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把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3分)
②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2-05 03:29: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苏武传》

【小题1】下列加点句中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而相如廷叱之。廷:在朝廷,名词用作动词。
B.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之为羞,使动用法。
C.皆为陛下所成就。这是一个倒装句。
D.扶辇下除。下除:下台阶。下,名词用作动词。
【小题2】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
B.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
C.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
D.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
【小题3】下列对第二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单于之所以派李陵去劝降苏武,是因为两人同是汉朝侍中,同时出使匈奴,而且两人一向交情深厚。
B.苏武却表示,皇帝对自己及家族有恩,甘愿像服务父亲一样报效朝廷,即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不怨恨朝廷,坚信朝廷不会怀疑自己的忠贞而加害自己。
C.李陵为劝苏武,叙述了苏武的兄长与弟弟服务与汉朝皇帝,都不幸身亡;母亲去世,妻子可能已改嫁,两个妹妹和三个子女,如今也不知是死是活;暗示苏武回去也不一定能确保平安。
D.李陵被苏武的豪言壮语所感动,意识到自己背叛汉朝罪孽深重,于是挥泪与苏武诀别自刎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②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同类题2

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狄仁傑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祖孝绪,贞观中尚书左丞。父知逊,夔州长史。仁傑儿童时,门人有被害者,县吏就诘之,众皆接对,唯仁傑坚坐读书。吏责之,仁傑曰:“黄卷之中,圣贤备在,犹不能接对,何暇偶俗吏,而见责耶!”后以明经举,授汴州判佐。荐授并州都督府法曹。其亲在河阳别业,仁傑赴并州,登太行山,南望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在此云下。”瞻望伫立久之,云移乃行。仁傑孝友绝人,在并州,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充使绝域。仁傑谓曰:“太夫人有危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而行。

仁傑,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斫昭陵柏树,仁傑奏罪当免职。高宗令即诛之,仁傑又奏罪不当死。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左右嘱仁傑令出,仁傑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昔汉文时有盗高庙玉环,张释之廷诤,罪止弃市。且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以威惧。今陛下不纳臣言,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供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古人云:‘假使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居数日,授仁傑侍御史。

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用事,朝廷慑惧,仁傑奏之,请付法寺,高宗特原之。仁傑奏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本立竟得罪,繇是朝廷肃然。

