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亡:灭亡
B.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
C.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侵损
【小题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佚之狐言郑伯曰 冰,水为之,而寒
B.夫晋,何厌有 内无应门五尺
C.因人之力敝之 虽才高于世,无骄尚之情
D.吾 还也    孰能讥之乎
【小题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
D.以乱易整,不武
【小题4】下列对文段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秦两个强国进攻郑国,主要是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并没有多大的关系,这就为下文说 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B.郑伯面对烛之武的满腹牢骚,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首先检讨自己,进而再以国家利益去打动烛之武。
C.烛之武不仅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对秦伯晓之以弊,诱之以利,而且还胁迫秦伯与郑国结盟, 助郑防晋。
D.秦国成为郑国的盟友后,晋侯此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有着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毅然决定 撤军。
【小题5】请把上面文言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07 06:05: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於五鹿,乞食於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於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飧,置璧焉。公子受飧反璧。

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榖?”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选自《左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
B.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
C.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
D.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野人”有多种意思,可以指粗野的人,也可以指未开化的人,指生活在原始状态或属于原始社会的人,文中的意思是“粗野的人”。
B.“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和父母、拜祖等,也都用此大礼。
C.“中原”一般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古代的政治中心,文中是“平原、原野”的意思。
D.“辟君三舍”演变出了成语“退避三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退避三舍”的意思是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子重耳在遭受迫害的时候逃到蒲城,晋国人攻打蒲城,重耳积极应战,失败后逃到狄国。
B.重耳出奔,不违君命;答应日后与楚成王交战时,退避三舍以报恩。这些行为表现了重耳具有忠孝、仁义的品性,这也是狐偃、赵衰等人追随他的原因之一。
C.齐国姜氏杀了偷听的女奴,并与子犯合谋使公子离开齐国;曹国僖负羁之妻有识人之明,劝丈夫私下里结交晋公子,这两个女子都是奇女子。
D.楚国的大臣子玉主张杀重耳以绝后患,楚成王没有听从他的建议。
【小题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
(2)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穀?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B.越国以远     鄙:鄙视,看不起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使的人
D.秦以利晋    阙:侵损、削减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烦执事
③既东郑    
④又欲肆其西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封”字不同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封”字也相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封”字不同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封”字也不同
【小题3】下列选项中“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B.或以为死,或以为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D.以为得之矣
【小题4】翻译。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同类题3

文言文阅读。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小题1】下列各选项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A.无于事B.人才C.直挂云帆沧海D.赈灾民
【小题2】下列各项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B.何厌之有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以其无礼于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1)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之。赵简子鸣玉以相,问于王孙圉曰:“楚之白珩犹在乎?”对曰:“然。”简子曰:“其为宝也,几何矣?”曰:“未尝宝。楚所宝者,曰观射父,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又能上下说乎鬼神,顺道其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又有薮曰云,连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也。龟、珠、角、齿,皮、革、羽、毛,所以备赋用以戒不虞者也。所以共币帛,以宾享于诸侯者也。若诸侯之好币具,而导之以训辞,有不之备,而皇神相之。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诸侯,而国民保焉。此楚国之宝也。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之

“圉闻国之宝,六而已。明王圣人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玉足以庇荫嘉谷,使无水旱之灾,则宝之;龟足以宪臧否,则宝之;珠足以御火灾,则宝之;金足以御兵乱,则宝之;山林薮泽足以备财用,则宝之。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

(取材于《国语·楚语》)

(2)范宣子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若吾子赖之,则晋国贰。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貳,则子家坏。何没没也!将用贿?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诗》云:‘乐只君子,邦家之基’,有令德也夫!‘上帝临女,无貳尔心’,有令名也夫!恕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是以远至迩安。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我以生’乎?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

宣子说,乃轻币。

(取材于《左传》)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顺道其恶 欲:喜好
B.有不之备 虞:预料
C.夫诸侯之贿 贿:贿赂
D.无亦是乎 务:致力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未尝宝   范宣子政下
B.楚所宝者 则子家坏
C.叙百物   恕思明德
D.何宝之   将用贿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简子鸣玉以相
赵简子主持礼仪,他的佩玉叮当作响
B.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
因成天阿谀奉承而失信于敝国国君
C.是以远至迩安
因此远方诸侯来归附,近邻诸侯能安心
D.而谓子‘浚我以生’乎
【小题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龟足以宪臧否,则宝之
②宣子说,乃轻币
【小题5】下列与子产“德,国家之基也”一句所体现的思想,不相同的一项是
A.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B.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
C.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D.齐之以礼(《论语·为政》)
【小题6】请分别概括王孙圉与子产的观点,并选取其中一人的观点,结合现实,谈谈对当今社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