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9分)
元年,吴王阖庐闻允常死,乃兴师伐越。越王勾践使死士挑战,三行,至吴陈,呼而自刭。吴师观之,越因袭击吴师,吴败于檇李,射伤吴王阖庐。阖庐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毋忘越。”
三年,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谏曰:“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越王曰:“吾已决之矣。”遂兴师。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于会稽,吴王追而围之。
越王谓范蠡曰:“以不听子故至于此,为之奈何?”蠡对曰:“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 勾践曰:“诺。”乃令大夫种行成于吴,膝行顿首曰:“君王亡臣勾践使陪臣种敢告执事:勾践请为臣,妻为妾。”吴王将许之。子胥言于吴王曰:“天以越赐吴,勿许也。”种还,以报勾践。勾践欲杀妻子,燔宝器,触战以死。种止勾践曰:“夫吴太宰嚭贪,可诱以利,请间行言之。”于是勾践乃以美女宝器令种间献吴太宰嚭。嚭受,乃见大夫种于吴王。种顿首言曰:“愿大王赦勾践之罪,尽入其宝器。不幸不赦,勾践将尽杀其妻子,燔其宝器,悉五千人触战必有当也。”嚭因说吴王曰:“越以服为臣,若将赦之,此国之利也。”吴王将许之。子胥进谏曰:“今不灭越,后必悔之。勾践贤君,种、蠡良臣,若反国,将为乱。”吴王弗听,卒赦越,罢兵而归。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师败,越王乃葬吴王而诛太宰嚭。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发精兵击越悉:尽,全部。
B.卑辞厚礼以之遗: 赠送。
C.振贫死,与百姓同其劳吊: 慰问。
D.乃大夫种于吴王见: 接见。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兴师伐越今其智乃不能及
B.种还,报勾践秦亦不城予赵
C.越袭击吴师项王留沛公与之饮
D.越王乃葬吴王诛太宰嚭今行无信,秦未可亲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越王勾践知道吴太宰嚭贪婪,因此在战败之后,想到了派大夫文种偷偷送给他美女和珠宝玉器的计策,在太宰嚭的劝说下,吴王最终赦免了越王勾践。
B.越王勾践欲先发制人攻打吴国,范蠡认为攻战是违背道德的,提醒越王逆德而谋会有不利,勾践不听,结果有了会稽之耻。
C.文种本已说动夫差答应越国的求和,但因伍子胥劝谏说:“上天把越国赏赐个吴国,不答应他。”首次求和并未取得成功。
D.允常死后,吴王阖庐兴兵伐越,越王勾践用敢死之士在阵前自杀的战术,击败吴王于檇李,阖庐被射伤,死前嘱咐儿子勿忘复仇。
【小题4】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不灭越,后必悔之。勾践贤君,种、蠡良臣,若反国,将为乱。(5分)
(2)膝行顿首曰:“君王亡臣勾践使陪臣种敢告执事:勾践请为臣,妻为妾。(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6-20 12:59: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阅读下面的文章,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
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A.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B.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C.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D.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小题2】下面对文章中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侯”“秦伯”,文中分别指晋文公、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天子对贵戚与功臣的封赐。
B.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子犯”,晋大夫狐偃的字。“字”往往与“名”相表里,所以也称“表字”。如诸葛亮字孔明,岳飞字鹏举。
D.古人在与对方说话时,十分讲究称呼的谦与敬,如文中的“执事”就是对所求之人的谦称,“君”是对诸侯的敬称。
【小题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夜缒而出”,其实已经说明当时外敌已经大军压境,郑国的情况已是十分的危急。
B.在“子犯请击之”时,晋文公十分冷静,一口拒绝,这也表现了他善于审时度势、善于机变的性格。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D.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再说到晋灭郑后必然进犯秦国,烛之武步步深入的说理,有很强的感染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晋,何厌之有?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同类题3

