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课内文段,完成后面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小题1】下列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刑人如恐不胜尽。
B.先破秦入咸阳者之王:称王。
C.为大王不取也窃:急切。
D.项王按剑而曰跽:长跪,两膝着地,上身挺直。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立饮之 拔剑切啖之    B.还军霸上,待大王   项王未有
C.今者有小人言  夫秦王有虎狼心   
【小题3】下列选项中全都表现樊哙机智勇敢的一项是(    )
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②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③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④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⑤樊哙从良坐。 ⑥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A.①④⑤B.③④⑥C.②③⑤D.①②⑥
【小题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樊哙能言善辩,口齿伶俐,他居然把项羽说的无言以对。
B.项庄是项羽手下的一个武将,他在接受了趁舞剑时杀刘邦的任务后,手总是软的,总是于心不忍,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他未能把刘邦刺死。
C.樊哙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军帐中,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礼有节的,表现了他有勇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
D.从樊哙的一番话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先指桑骂槐地怒斥一顿,然后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王,难怪项羽听后默不作声。
【小题5】翻译句子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16 04:01: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对下列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于楚也贰:从属二主B.又欲其西封肆:扩张
C.朝而夕设版焉济:成功D.若不秦,将焉取之阙:侵损
【小题2】(小题2)下列加横线的“之”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之”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臣壮也,犹不如人B.邻厚,君薄也
C.夫晋,何厌D.今急而求子,是寡人过也
【小题3】(小题3)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不仅撤了兵,而且和郑国订立盟约,派兵驻守郑国。
B.秦退兵后,晋臣子犯请求晋文公赶快攻打郑国,但晋文公认为不可。
C.晋文公认为,没有郑文公的力量他是不能回国为君的,借人之力反而去蒙蔽欺骗人家是不讲仁义的。
D.晋文公还认为,丧失了人家所给予的恩赐是不明智的,用分裂代替和好,这也不算是武勇。
【小题4】(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同类题3

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二)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⑧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  缒:绳索
B.朝济而夕设版焉    版:筑土墙用的夹版
C.相信之深也 深:深厚
D.一怵于烛之武之利  怵:恐惧
【小题2】下面加点字词义相同的一项(  )
A.惟君图之 不惟退秦师
B.郑既知亡矣 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
C.失其所与,不知  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
【小题3】下面“之”字用法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邻之厚,君之薄也 此亡秦之续耳
B.夫晋,何厌之有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将焉取之 拔剑撞而破之
D.因人之力而敝之   北蛮夷之鄙人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胆识过人。在秦晋围郑之际,趁着夜色,以绳索拴在腰间沿城墙而下,独自面见秦伯。
B.烛之武善于辞令。劝说秦伯时,他先是示弱,然后指出攻打郑国的利弊,进而指出晋国的忘恩负义,话里话外都表明自己此次前来是为郑国着想。
C.晋侯冷静理智。面对秦伯临阵倒戈与属下的激愤,冷静地撤军,离开了郑国。
D.烛之武凭三寸不烂之舌取得退秦成功,根本原因在于他抓住了秦伯乃逐利之人。
【小题5】翻译下面课内文言文句子
(1)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蝇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所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擾棘矜,非锯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过秦论上篇》)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节选自《过秦论中篇》)

【小题1】下列各项对选文二划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B.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C.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D.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小题2】下列对选文一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朱”就是春秋时的范蠡,他自称“陶朱公”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代称。
B.“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秦以外其他六国都在山东
C.“七庙”指天子的宗庙,我国的宗庙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产物,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D.“八州”指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凉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
【小题3】下列对选文一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段铺叙陈涉地位低,才智不足,所率人数不多,武器简陋,缺少行军用兵的谋略,意在表明由此而失败的秦朝不堪一击。
B.“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C.选文第二段将陈涉与山东诸国对比,突出陈涉之微与九国之强,然而他们与秦相抗,成败结果出人意料,引人深思。
D.选文一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目的是劝谏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小题4】把两选文中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①上行至于柏谷,夜投亭长宿,亭长不内,乃宿于逆旅。逆旅翁谓上曰:“汝长大多力,当勤稼穑;何忽带剑群聚,夜行动众,此不欲为盗则淫耳。”上默然不应,因乞浆饮。翁答曰:“吾止有溺,无浆也。”有顷,还内。上使人觇之,见翁方要少年十余人,皆持弓矢刀剑,令主人妪出安过客。妪归,谓其翁曰:“吾观此丈夫,乃非常人也;且亦有备,不可图也。不如因礼之。”其夫曰:“此易耳!鸣鼓会众,讨此群盗,何忧不克。”妪曰:“且安之,令其眠,乃可图也。”翁从之。
②时,上从者十余人,既闻其谋,皆惧,劝上夜去。上曰:“去必致祸,不如且止以安之。”有顷,妪出,谓上曰:“诸公子不闻主人翁言乎?此翁好饮酒,狂悖不足计也。今日具令公子安眠无他。”妪自还内。时天寒,妪酌酒,多与其夫及诸少年,皆醉。妪自缚其夫,诸少年皆走。妪出谢客,杀鸡作食。
③平明,上去。是日还宫,乃召逆旅夫妻见之,赐姬金千斤,其夫为羽林郎
④时,丞相公孙雄数谏上,弗从,因自杀。上闻而悲之。后二十余日,有柏谷之逼,乃改殡雄,为起坟冢在茂陵旁。
(选自班固《汉武故事》,有删改)
注①羽林郎:皇帝禁军的官员。
②茂陵:汉武帝的坟墓。汉朝的制度,皇帝即位后,就建造陵墓。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上行至于柏谷()(2)汝长大多力,当勤稼穑()
(3)此易耳()(4)其夫为羽林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且安之,令其眠,可图也/今其智反不能及
B.不如礼之/击沛公于坐
C.有柏谷逼/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D.上闻悲之/吾尝终日思矣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上使人觇之,见翁方要少年十余人。
(2)去必致祸,不如且止以安之。
(小题4)根据文意推断:(用自己的话回答)
(1)第④段“丞相公孙雄数谏上”中“谏”的内容是
(2)汉武帝“改殡雄,为起坟冢在茂陵旁”的原因是
(小题5)根据文中人物的言行,用四字短语概括他们的性格特征。
(1)汉武帝:    (2)店老板:    (3)老板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