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语段,完全后面问题。(12分)
顷之未发,太子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物,厚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战国策 荆轲刺秦王》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6分,每空1分)
(1)迟:     (2)仆:     (3)祖:    
(4)就:     (5)币:     (6)遗: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子和宾客知道了这件事情,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来给他送行。
B.太子和知道这件事情的宾客们,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来给他送行。
C.太子和知道这件事情的宾客们,都给他送来了白色的衣服和帽子。
D.太子和宾客知道了这件事情,都给他送来了白色的衣服和帽子。
【小3】题下列对选段及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子担心荆轲反悔而不去刺杀秦王,就又一次委婉地催促荆轲出发,并准备先派秦武阳去。
B.荆轲没有按时出发,并不是太子所认为的有改悔,而是另有原因的,他是想等一个他的宾客。
C.高渐离击打着筑,荆轲唱着“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这让所有来送行的人都泪流满面。
D.荆轲到秦国后,用价值重金的财物买通了蒙嘉,借蒙嘉的引荐而有了靠近秦王的机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3-12 02:21: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节选,完成下面后面题。(14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之、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其”字用法不同其他三项的是(  )(2分)
A.以其无礼于晋B.吾其还也
C.君知其难也D.又欲肆其西封
【小题2】下面“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D.①⑤/②⑥/③④
【小题3】下面四个句子中,与例句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2分)
例:夫晋,何厌之有
A.邻之厚,君之薄也B.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C.以其无礼于晋D.竖子不足与谋
【小题4】翻译语句(8分)
①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②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一)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阿房宫赋》)
(二)
秦兵逼肥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万全。”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以饥冻,死者什七、八。初,秦兵少却,朱序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
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折。
(节选自《肥水之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人之,亦不甚惜视:对待
B.戍卒叫,函谷举:发动
C.草行露宿,以饥冻重:加上
D.客问之,答曰徐:慢慢地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敢言敢怒后人哀之不鉴之
B.齐、楚精英不觉屐齿
C.多九土之城郭玄等乘胜追击,至青冈
D.使晋兵得渡,决胜负使不得上,可万全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
B.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
C.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
D.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
【小题4】(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房宫赋》用了大段的排比句表现秦朝统治者的骄奢淫逸,而用十几个字描写其灭亡的过程,这种详略布局,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B.秦国灭亡六国,掠取了大量财富;而六国统治者的财富也都是从人民那里掠取的。六国的灭亡,可以说是统治者执政行为的必然结果。
C.从《肥水之战》的选文中可以看出,晋军之所以取得胜利,主要原因是谢玄、谢安等人在战场上灵活机智、指挥若定,表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
D.《淝水之战》选文中详细描写了晋秦两军的战斗过程,在结尾处补写了朱序在秦军的行为。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是造成秦军失败的重要原因。
【小题5】(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2)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无大齐王;唯仪甚憎者,亦无大齐王。今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而仪不得为臣也。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矣。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谷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陈轸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贺。”楚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后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使者未来,又绝之。
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至,称病不朝。楚王曰:“张子以寡人不绝齐乎?”乃使勇士往齐王。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曰:“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
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国不尚乎?王今已绝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也,国必大伤。”
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韩氏从之。楚兵大败于杜陵。
(摘编自《战国策•秦策二》)
注①不谷: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辞。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弱则必为王矣    役:役使
B.使者未来,又绝之  重:加重
C.乃使勇士往齐王    詈:辱骂
D.楚国不尚乎 全:保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张仪狡诈的一组是(  )
①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②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
③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    ④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
⑤张仪至,称病不朝  ⑥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仪自荐出使楚国,他的目的是离散齐楚联盟,为秦国攻打齐国扫清障碍。
B.陈轸认为与齐国绝交不仅会孤立楚国,还可能引来秦国和齐国的双面夹击。
C.张仪承诺给楚国商、於六百里土地,赢得怀王君臣的信任,促使楚国与齐绝交。
D.怀王不听陈轸劝告,兴兵攻打秦国,却因失去友邦反遭秦、齐、韩的联合打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选自《战国策·燕策》)

【小题1】下列对加点的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组是()
A.荆轲笑武阳 顾: 回头看 而秦武阳地图匣 奉:两手捧着
B.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宽容 轲自知事不就     就:成功
C.左手把秦王之袖  因:因此  剑,故不可立拔  坚:锋利
D.起不意  卒:突然   秦王柱而走 还:环绕
【小题2】以下六个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荆轲是“勇猛之士”的一组是(  )
①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②方急时,不及召下兵
③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④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
⑤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⑥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②③⑥
【小题3】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既指宫殿的台阶下,也是对帝王的尊称。本文是指前者。
B.蛮夷,“蛮”古代对南方各族的泛称。“夷”,指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
C.郎中,官名,始置于战国,职掌侍卫,秦汉沿置,内从侍卫,外从作战。
D.殿下,指殿阶之下,也是对诸侯或皇太子等的尊称。文中指前者。
【小题4】对文中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荆轲到秦国后巧用“打通关节”的办法“拜见”秦王,可见荆轲计划周密。秦王大喜,也正如荆轲事前所料。
B.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面不改色,三言两语既遮掩了秦武阳的失态,又颂扬了秦王,使秦君臣打消疑虑。与上文太子丹疑荆轲信秦武阳的情节相照应。
C.所选文中写“廷刺秦王”,描绘荆轲与秦王的正面交锋,写了四个场面:厚遗蒙嘉,得以引见;顾笑武阳,机智灵活;图穷匕见,惊心动魄;倚柱笑骂,视死如归。
D.“图穷而匕首见”,荆轲与秦王展开了殊死搏斗,在这紧要关头,侍医以药囊投荆轲,荆轲反被秦王“断左股”,最后受八创,完全失去战斗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
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
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未能克之也,而台已燔,游已夺矣。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
B.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
C.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
D.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尝君——田氏,名文,战国时期齐国贵族,因封袭其父爵于薛,又称薛公。与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并称“战国四公子”。
B.寡人——秦始皇以前君主(诸侯)对自己的谦称,意为寡德之人。后来成为天子的谦称。
C.百乘——乘,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是人们出行的工具,一辆为一乘;百乘,即指百辆车。
D.歃盟——又称歃血为盟。古代会盟,把牲畜的血涂在嘴唇上,表示诚意;泛指发誓订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孟尝君认为必须向诸侯求援。
B.孟尝君分析说,如果赵王不借兵,秦魏就会结盟,赵国就会直面秦国,失去屏障。赵王权衡利弊,答应了孟尝君。
C.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由婉拒,孟尝君以假设秦魏结盟的不利劝说动了燕王。
D.孟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那时候燕国就会危在旦夕。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
(2)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