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课外文言文阅读(15分):
五丁开山
蜀国弱,然道难,秦强收不能得之。秦王诈,责匠凿五牛,日坠金于其后,曰:牛便金。许于蜀。蜀王贪,欲五牛。时蜀有五力士,千斤力,无人敌。王遣五丁开山迎牛。
五牛归蜀,蜀王怒。秦闻道通虽悦,然惧五丁勇,不进。
时三十二,秦悉其好色,故以胭粉惑之:“牛,虽吾过;今有女,数五,绝色国香,愿许之,以谢罪。”蜀王忘旧,闻之,重遣五丁,还到梓潼。有穴见大蛇,为患。五人欲诛之,遂竭五人之力,以手揽之,抴蛇出洞。霎,山崩,即压杀五人及秦女,而山分为五岭。
闻五丁亡,蜀道通,秦无惮,军至,蜀王卒。
【小题1】对下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王诈诈:欺骗B.蜀王卒卒:完成
C.有穴见大蛇见:通“现”,出现D.许于蜀许:答应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相同的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道难惧五丁勇B.谢罪手揽之
C.愿许五人欲诛D.许蜀朝坠金其后
【小题3】(小题3)下列各句都是省略句,括号中补出的词语是省略的部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蜀王)三十二B.(五丁)还到梓潼
C.(五丁)以手揽之D.(蜀王)闻五丁亡
【小题4】(小题4)翻译上文中的句子。
(1)责匠凿五牛,日坠金于其后(3分)
(2)蜀王忘旧,闻之,重遣五丁(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8-13 02:33: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急而求子,寡人之过也 (这)
B.秦晋围郑,郑知亡矣    (既然)
C.焉用亡郑以邻  (增加)
D.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  (延伸)
【小题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B.失其所与,不知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小题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以其无礼于晋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行李之往来
【小题4】下列下列“之”字,意义、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公从之②臣之壮也③是寡人之过也④许之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行李之往来⑦君之所知也⑧夫晋⑨将焉取之⑩唯君图之
A.①②④⑥/③⑤⑦/⑨⑩/⑧
B.①④⑨⑩/②⑤⑥⑦/③/⑧
C.②④⑧⑨/③⑤⑦/①⑥/⑩
D.②③⑤⑦/⑧⑨/①④⑥/⑩
【小题5】下列对“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那我就烦劳您了。
B.您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了。
C.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我怎么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
D.您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我怎么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每题3分)。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小题1】下列选项中划线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B.沛公居山东
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D.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
【小题2】(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按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沛公霸上(2)范增数项王(3)吏民,封府库(4)人如恐不胜
留侯张良(6)项伯杀人,臣之(7)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8)沛公欲关中(9)拔剑撞而之(10)吾得事之
A.(1)(2)(3)(4)(8)/ (6)(7)(9)/ (5) /(10)
B.(1)(2)(3)(4) / (6)(7)(9)/ (5) /(8)(10)
C.(1)(2)(3)(4) / (6)(7)(8)(9)/ (5)(10)
D.(1)(2)(3)(4) /(5) / (6)(7)(9)(8) /(10)
【小题3】(小题3)下列句中划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下皆叛夫秦王有虎狼
B.待大王来常身翼蔽沛公
C.拔剑切啖之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D.怀王诸将约曰欲呼张良俱去
【小题4】(小题4)对下列文言句式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客何为者 ②因击沛公于坐 ③吾属今为之虏矣 ④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⑤大王来何操 ⑥此天子气也 ⑦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⑧得复见将军于此
A.①⑧/②⑤⑦/③④/⑥B.①⑤/③/④⑥/②⑦⑧
C.①⑤/②③/④⑥/⑦⑧D.①⑤⑥/②③④/⑦⑧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李士谦传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母曾呕吐,疑为中毒,因跪而尝之。伯父魏岐州刺史瑒,深所嗟尚,每称曰:“此儿吾家之颜子也。”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赵郡王睿举德行,称疾不就。和士开亦重其名,将讽朝廷,擢为国子祭酒。士谦知而固辞,得免。
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其奴尝与乡人董震因醉角力,震扼其喉,毙于手下。震惶惧请罪,士谦谓之曰:“卿本无杀心,何为相谢!然可远去,无为吏之所拘。”性宽厚,皆此类也。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收埋骸骨,所见无遗。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已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李景伯等以士谦道著丘园,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相等
B.其奴尝与乡人董震因醉角力角力:较量力气大小
C.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讼阋:不和,争吵
D.乡人李景伯等以士谦道著丘园,条其行状行状:轮廓、式样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事母孝闻
振施为务
B.卿本无杀心,何为相
债家无以偿,皆来致
C.无吏之所拘
设酒食,对之燔契
D.赵郡农民德
何阴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士谦是一个大孝子。他幼年丧父,侍奉母亲以孝顺闻名。他曾经为弄清母亲呕吐的原因,尝食她的呕吐物,孝顺之举深得伯父赞赏。
B.李士谦性格宽厚。别人的牛毁坏了他的田地,他反而替人好好喂着;有人偷割他的禾苗,他却不加阻拦;甚至放走被家仆抓住的盗粟者。
C.李士谦有乐善好施的品德。他周济乡里无钱办丧事的人家,又曾拿出钱财来化解兄弟间因分财不均而起的纠纷。
D.李士谦的德行深得同乡人的爱戴。他死后,人们为他举行万人葬礼,树碑立传,并联名请求朝廷给了他一个谥号。
【小题4】⑴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3分)
②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4分)
【小题5】给文中无标点的句子断句(用/线即可)(3分)
夫君子之所取远者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明·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注 ①曲直:理亏理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召有司图(同“按”,按照)
B.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遵守约定)
C.今使大王以璧故,而其十五城(失去)
D.大王弗予城而赵璧(欺骗)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使其从者衣褐
B.臣固知大王弗予城也 蔺相如获全于璧也,天也
C.今奈何使舍人怀逃之 且秦强赵弱
D.夫秦王既按图予城 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
【小题3】结合两组选文内容,下列表述有错的一项是
A.蔺相如知道秦王是不可能拿十五座城池和赵国交换和氏璧的,于是派人悄悄地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对蔺相如的这一做法,王世贞持否定态度。
B.蔺相如让秦王斋戒五日,并且在朝廷上设置九宾之礼,他以为秦王绝不会答应,没想到秦王竟然答应了。于是蔺相如骑虎难下,只得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C.王世贞认为,既然秦王已经“召有司案图”,而且也按蔺相如的要求“斋戒五日”,并“设九宾之礼”,那他应该会把十五座城池送给赵国的。
D.王世贞认为,为了得到一块璧,秦国如果失去十五座城池,那是得不偿失的事;但如果不失去十五座城池,又会失信于天下,所以秦王实际上是处于两难的境地。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2)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