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文后各小题。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邻陪:增加B.夫晋,何之有厌:厌倦
C.又欲肆其西封:疆界D.以乱整易:替代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乱易整,不武②丹不忍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B.①因人力而敝之②秦王购金千斤,邑万家
C.①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②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
D.①吾还也②会怒,不敢献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佚之狐说“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大兵压境,国家危在旦夕,佚之狐向郑伯举荐烛之武,经过佚之狐的一番劝说,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见秦君。
C.烛之武见到秦君后,先坦言知亡,然后指出灭郑国只对晋国有利而对秦无益,并挑拨离间秦晋关系,最终让秦君退兵。
D.文章通过语言等描写表现了烛之武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22 05:26: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国以鄙远鄙:把……当作边邑
B.行李之往来行李:外交使节
C.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救助
D.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亲附
【小题2】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乱易整,不武
A.敢以烦执事
B.阙秦以利晋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谈笑以死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交代烛之武出城的时间和方式,暗示了郑国被围的严峻形势。
B.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晓之以理,诱之以利,说服秦伯退兵,成功解除危机。
C.晋文公毅然决定撤军,说明他有清醒的头脑、理智的判断和坚持正义的品质。
D.选段记事完整,情节生动,文字简洁精练,有很强的表现力,堪称叙事典范。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 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选自《鸿门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怒,不敢献   会:适逢B.项王在鸿门下   军:军队
C.沛公则车骑    置:留下,弃置D.张良入,曰 谢:谢罪
【小题2】下列句子中“为”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属今为之虏矣
A.我为鱼肉,何辞为B.公为我献之
C.使子婴为相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交待两军驻地及彼此距离,与刘邦“道芷阳间行”相呼应。
B.“拔剑撞而破之”等细节描写,表现范增鲁莽、暴躁的性格。
C.人物语言贴合各自身份,寥寥数语就凸显他们鲜明的个性。
D.从“沛公已出”到“立诛杀曹无伤”,环环相扣,叙事分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语段,完全后面问题。(12分)
顷之未发,太子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物,厚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战国策 荆轲刺秦王》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6分,每空1分)
(1)迟:     (2)仆:     (3)祖:    
(4)就:     (5)币:     (6)遗: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子和宾客知道了这件事情,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来给他送行。
B.太子和知道这件事情的宾客们,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来给他送行。
C.太子和知道这件事情的宾客们,都给他送来了白色的衣服和帽子。
D.太子和宾客知道了这件事情,都给他送来了白色的衣服和帽子。
【小3】题下列对选段及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子担心荆轲反悔而不去刺杀秦王,就又一次委婉地催促荆轲出发,并准备先派秦武阳去。
B.荆轲没有按时出发,并不是太子所认为的有改悔,而是另有原因的,他是想等一个他的宾客。
C.高渐离击打着筑,荆轲唱着“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这让所有来送行的人都泪流满面。
D.荆轲到秦国后,用价值重金的财物买通了蒙嘉,借蒙嘉的引荐而有了靠近秦王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