈话有了良好的开端。
C.触龙请求太后安排孩子的工作,进而谈到了关心孩子的问题,无形之中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进而自然地谈到了为长安君作长远打算的事。
D.触龙之所以能够让赵太后欣然信服,同意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是因为他能够动之以情,更能晓之以理:爱孩子就要为孩子长远考虑,就要让孩子在磨难中增长才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1 11:03: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
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委肉当馁虎之蹊,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谋。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讲于单于,然后乃可图也。”太子丹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
出见田光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太子跪而逢迎,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
(选自《战国策》)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B.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C.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D.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太子丹质于秦,归     亡:逃亡
B.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灭口:杀死
C.太子席而请    避:离开
D.行为道,跪而拂席 却:后退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鞫武认为燕国在西边与韩、赵、魏三国结盟,在南边与齐国和楚国联合,在北边与匈奴单于结交,然后可以想办法对付秦国。
B.太子知道有位田光先生,深谋远虑,勇敢沉着,因此就请他并和他商量国家大事。
C.樊将军从秦国逃到燕国,燕太子接待了他,并拒绝了太傅将他送往匈奴的主张。
D.面对强大的秦国,燕太子希望太傅帮助他,为他出谋划策。太傅向他推荐了田光,田光觉得自己已老,无能为力,就向太子推荐了荆轲。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2)是委肉当馁虎之蹊,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范雎说秦王

范雎至秦,王庭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

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范雎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①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②,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焉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菱水,无以其口,坐行蒲服③,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庐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 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④之手,终身暗惑,无与照奸⑤,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⑥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注释)①骨肉:这里指宣太后与秦昭王的母子关系。②厉:通“癞”。③蒲服:同“匍匐”。④保傅:宫中看管、教导小孩的女官。⑤照奸:察知奸邪。⑥慁(hùn):打扰,烦劳。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曰 谢:道歉,谢罪
B.卒天下 擅:占有,掌管
C.行臣之言    信:确实
D.无以其口    饵:食物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为君主、诸侯王谦称。朕,也是君主的谦称,自先秦以来就有此意。
B.“跪”,直身为跪,是有急事或表示谢罪、表示尊敬。跽,跪起,准备起身,但双膝尚未离地。
C.“五帝”,一说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后文的“三王”指夏商周的第一位君主,大禹、商汤王、周武王。后文的“五伯”即五霸,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D.“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是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对秦王的叙述十分生动。他庭迎范雎,为保住历代宗庙,虚心求教,诚意可嘉,为历代“虚心以待士”的帝王之一。
B.用“见者无不变色易容”来表明秦国大小官员吓得脸色大变、改变装容,从而突出范雎的过人的胆识和政治远见,属于侧面描写。
C.范雎认为秦王上怕太后的严厉,下受奸臣的伪装迷惑,没法洞察奸佞,可能会导致王室覆灭,自身陷于孤立危险的境地,这是他感到害怕的。
D.范雎规劝秦王要去蒙蔽、辨忠奸、察民情,体现出他高超的说理进谏技巧,既表明了自己的赤胆忠心,又巧妙地指出了君主的治国过失。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2)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

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柯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弧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涨,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节选自《战国策》)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B.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C.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D.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自秦朝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而诸侯王或藩王的正式继承人只能称”世子”。封建社会的太子,其地位仅次于皇帝。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
B.太傅,中国古代职官。为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财政大权。
C.避席,是古代交往礼节,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谦逊,都要离开座席(古人席地而坐)而伏于地。
D.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鞠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消除秦灭燕国之患。
B.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鞠武以为收留他对燕国很不利,建议急造樊将军人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
C.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可嘱他不要泄露谈话内容;为此,田光“自刭而死”。
D.太子重用荆轲,是想让他胁迫秦王返还诸侯土地;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大乱,六国趁机合纵破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2)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小题5】试结合选文与课文,概括荆轲是个什么样的人。(要求:不超过70个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仪事秦王。惠王死,武王立,左右恶张仪,曰:“仪事先生不忠。”言未已,齐让又至。张仪闻之,谓武王曰:“仪有愚计,愿效之王。”王曰:“奈何?”曰:“为社稷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今齐王臣憎张仪,仪之所在,必具兵而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即举兵而伐之。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王曰:“善。”乃具革车三十乘,纳之梁。齐果举兵伐之。梁王大恐。张仪曰:“王勿患,请令罢齐兵。”乃使其舍人冯喜之楚,藉使之齐。

齐、楚之事已毕,因谓齐王:“王甚憎张仪,虽然,厚矣王之托仪于秦王也。”齐王曰:“人甚憎张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何以托仪也?对曰:“是乃王之托仪也。仪之出秦,固与秦王约曰:‘为王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齐王甚憎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伐梁。王可伐韩临周。’秦王以为然,与革车三十乘而纳仪于梁。而果伐之,是王内自罢而伐与国,广邻敌以自临,而信仪于秦王也。此臣之所谓托仪也。”王曰:“善。”乃止。张仪以秦相魏,齐、楚怒而欲攻魏。雍沮谓张子曰:“魏之所以相公者,以公相则国家安,而百姓无患。今公相而魏受兵,是魏计过也。齐、楚攻魏,公必危矣。”张子曰:“然则奈何?”雍沮曰:“请令齐、楚解攻。”

雍沮谓齐、楚之君曰:“王亦闻张仪之约秦王乎?曰:‘王若相仪于魏,齐、楚恶仪,必攻魏。魏战而胜,是齐、楚之兵折,而仪固得魏矣;若不胜魏,魏必多秦以持其国,必割地以赂王。若欲复攻,其敝不足以应秦。’此仪之所以与秦王阴相结也。今仪相魏而攻之,是使仪之计当与秦也,非所以穷仪之道也。”齐、楚之王曰:“善。”乃遽解攻于魏。

(节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
B.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
C.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
D.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是秦王谥号。谥号是君王死后根据他们平生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表示对君王的尊重和赞美。
B.“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即祭社稷,后来“社稷”就被用来借指国家。
C.“寡”,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类似的称呼还有孤、不榖等。
D.“子”,在姓氏后加子是对对方的尊称,一般用于男性,如孔子、庄子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惠王死后,武王即位,武王的左右近臣乘机毁谤张仪,指责他对武王不忠心。而此时齐国派使者前来谴责武王,说他不该重用张仪。
B.张仪谋略深厚、反应敏捷,以自己作为齐魏相争的诱饵,告诉秦王可乘乱取利,使秦王改变对自己的看法,从而远离祸患。
C.张仪到了魏国,派门客把对秦王说过的话再说给齐王听,使齐王明白攻打魏国正中张仪奸计。齐王撤军,魏国得救,张仪也使自己在魏国得以保全。
D.雍沮充分利用齐楚两国对张仪的仇恨,让他们误以为行使计谋会陷进张仪圈套,使他们放弃攻打魏国,从而挽救了张仪。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果伐之,是王内自罢而伐与国,广邻敌以自临,而信仪于秦王也。
(2)今仪相魏而攻之,是使仪之计当与秦也,非所以穷仪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