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
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有如此者,国君不得而友,天子不得而臣。大者定天下,其次定一国,必由如此人者也。故人主之欲大立功名者,不可不务求此人也。贤主劳于求人,而佚于治事。
齐有北郭骚者,结罘[1]罔,,捆蒲苇,织萉屦,以养其母,犹不足,踵门见晏子曰:“愿乞所以养母。”晏子之仆谓晏子曰:“此齐国之贤者也。其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于利不苟取,于害不苟免。今乞所以养母,是说夫子之义也,必与之。”晏子使人分仓粟、分府金而遗之,辞金而受粟。
有间,晏子见疑于齐君,出奔,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北郭骚沐浴而出,见晏子曰:“夫子将焉适?”晏子曰:“见疑于齐君,将出奔。”北郭子曰:“夫子勉之矣。”晏子上车,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晏子行。
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说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焉吾闻之曰:‘养及亲者,身伉其难。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著衣冠,令其友操剑奉笥[2]而从,造于君庭,求复者[3]曰:“晏子,天下之贤者也,去则齐国必侵矣。必见国之侵也,不若先死。请以头托白晏子也。”因谓其友曰:“盛吾头于笥中,奉以托。”退而自刎也。其友因奉以托。其友谓观者曰:“北郭子为国故死,吾将为北郭子死也。”又退而自刎。
齐君闻之,大骇,乘驲[4]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晏子不得已而反,闻北郭骚之以死白己也,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1]罘(fú),捕兽的网。  [2]笥(sì),一种容器。  
[3]复者,负责通报的人。  [4]驲(rì),一种车。   
【小题1】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及之国郊    及:到
B.晏子使人分仓粟、分府金而遗之 遗:赠送
C.夫子将焉适  适:到,往
D.养及亲者,身伉其难伉:承当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于利不苟取②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B.①闻北郭子之以死白己也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①婴之亡岂不宜哉    ②报养刘之日短也
D.①其友因奉以托②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使人分仓粟、分府金而遗之”,反映了晏子救助危难、尊重贤士的胸怀。
B.北郭骚“辞金受粟”表现了他孝顺母亲但绝不贪心的品格,在晏子出奔来辞时“沐浴而出”,又体现了他对恩人的敬重。
C.北郭骚决心“以身死白之”的原因是晏子曾帮助自己奉养母亲,而且还是国之栋梁,他的出亡会使齐国遭受侵犯。
D.晏子两次感叹“不知士”,都反映了对不了解北郭骚之义的愧疚。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说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焉。(4分)

②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1-15 06:33: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祭公谏穆王征犬戎
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不震。是故周文公之颂曰:‘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求我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先王之于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忝前人。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弗欣喜。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不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是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于是乎有刑罚之皵,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
今自大毕、伯士之终也,犬戎氏以其职来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戎树惇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戢:收藏(兵器)
B.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櫜:口袋
C.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务:从事
D.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恤:忧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②使务利而避害
B.①于是乎有刑不祭②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
C.①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②犬戎氏以其职来王
D.①是故周文公之颂曰②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
【小题3】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段句读正确的是(   )
A.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戎树惇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B.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戎树惇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C.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戎树惇/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D.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戎树惇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4分)

    
(2)庶民不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4分)


(3)今自大毕、伯士之终也,犬戎氏以其职来王。(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率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鸿门宴》节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沛公霸上 军:驻军
B.沛公欲关中 王:称王
C.沛公奉卮酒为寿    为寿:祝福健康长寿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    谢:道谢
【小题2】文中加点词语词意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泰山以东
B.少长:年少年长
C.婚姻:男女婚事
D.出人:出去进来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后长达五年斗争的开端,一开始从刘邦和项羽的兵力对比,可以看出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项羽手中。
B.刘邦本来是一个贪财好色之人,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范增认为这是他想收买人心而争夺天下的宏大志向的表现。
C.刘邦面对张良传来的项伯密报,一时间显得手足无措,但面对项伯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言行举止又让我们看到刘邦很有心计,善于随机应变的一面。
D.刘邦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表明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可见刘邦对项羽由衷地尊敬;答应项伯第二天亲自到鸿门更见他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
(2)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害也。先王之制,大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选自《左传》)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画横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请于武公 亟:屡次
B.大不过参国之一    都:大概
C.蔓,难也 图:对付
D.国不堪   贰:从属二主
【小题2】下列句子中,画横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辟害 用亡郑以陪邻
B.国害也 是寡人过也
C.大叔又收贰为己邑 乱易整
D.段入鄢 以其无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公寤生”使姜氏受惊,由此姜氏厌之,偏爱共叔段,导致了后来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悲剧。
B.郑庄公即位后,姜氏要求把制邑分给共叔段。制邑形势险要,对于姜氏的居心,庄公十分清楚,因此没有答应。
C.共叔段在母亲的纵容之下,违反国家制度,肆意扩张,庄公之所以没有采取行动,是出于他对兄弟的宽容,不忍下手。
D.当共叔段与姜氏密谋袭郑,完全暴露了其叛乱行径时,庄公才下令讨伐,并一举击败共叔段,足见其老谋深算。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2)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23分)
去宥
东方之墨者谢子,将西见秦惠王。惠王问秦之墨者唐姑果。唐姑果恐王亲谢子贤于己也,对曰:“谢子,东方之辩士也。其为人甚险,将奋于说,以取少主也。”王因藏怒以待之。谢子至,说王,王弗听。谢子不说,遂辞而行。凡听言以求善也,所言苟善,虽奋于取少主,何损?所言不善,虽不奋于取少主,何益?不以善为之悫,而徒以取少主为之悖,惠王失所以为听矣。用志若是,见客虽劳,耳目虽弊,犹不得所谓也。人之老也,益衰而智益盛。今惠王之老也,形与智皆衰邪?
荆威王学典籍文献于沈尹华,昭釐恶之。威王好制,有中谢。佐制者,为昭釐谓威王曰:“国人皆日:王乃沈尹华之弟子也。”王不说,因疏沈尹华。中谢,细人也,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文学之士不得进,令昭釐得行其私。故细人之言,不可不察也。且数怒人主,以为奸人除路,奸路以除恶壅却,岂不难哉?夫激矢远,激水则旱,激主则悖,悖则无君子矣。夫不可激者,其唯先有
邻父有与人邻者,有梧桐树,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邻父因请而以为薪。其人不说曰:“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此有所宥也。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
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不见人,徒见金耳。”此真大有所宥也。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宥之为败亦大矣。亡国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故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
【注释】①宥:通“囿”,局限。“去宥”:去掉人的局限,去掉人认识事物的障碍,去掉人的主观偏见。②荆威王,即楚威王。古时楚地亦称“荆”。③中谢:官名,亦作“中射”,古时王侯的侍御近臣。④文学之士:精通古代文献典籍的人。⑤旱:通“悍”,勇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益衰而智益盛形:身体B.其唯先有度:度量
C.见人金操:持,拿着D.不见人殊:极,根本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唐姑果恐王亲谢子贤于己句读不知
B.人皆在犹且从师而问
C.奸路以除恶壅却黎民不饥不寒,然不王者,未之有也
D.激矢远,激水则旱于其身也,耻师焉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所宥”表现的一组是(   )(3分)
①王因藏怒以待之 ②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
③王不说,因疏沈尹华     ④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
⑤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   ⑥殊不见人,徒见金耳
A.②④⑤B.③④⑥C.①③⑤D.①②⑥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4分)
(1)且数怒人主,以为奸人除路。(4分)
译:     
(2)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5分)
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分)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