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节选自《荆轲刺秦王》)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陛下:指皇帝。
B.荆轲笑武阳顾:回头看。
C.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假借:宽容、原谅。
D.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轲提:掷击。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秦王还柱走图穷匕首见
B.(秦王)乃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其所奉药囊提轲
C.使毕使前青,取之于蓝而青
D.因左手把秦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
【小题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太子和宾客 “白衣冠”送行,说明这可能是生离死别,以示任务重大和艰巨。“变徵之声”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声,营造了悲怆的氛围。
B.荆轲与秦王的交锋,可谓波澜迭起,荆轲的性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献图时,一“笑”一“顾”一“前”,沉着机智、镇定自若,表明他的确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可谓神勇之人。
C.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揕”。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
D.作者只从正面描写了荆轲的语言、行动和神态,表现了荆轲的履险不惊、临难不惧的气度和品质。
【小题4】断句翻译(10分):
(1)翻译: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请为划线句用“/”断句并翻译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0-31 04:00: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1)
三十年,春,晋人侵郑,以观其可攻与否。九月,甲午,晋、秦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民。”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节选自《左传》)
(2)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C.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传”意为注释,《左传》是一部给儒家经典《春秋》作注解的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执事,办事的官吏。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这里可译为“您”。
C.侯、伯:指爵位。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爵位,又称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利的高低。
D.盟,两国或两人以上相互约定协同办事称“盟”。会盟时一般要举行杀生、歃血,并宣读盟书,向神发誓。国家遇急难时,诸侯间临时约定会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互相援助,称“会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以强凌弱。两国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但是秦、郑并无直接冲突,秦、晋分别驻扎两地等情况,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B.佚之狐慧眼识人。他主动向郑伯推荐烛之武,尽管烛之武认为自己年事已高,才能低下,但是在郑伯的请求下还是奉命出使,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C.烛之武能言善辩,成功使敌退兵。他援古例今,使秦穆公跟郑国定立了盟约,并留下驻兵帮郑国防守,晋国也不得不退兵,从而保全了秦国。
D.正如选文(2)中所说,“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也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烛之武以“利”攻心,以“史”离间,巧妙地利用了两国的矛盾,这是他智退秦师的关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同类题2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①不入洿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③,涂有饿莩④而不知发⑤,人死则曰非我也岁⑥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数(cù):密。罟(gǔ):网。   ②洿(wū):深或大。   ③检:约束,制止。
④殍(piǎo):饿死的人。 ⑤发:开,指打开粮仓救济。 ⑥岁:年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B.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C.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实质上没有区别,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
B.孟子的“王道”理想是“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使民生有保障,能够解决老百姓的生老病死等问题。
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意在突出梁惠王把“涂有饿莩”的现状归罪于荒年,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
D.选文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注重排比的运用,如在论述“使民加多”的道理时,通过排比的运用,使文章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小题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他是孔子孙子孔伋的再传弟子。
B.《孟子》共七篇,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的著作。南宋朱熹把它列入“四书”,成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C.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黄河流经山西省境内,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地区为河东;流经河南省,河之北为河内。
D.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殷商叫序,周代叫庠。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至乎?”
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尝有处橧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敝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以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
公曰:“然则曷禄夫子?”
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②橧(zēng)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③关市:指集市。讥:稽查,盘问。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如此,则诸侯至矣 行李之往来,共乏困
B.服之轻重便身   青,取之
C.然则曷禄夫子   还军霸上,待大王来
D.关市讥不征     逝者如斯,未尝往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巨鹿之战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巨鹿城
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悦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
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支吾。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注:①巨鹿城:古县名,治在现在河北平乡西南。②卿子冠军:卿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宋义是上将军,在诸将之上,所以称为卿子冠军。③承其敝:承,趁;敝,疲惫。④支吾:抵抗。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胜则兵罢罢:通“疲”,疲惫
B.故不如先斗秦、赵斗:使……相斗
C.立羽为假上将军假:假扮
D.救巨鹿下者十余壁壁:营垒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渡河击赵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因置以为上将军不如因善遇之
C.非社稷之臣行李之往来
D.无不膝行而前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项羽有勇有谋的一组是( )
①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 ②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 ③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 ④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 ⑤项羽为鲁公,为次将 ⑥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A.①②③B.②④⑥
C.②③④D.④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充分地表现出项羽及其军队的勇猛和超强的战斗力,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B.项羽认为,虽然若论坐于军帐,运筹决策,他比不上宋义;但是披坚甲,执锐兵,勇战前线,宋义比不上他。于是作为次将的项羽心里不服宋义为上将军。
C.由于宋义不戮力救赵攻秦,拒谏饰非,饮酒高会,“久留不行”,所以项羽杀了他。
D.项羽军破釜沉舟,抱着必死决心,于是士气大增,无不一以当十,势如破竹地战胜了秦军和诸侯的军队,最后诸侯军“无不膝行而前”地臣服。
【小题5】翻译下面句子。(8分)
(1)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2分)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3分)
(3)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
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有如此者,国君不得而友,天子不得而臣。大者定天下,其次定一国,必由如此人者也。故人主之欲大立功名者,不可不务求此人也。贤主劳于求人,而佚于治事。
齐有北郭骚者,结罘1罔,,捆蒲苇,织萉屦,以养其母,犹不足,踵门见晏子曰:“愿乞所以养母。”晏子之仆谓晏子曰:“此齐国之贤者也。其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于利不苟取,于害不苟免。今乞所以养母,是说夫子之义也,必与之。”晏子使人分仓粟、分府金而遗之,辞金而受粟。
有间,晏子见疑于齐君,出奔,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北郭骚沐浴而出,见晏子曰:“夫子将焉适?”晏子曰:“见疑于齐君,将出奔。”北郭子曰:“夫子勉之矣。”晏子上车,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晏子行。
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说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焉吾闻之曰:‘养及亲者,身伉其难。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著衣冠,令其友操剑奉笥2而从,造于君庭,求复者3曰:“晏子,天下之贤者也,去则齐国必侵矣。必见国之侵也,不若先死。请以头托白晏子也。”因谓其友曰:“盛吾头于笥中,奉以托。”退而自刎也。其友因奉以托。其友谓观者曰:“北郭子为国故死,吾将为北郭子死也。”又退而自刎。
齐君闻之,大骇,乘驲4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晏子不得已而反,闻北郭骚之以死白己也,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1罘(fú),捕兽的网。  2笥(sì),一种容器。  
3复者,负责通报的人。  4驲(rì),一种车。   
【小题1】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及之国郊    及:到
B.晏子使人分仓粟、分府金而遗之 遗:赠送
C.夫子将焉适  适:到,往
D.养及亲者,身伉其难伉:承当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于利不苟取②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B.①闻北郭子之以死白己也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①婴之亡岂不宜哉    ②报养刘之日短也
D.①其友因奉以托②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使人分仓粟、分府金而遗之”,反映了晏子救助危难、尊重贤士的胸怀。
B.北郭骚“辞金受粟”表现了他孝顺母亲但绝不贪心的品格,在晏子出奔来辞时“沐浴而出”,又体现了他对恩人的敬重。
C.北郭骚决心“以身死白之”的原因是晏子曾帮助自己奉养母亲,而且还是国之栋梁,他的出亡会使齐国遭受侵犯。
D.晏子两次感叹“不知士”,都反映了对不了解北郭骚之义的愧疚。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说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焉。(4分)

②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