高宗将幸汾阳宫,以仁傑为知顿使。并州长史李冲玄以道出妒女祠,俗云盛服过者必致风雷之灾,乃发数万人别开御道。仁傑曰:“天子之行,千乘万骑,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之害耶?”遽令罢之。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
B.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
C.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
D.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黄卷:书籍;记录官吏功过,考核能否称职的专门文书;道书或佛经。本文中的“黄卷”指的就是道书。
B.明经:通晓经术,汉代以明经射策取士;科举的科目之一,隋置明经、进士二科,唐增至六科,以经义取者为明经,以诗赋取者为进士。
C.高宗:庙号,即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追尊的名号。本文中的“高宗”指的是唐高宗李治。
D.象魏:古代宫廷外的一对高建筑,用以悬示法令,又称“阙”“观”或“魏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狄仁傑友爱同仁。并州同府法曹郑崇质将出使远地,但其母亲年迈且身有疾病,狄仁傑便请求代他出使。
B.狄仁傑直言劝谏。大将军权善才误砍了昭陵柏树,高宗要诛杀他,狄仁傑认为他罪不至死,直言劝谏,终使权善才免去死罪。
C.狄仁傑刚正不阿。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专权,朝廷慑惧,狄仁傑上奏弹劾他,且在皇上面前据理力争,因此得罪了王本立。
D.狄仁傑体恤百姓。皇帝要去汾阳宫,并州长史李冲玄担心皇上途径妒女祠会招致灾祸,就征发百姓另辟道路,狄仁傑听说后立即下令停止这件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
(2)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候、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日:“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众从之。律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日:“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阅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函陵,秦军氾南  军:军队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门所带的包裹
C.朝济而夕设焉 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D.秦伯说,与郑人    盟:盟誓【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无能也己 且君尝晋君赐矣
B.郑知亡矣 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越国鄙远 焉用亡郑陪邻
D.君尝为晋君赐矣 焉置土石【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烛之武说退秦师理由的一组是(   )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⑤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⑥秦伯说,与郑人盟
A.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辩论技艺,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原因。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同类题4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长史张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鲁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小题1】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是时曹操权书曰遗:送给
B.今水军八十万众治:部署
C.有其地奄:覆盖
D.愚谓大计不如之迎:迎接
【小题2】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权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②具告
B.①不响震失色②愁前路无知己
C.①蒙冲斗舰以千数②遂私见樊於期
D.①向察众人议②臣壮也。
【小题3】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下战书号称率“水军八十万”“奉辞伐罪”,所向披靡,意图是威吓孙权。
B.曹操的战书起了一定作用,引起了东吴内部意见分歧,多数人赞成张昭的观点。
C.“鲁肃独不言”说明了投降派的意见占了上风,鲁肃虽主战,但未能当面发表意见。
D.鲁肃认为自己可以投降曹操,但孙权不可,希望孙权与众人再商议,以便“早定大计”。
【小题4】把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2)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光绪元年,宗棠既平关陇,将出关,而海防议起。论者多言自高宗定新疆,岁糜数百万,此漏卮也。宜徇英人议,许帕夏自立为国称藩,罢西征,专力海防。鸿章言之尤力。宗棠曰:“关陇新平,不及时规还国家旧所没地,而割弃使别为国,此坐自遗患。万一帕夏不能有,不西为英并,即北折而入俄耳。吾地坐缩,边要尽失,防边兵不可减,糜饷自若。无益海防而挫国威,且长乱。此必不可。”军机大臣文祥独善宗棠议,遂决策出塞,不罢兵。授宗棠钦差大臣,督军事,金顺副之。 
白彦虎走开都河,宗棠欲遂擒之,奏未上,适库伦大臣上言西事宜画定疆界,而廷臣亦谓西征费钜,今乌城、吐鲁番既得,可休兵。宗棠叹曰:“今时有可乘,乃为画地缩守之策乎?”抗疏争之,上以为然。遂收南疆东四城,西四城相继下。 
四年正月,条上新疆建行省事宜,并请与俄议还伊犁、交叛人二事。诏遣全权大臣崇厚使俄。俄以通商、分界、偿款三端相要。崇厚遽定约,为朝士所纠,议久不决。宗棠奏曰:“自俄踞伊犁,蚕食不已,新疆乃有日蹙百里之势。俄视伊犁为外府,及我索地,则索偿卢布五百万元。是俄还伊犁,于俄无损,我得伊犁,仅一荒郊。今崇厚又议畀俄陬尔果斯河及帖克斯河,是划伊犁西南之地归俄也。武事不竞之秋,有割地求和者矣。兹一矢未加,遽捐要地,此界务之不可许者也。俄商志在贸易,其政府即广设领事,欲藉通商深入腹地,此商务之不可许者也。臣维俄人包藏祸心,妄忖吾国或厌用兵,遂以全权之使臣牵制疆臣。为今之计,当先之以议论,委婉而用机,次决之以战阵,坚忍而求胜。臣虽衰慵无似,敢不勉旃。”上壮其言,嘉许之。更前约。而俄亦慑我兵威,恐事遂决裂。明年正月,和议成,交还伊犁。 
宗棠用兵善审机不常其方略筹西事尤以节兵裕饷为本谋始西征虑各行省协助饷不时至请一借贷外国。出塞凡二十月,而新疆南北城尽复者,馈运饶给之力也。初议西事,主兴屯田,闻者迂之;及观宗棠奏论关内外旧屯之弊,以谓挂名兵籍,不得更事农,宜画兵农为二,简精壮为兵,散愿弱使屯垦,然后人服其老谋。
(节选自《清史稿》卷四一二,列传一九九,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宜英人议徇:顺从
B.俄以通商、分界、偿款三端相要:要挟
C.欲通商深入腹地藉:借助
D.闻者之迂:迂回
【小题2】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宗棠用兵善\审机不常其方略\筹西事\尤以节兵裕饷为本谋\始西征虑各行省协助饷不时至\请一借贷外国
B.宗棠用兵善审机\不常其方略\筹西事尤以节兵裕饷\为本谋\始西征\虑各行省协助饷不时至\请一借贷外国
C.宗棠用兵善审机\不常其方略\筹西事尤以节兵裕饷为本谋\始西征虑各行省\协助饷不时至\请一借贷外国
D.宗棠用兵善审机\不常其方略\筹西事\尤以节兵裕饷为本谋\始西征\虑各行省协助饷不时至\请一借贷外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人说每年安定新疆浪费大,可允许帊夏独立,罢西征,专力海防,左宗棠坚决反对,认为那样对海防无益反而损害了国家的尊严。
B.在乌城、吐鲁番攻占后,李鸿章等朝廷大臣提出西边事务应该划定边疆界线,可休兵,避免浪费,左宗棠上书争辩,得到皇帝支持。
C.在伊犁问题上,左宗棠坚决反对崇厚所议割我国部分土地如俄,主张用兵,受到皇帝认同嘉许,最终双方和议,俄国归还我全部伊利。
D.为收复新疆所有城池,左宗棠在粮饷问题上深谋远虑,除了向外国借贷外,尤其是简化精壮的人为士兵,体弱者去屯垦,令人佩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关陇新平,不及时规还国家旧所没地,而割弃使别为国,此坐自遗患。
(2)为今之计,当先之以议论,委婉而用机,次决之以战阵,坚忍而求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