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而出
B.越国以(边邑)远
C.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其乏困
D.焉用亡郑以(增加)邻
【小题2】“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B.或以为死,或以为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以为得之矣
【小题3】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B.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C.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D.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小题4】翻译句子。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3 07:47: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寒叔。寒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共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且使遽告于郑。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国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寒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絰,梁弘御戎,菜駒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視、西乞术、白乙丙以归。文赢请三帅,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已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眚掩大德。”

(选自《左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 管:管理
B.郑商人弦高将于周 市:做买卖
C.且使告于郑 遽:立即
D.郑有备矣,不可也 冀:希求
【小题2】下列给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B.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C.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日/孤违塞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D.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日/孤违塞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驻守在郑国的杞子派人告诉秦穆公,让秦穆公派兵偷袭郑国,自己可以做内应
B.秦国老臣蹇叔不赞同劳师袭远的做法,但利令智昏的秦穆公拒绝了蹇叔的意见。
C.晋国老臣原轸认为秦穆公贪婪伐郑,是天赐晋国良机,决心截击秦军营救郑国。
D.秦穆公虽因贪图疆場之利贸然出师,但失败后能勇于认错,不失为英明的君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2)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同类题2

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二)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⑧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  缒:绳索
B.朝济而夕设版焉    版:筑土墙用的夹版
C.相信之深也 深:深厚
D.一怵于烛之武之利  怵:恐惧
【小题2】下面加点字词义相同的一项(  )
A.惟君图之 不惟退秦师
B.郑既知亡矣 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
C.失其所与,不知  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
【小题3】下面“之”字用法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邻之厚,君之薄也 此亡秦之续耳
B.夫晋,何厌之有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将焉取之 拔剑撞而破之
D.因人之力而敝之   北蛮夷之鄙人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胆识过人。在秦晋围郑之际,趁着夜色,以绳索拴在腰间沿城墙而下,独自面见秦伯。
B.烛之武善于辞令。劝说秦伯时,他先是示弱,然后指出攻打郑国的利弊,进而指出晋国的忘恩负义,话里话外都表明自己此次前来是为郑国着想。
C.晋侯冷静理智。面对秦伯临阵倒戈与属下的激愤,冷静地撤军,离开了郑国。
D.烛之武凭三寸不烂之舌取得退秦成功,根本原因在于他抓住了秦伯乃逐利之人。
【小题5】翻译下面课内文言文句子
(1)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论语·为政》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B.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C.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D.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中国古代爵位称呼,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侯是第二等爵位。
B.“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文中是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C.执事,本来指办事的官吏,在文中表示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的意思。
D.东道主,古时中国民间宴请款留宾客的主人。客人由东来,则称主人为东道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充分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信任,从正面表现了烛之武是一个有才华的人。
B.烛之武机智勇敢。他在秦伯面前能言善辩、不卑不亢,抓住秦伯心理深入分析,使秦伯心悦诚服,智退秦师。
C.郑伯是一个明智的君主。这表现在他能听取佚之狐的建议,说服烛之武时能引咎自责并对烛之武晓之以利害。
D.这篇历史散文,叙事能够注意伏笔和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

(一)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二)二十四年秋,周襄王弟带以翟伐王,王出居郑。二十五年,周王使人告难于晋、秦。秦缪公将兵助晋文公入襄王,杀王弟带。二十八年,晋文公数楚于城濮。三十年,缪公助晋文公围郑,郑使人言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而秦木有利。晋之强,秦之忧也。”缪公乃罢兵归。晋亦罢。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

 《史记·秦本纪》

【小题1】选出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焉用亡郑以邻 陪:增加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外交使节
C.朝而夕设版焉 济:接济
D.不秦,将焉取之?    阙:侵损
【小题2】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若亡郑而有益于     晋文公败楚城濮
B.敢烦执事  阙秦利晋
C.行李往来  微夫人力不及此
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还 缪公罢兵归
【小题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为人赞叹。
B.文章详略得当,说理透彻。因为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泰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
C.周王室兄弟阋墙,日渐衰徽。周襄王遭到弟弟攻打只好出逃郑国,向秦晋求告,最后还是依靠缪公、文公的支持才得以回朝,杀死弟弟。
D.晋文公借助秦的力量回国登位,又在秦穆公的带领下助襄王回朝。城濮之战四年后,晋文公竟能阻击大破秦军。
【小题4】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②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而秦未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