文言文阅读
(文段一):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
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左转·楚归晋知罃》)
(文段二):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左传·介之推不言禄》)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B.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C.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D.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外臣,外邦之臣。臣子对别国君主称外臣。“凡自称於君……他国之人,则曰外臣”。
B.我国古代爵位通常分公、侯、伯、子、男五级,献公、晋侯分别为公爵和侯爵。
C.宗即宗庙,是指为已故祖先建立的灵魂依归之所。庙制规定,诸侯立七庙,如“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D.衅鼓,古时的一种祭礼。重要器物(如钟、鼓等)制成后,要杀牛羊猪等,把他们的血涂在新器物上表示祭,称作衅。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罃有智谋,善于论辩。把楚共王层层进逼的三个问题回答得滴水不漏,使楚共王无言以对,于无奈之中不得不罢手。
B.知罃不卑不亢,忠于国家。楚共王问释放知罃回国,知罃将怎样报答自己。知罃回答,如在战场上相遇不敢违礼回避,定当对楚尽为臣之礼节。
C.介之推正气凛然,不求禄赏。认为晋侯(重耳)担任晋国的君主,主持晋国祭祀是上天的安排,不屑争功劳的二三子。
D.介之推意志坚定,不贪富贵。果断拒绝母亲两次,母亲说不要赏赐,也应让国君知道功劳,他认为既然隐居又要何名声。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曰:“然则德我乎?”
(2)王曰:“子归何以报我?”
(3)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注释:
1.公子谷臣:楚庄王的儿子。连尹襄老:连尹是楚国官名,襄老是楚国的大臣。
2.治戎:治兵,演习军队。这里的意思是交战。
3.馘:割下敌方战死者的左耳(用来报功)。这里与“俘”连用,指俘虏。宥;宽恕,原谅。
4.不获命:没有获得国君允许杀戮的命令。
5.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1)孔子曰:“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其职矣。故子曰:“听讼(1),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此非虚言也。汉兴,破觚(2)圜,斫雕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取材于《史记》)

注释:(1)听讼:指审理案件。(2)觚:方,文中指严酷的法令。

(2)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比观百姓渐知廉耻,官人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公等宜共行斯事!”

贞观四年,房玄龄奏言:“今阅武库甲仗,胜隋日远矣。”太宗曰:“兵备寇虽是要事,然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务尽忠贞,使百姓安乐,便是朕之甲仗。隋炀帝岂甲仗不足以至灭亡,正由仁义不修,而群下怨叛。宜识此心。”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王珪顿首曰:“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

(取材于《贞观政要》)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以政     导:引导
B.上下相遁     遁:欺瞒
C.其职矣     溺:沉迷
D.兵备寇虽是要事 饬:整顿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民免无耻 斫雕为朴
B.法令治之具 言道德
C.破觚而 隋炀帝岂甲仗不足
D.公等宜共行斯事也    而群下怨叛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最有道德的人不(标榜自己)有道德,因此(才真正)具有道德
B.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法令越严酷,盗贼越多
C.仁义积则物自归之
仁义积累(得深厚)百姓自然会归顺君王
D.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
如有片刻懈怠,就不能够达到远方了
【小题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信哉是言也!
②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
【小题5】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内容,分别概述孔子、老子、唐太宗治理国家的主张,并说明三人主张的相同之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佚之狐言于郑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节选自《荆轲刺秦王》)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节选自《鸿门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之     从:跟随。
B.持千金之资物 币:礼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 谢:谢罪。
D.令将军与臣有 郤:隔阂。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是古代爵位之一,故事发生的春秋时期,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
B.九宾,君王接见外国使者的隆重礼节,由九个招待官员依次传呼接引来宾上殿。
C.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的敬称,文中指秦王。
D.河,原来专指黄河,后来词义范围扩大,其他河流也叫河,在文中指的是黄河。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不是判断句的一句是
A.是寡人之过也B.原举国为内臣
C.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D.亚父者,范增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