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小题。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小题1】上文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坐镇/而且B.镇压/然而
C.安定/却D.镇守/况且[]
【小题2】把文中划线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晋,何厌之有?(3分)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3分)
(3)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12-14 04:35: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面小题。
苏秦以连横说秦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恶有不战者乎?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橦,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注,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不嗣主,忽于至道,皆惛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沈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
【注】元元:平民,老百姓。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 序八州而朝同列
B.安坐而广地    以弱天下之民
C.子元元,臣诸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嫂蛇.行匍伏  天下云集响应
【小题2】对下列句子的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东有肴、函之固:定语后置句。与之类似的有“临不测之渊”“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是故兵胜于外:状语后置句。与之类似的有“而倔起阡陌之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父母不与言:省略句,介词“与”后省略“之”。与之类似的有“则与一生彘肩”“吾谁与归”。
D.天下莫之能伉:宾语前置句。与之类似的有“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小题3】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B.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C.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D.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企图说服秦惠王采用连横策略并吞诸侯,但秦惠王认为其羽翼未丰,期待以后时机成熟再与苏秦共谋大事。
B.苏秦回到家中之后,精研太公兵法,他顺应山东诸国合纵抗秦的大势,说服了赵王而有了“约从散横”的局面。
C.苏秦失意时愧对家人,见于颜色;说赵成功后,以卿相之尊,“炫煌于道”的威仪与得意忘形的心态,流于言辞。
D.文中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多种手法写出苏秦得势前后的亲人的不同表现,对比鲜明,展现了当时的炎凉世态。
【小题5】把下列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2)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3)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 11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
甲文: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乙文:
晋焚楚军,火数日不息,文公叹。左右曰:“胜楚而君犹忧,何?”文公曰:“吾闻能战胜安者唯圣人,是以惧。且子玉犹在,庸可喜乎!”子玉之败而归,楚成王怒其不用其言,贪与晋战,让责子玉,子玉自杀。晋文公曰:“我击其外,楚诛其内,内外相应。”于是乃喜。
……
七年,晋文公、秦穆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郑持叔瞻告晋。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穆公曰:‘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
(选自《史记·晋世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邻陪:增加
B.责子玉,子玉自杀让:谦让
C.且子玉犹在,可喜乎庸:怎么
D.乃令使谓秦穆公曰间:暗中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② 大中臣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B.①将取之②必得郑君而甘心
C.①子玉败而归,②行李往来
D.①夜缒出②胜楚君犹忧
【小题3】下列跟例句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A.买五人之头而
B.择而从之
C.常以身蔽沛公,庄不得击
D.毕礼而归之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3分)
②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2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景公饮酒数日而乐,释衣冠,自鼓缶,谓左右曰:“仁人亦乐是乎?”梁丘据对曰:“仁人之耳目,亦犹人也,夫奚为独不乐此也?”公曰:“驾迎晏子。”
晏子朝服而至,受觞,再拜。公曰:“寡人甚乐此乐,欲与夫子共之,请去礼。”晏子对曰:“君言过矣!群臣皆欲去礼以事君,婴恐君之不欲也,今齐国五尺之童子,力皆过婴,又能胜君,然而不敢乱者,畏礼义也。上若无礼,无以使下;下若无礼,无以事其上。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有礼也。婴闻之,人君无礼,无以临邦;大夫无礼,官吏不恭;父子无礼,家必凶;兄弟无礼,不能久同。《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故礼不可去也。”公曰:“寡人不敏,无良左右,淫蛊寡人,以至于此,请杀之。”晏子曰:“左右何罪?君若无礼,则好礼者去,无礼者至;君若好礼,则有礼者至,无礼者去。”公曰:“善。请易衣革冠,更受命。”晏子避走,立乎门外。
公令人粪洒改席,召晏子,衣冠以迎。晏子入门,三让,升阶,用三献礼焉,嗛酒尝膳,再拜,告而出。公下拜,送之门,反,命撤酒去乐,曰:“吾彰晏子之教也。”
景公游于菑,闻晏子死,公乘侈舆服繁驵驱之。自以为迟,下车而趋;知不若车之速,则又乘至于国者,四下而趋,行哭往。至,景公操玉加于晏子尸上而哭之,涕沾襟。
章子谏曰:“非礼也。”公曰:“安用礼乎?昔者吾与夫子游于公阜之上,一日而三不听寡人,今其孰能然乎!吾失夫子则亡,何礼有?夫子日夜责寡人,不遗尺寸,寡人犹且淫佚而不收,怨罪重积于百姓。今天降祸于齐,不加于寡人,加于夫子,齐国之社稷危矣,百姓将谁告夫。”而哭,哀尽而去。
(取材于《晏子春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驾迎晏子    趣:赶紧
B.告而出 餍:吃饱
C.至于国者    比:等到
D.而哭 免:避免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言过矣 何礼
B.无以使家必凶
C.有礼也   吾彰晏子之教也
D.行哭往   加于夫子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人如果不讲礼义,为什么不早点儿死掉
B.寡人不敏,无良左右,淫蛊寡人 我不聪明,身边不良的人,过分地蛊惑我
