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①舣(yǐ):停船靠岸。②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军垓下。壁:营垒。B.持短接战兵:兵器
C.项王身亦十余创被:受D.吾闻汉我头千金购:购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今人有大功击之,不义也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
B.①汉军至,无以渡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C.①骓不逝兮可奈何 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D.①令骑皆下马步行②自刎而死
【小题3】下面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是表现项羽“勇猛无畏”的一组是 (   )
①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②项王瞋目而叱之  ③汉军不知项王所在  ④复斩汉一都尉 ⑤项王泣数行下  ⑥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④D.②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B.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没有脸面见江东父老。
C.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都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16 04:01: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鸿门宴》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小题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令将军与臣有郤B.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D.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不自能先入关破秦 (料想)B.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C.哙拜(道歉)D.沛公起厕(往)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属皆且为所(lǔ)B.臣与将军力而攻秦(lù)
C.沛公之参樊哙者也(chéng)D.范增目项王(shuó)
【小题4】下列对文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鸿门,谢曰   谢:道歉,谢罪B.范增数目项王   数:屡次,多次
C.刑人如恐不胜   胜:尽D.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不寻常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国语·管仲对桓公以霸术》,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
B.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
C.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
D.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的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桓公,此处指齐桓公,齐是国号,公是爵位,而桓是谥号。国君加谥称公带有尊称性质,如鲁庄公。
B.国家,王、侯封地大的叫邦,小的叫国;家,通常指称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即卿大夫或士大夫的采地食邑。
C.枹鼓,这里指的是战鼓。枹,就是击鼓所用的槌。后世有成语“枹鼓不鸣”比喻政通人和,社会秩序安定,没有冤假错案。
D.管仲,名仲,字夷吾。字是古代中国人在名字之外,为自己取的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别名。夷吾在这里表德行美好之意。
【小题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桓公回国坐稳君位后,随即任命鲍叔牙为太宰辅佐自己。鲍叔牙却历数自己的不足加以推辞,同时极力举荐管仲。
B.鲍叔牙举荐管仲的过程中,历数管仲在得民心、理国家、讲忠信、制礼法和治军队等五方面的才能,桓公未被说服。
C.齐桓公对管仲辅助公子纠且曾用箭射杀自己一事耿耿于怀,鲍叔牙以各为其主的理由,成功说服了齐桓公捐弃前嫌。
D.施伯一眼便看穿齐桓公想把管仲带回国的真正目的,认为这将更会严重威胁到鲁国,因而他一再坚持就地处死管仲。
【小题4】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
(2)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尝有处橧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敝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以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
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
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②橧(zēng)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③关市:指集市。讥:稽查,盘问。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B.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C.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D.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楚昭王失国,屠羊说走而从于昭王。昭王反国,将赏从者。及屠羊说。屠羊说曰:“大王失国,说失屠羊。大王反国,说亦反屠羊。臣之爵禄已复矣,又何赏之有。”王曰:“强之。”屠羊说曰:“大王失国,非臣之罪,故不敢伏其诛;大王反国,非臣之功,故不敢当其赏。”王曰:“见之。”屠羊说曰:“楚国之法,必有重赏大功而后得见。今臣之知不足以存国,而勇不足以死寇。吴军入郢,说畏难而避寇,非故随大王也。今大王欲废法毁约而见说,此非臣之所以闻于天下也。”
王谓司马子綦曰:“屠羊说居处卑贱而陈义甚高,子綦为我延之以三旌之位。”屠羊说曰:“夫三旌之位,吾知其贵于屠羊之肆也;万钟之禄,吾知其富于屠羊之利也。然岂可以贪爵禄而使吾君有妄施之名乎?说不敢当,愿复反吾屠羊之肆。”遂不受也。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颜色甚惫,而弦歌于室。子路、子贡相与言曰:“夫子再逐于鲁,穷于商周,围于陈蔡,弦歌鼓琴,未尝绝音,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
颜回无以应,入告孔子。孔子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细人也。召而来,吾语之。”子路、子贡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谓穷矣!”
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子路扢然执干而舞。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
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得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
(选自《庄子·杂篇》,有删改)
注:①屠羊说:一个卖羊肉的屠夫。②三旌:指公、侯、伯三公。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屠羊说而从于昭王走:逃跑
B.今臣之不足以存国知:通“智”,智慧
C.藜羹不糁,颜色甚惫颜色:脸色
D.陈蔡之,于丘其幸乎隘:险要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昭王返回楚国,打算赏赐跟随他逃亡的人,屠羊说也在被赏赐之列。但屠羊说拒绝了楚昭王的赏赐。
B.屠羊说认为:楚国灭亡不是自己的过错,所以不愿为此而死;楚昭王返国,自己没有功劳,所以也不能接受奖赏。
C.孔子处境困窘却弦歌不辍,子路、子贡认为这是不知羞耻的行为;后经孔子解释,子路改变了态度,但子贡依然如故。
D.孔子认为,七天不能生火做饭,野菜汤里没有一粒米屑并不算困厄,如果不能通达于道才是真正的困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日:“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日:“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日:“大王来何操?”日:“我持白壁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日:“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疆,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邱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日:“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日;“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壁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五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日:“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日:“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其怒,不敢献 会:适逢B.相去四十里 去:距离
C.道芷阳间行    道:取道D.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间:空隙
【小题2】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大王来何操B.沛公安在
C.君何以知燕王D.乃设九宾礼于廷
【小题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可见此时的项王对沛公是严格防范的,害怕他逃跑。
B.范增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计谋一一破产而恼怒。
C.“鸿门宴”上,张良樊哙与范增斗智斗勇,在整个事件的演变过程中,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D.刘邦深通人情世故,能屈能伸富有远见,回到军营后,立刻诛杀曹无伤,说明他办事果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