C.用三献礼焉,嗛酒尝膳 用献酒三次的礼节,含了一口酒,吃了一口菜
D.寡人犹且淫佚而不收,怨罪重积于百姓 我还是过于放纵却不知收敛,把怨恨深深地积聚在百姓身上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左右何罪?君若无礼,则好礼者去,无礼者至。
②自以为迟,下车而趋;知不若车之速,则又乘。
【小题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公让晏子去掉礼数与之同乐,引发了晏子对“礼”的阐述。
B.晏子认为如今人民不敢造反作乱,其原因在于畏惧礼义。
C.景公听取了晏子的建议,立即当面换好服装并重新安排酒席。
D.晏子死后,景公不拘礼制地哭悼,足见晏子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小题6】晏子死后,景公感叹“吾失夫子则亡”,请以文中内容为例分析景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各句中,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何厌之有
C.群臣侍殿上者
D.君安与项伯有故
【小题2】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佚之狐和子犯分别为郑国大夫和晋国大夫。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
B.“寡人”是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
C.“侯”“伯”是古代爵位称呼,西周春秋时期爵位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级。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同时它也是二十四史之首,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小题3】下列各项中,对第三段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充分陈述了秦、晋、郑之间的三角利害关系,准确、深刻而又独到,他的成功之处在于,恰当地把握了当时当地的国情、人情,准确地利用了对方心理,恰如其分地引导了秦伯的思路。
B.烛之武游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首先,坦言知亡,避其锐气;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其次,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C.烛之武游说的成功还取决于语言的得体。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本是求人,却能够不卑不亢,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可谓是有理有利有节有体,从而出色地完成了游说使命。
D.烛之武对秦、晋两国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他见秦穆公之后,只字不提郑国利益,在以“利”攻其心理,以“害”巧析形势的同时,始终不忘离间两国关系,始终用历史事实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先生王斗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延入。王斗曰:“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 使者复还报。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请从。”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 王斗对曰:“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有间,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为大伯。今王有四焉。” 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惟恐失之,焉能有四焉?” 王斗曰:“否。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 宣王曰:“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 王斗曰:“世无骐驎騄駬,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俊、庐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王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王曰:“何谓也?”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
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取材于《战国策•齐策》)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王闻之 过:错误
B.天子受籍 受籍:授位或赐给封地
C.立为大伯   大伯:即“太伯”,霸主
D.先生王斗门而欲见齐宣王    造:制造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先生王斗造门欲见齐宣王 未报秦施伐其师
B.宣王趋而迎之于门    石势为楼
C.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  吾妻美我者,私我也
D.固愿得士治之 余光绪己亥四月
(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____
A.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
理解:我快步走进去拜见大王是趋炎附势,而大王快步出来迎接我则是礼贤下士。
B.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理解:宣王听后,气得脸色大变,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C.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
理解:于是宣王快步走到门口去迎接王斗,与他一块儿进来。
D.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
理解:大王要人做帽子,不会让自己亲近宠爱的人去做,却要工匠去做,为什么?
(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能表现齐王有得到人才愿望的一项是____
①先生徐之,寡人请从。     ②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
③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 ④寡人愚陋,守齐国,惟恐失之。
⑤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 ⑥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A.②⑤⑥   B. ①④⑤   C.①③⑤    D. ②③⑥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_____
A.文中的主人公王斗具有“直言正谏”的可贵品格,这从“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一句话中可以看出来。
B.王斗列举先王桓公的事迹,并拿桓公与宣王作比较,直接指责齐宣王不礼贤下士的缺点,使齐宣王勃然大怒。
C.齐宣王虽有得到人才来治理国家的良好愿望,但因缺乏善于发现人才的眼光,致使齐国贤才未能及早得到重用。
D.王斗敢触龙颜,斗胆劝谏,可钦可佩;而齐宣王面对不留情面的揭短,则表现出应有的开明,这样的君王值得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