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夜縋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簿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泰,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成之,乃还。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夜缒出 项王按剑跽曰
B.越国鄙远 君何知燕王
C.行李往来 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续耳
D.使杞子、逢孙、杨孙成之,还   以其华山之阳名之也
【小题2】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善于辞令,去说服秦伯,目的是求和,但不露乞怜相。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是烛之武表明为秦着想立场的话,无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
C.烛之武先分析秦国“越国以鄙远”的难处,继而指出晋国强大就意味着秦国势力削弱。
D.烛之武站在秦国立场,为秦国未来着想,秦伯最终为烛之武的诚意感动,退兵助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01 11:44: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产为政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宣子说,乃轻币。
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从政一年,舆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选编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二十四年、三十年)
[注]①子产:名侨,字子产,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郑国名相。②范宣子:春秋时晋国大臣,晋平公时执掌国政。③封洫:田界。④伍:五家相保的民户编制。⑤舆人:众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B.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C.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D.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小题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善用春秋笔法,在叙事中敢于直言不讳,往往以“礼也”“非礼也”来评判人物或其行为,表现了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
B.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像文、武、明、睿、康、景、宣、灵都是褒谥,厉、庄、炀都是恶谥。
C.字,是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按照古代的称谓礼仪,自称时称“名”,称别人时用“字”。
D.乡校,地方上的学校,它既是学习场所,又是游乐、议政的场所。除了“乡校”一词,还有学府、太学、国子监、庠、私塾、书院等古代用来表示学校的词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产高度重视倾听民众意见,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他认为乡校是民众发表意见的重要场所,如果取缔乡校,堵塞言路,一定会对国家造成巨大伤害。
B.子产认为政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他对子皮任用年轻而又没有从政经验的尹何治理封地,认为如果不经过学习实践就委以重任,一定会造成危害。
C.子产认为治国应该重德经财,治国以德可以获取美好的名声,从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使国家根基稳固,人民快乐安逸。
D.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贤相,他具有很强的民本思想,勇于改革,赏罚分明,治国有方。文章最后通过郑国流传的民谣,用对比的手法,对子产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2)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儵、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及楚,楚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求之不穀?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囊犍,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节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  ①廧咎如:春秋时夷国名,隗姓,赤狄别种。②鞬:收藏箭和弓的器具。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B.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C.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D.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稽首,古代一种跪拜礼。行跪拜礼时,拱手胸前先拜,而后叩头至地,为古人最恭敬的礼节,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B.乘,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名,按左、中、右排列,配步卒七十二人。
C.子,爵位名。《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子”居第四等。
D.《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既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A.重耳逃亡到狄,娶了叔隗,生下了伯鯈和叔刘,并在狄住了十二年才离开。
B.重耳逃到齐国后,齐桓公给予他很好的待遇,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并送给他二十匹马。后来姜氏和子犯谋划把他灌醉,将他送出了齐国。
C.重耳逃到郑国,郑文公没有对他以礼相待,这也是重耳执掌晋国后联合秦国围攻郑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D.重耳逃到楚国后,楚成王以对待诸侯的礼节对待他。当楚成王问他返回晋国后怎样回报自己时,重耳做出了“退避三舍”的承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
(2)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穀?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小题。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扬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注释:
①超:跃过,跳过
②乘韦:四张熟牛皮,弦高以此作为引礼
③吾子:敬称,您
④脯资饩(xì)牵:干肉,粮食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市:贸易
B.吾子淹久于敝邑 淹:留
C.左右免胄而下 下:攻占
D.厉兵、秣马   秣:喂牲口
【小题2】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B.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C.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D.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小题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与其它句子不同的是(  )
A.王孙满尚幼,观之
B.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C.郑之有原圃
D.攻之不克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1)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2)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3)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4)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胃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5)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6)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7)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故,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肴,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8)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9)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无礼则(____________) (2)彼实吾二君(_______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君何辱焉(   )
A.讨伐 B.研究 C.招惹 D.处罚
(2)妇人而免诸国(   )
A.时间短 B.仓促 C.暂停 D.暂时
【小题3】第(2)段画线部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你知道什么?你就能活中等人的寿命,以后你墓上的树都会拱起来(长不直)。
B.你怎么知道?如果你活到一般人的寿命就死去,你坟上的树都长得很粗了。
C.你知道什么?如果你活到一般人的寿命就死去,你坟上的树都长得很粗了。
D.你怎么知道?你就能活中等人的寿命,以后你墓上的树都会拱起来(长不直)。
【小题4】把第(9)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
【小题5】第(7)段画线句表达了什么意思?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对杞子下逐客令B.想得到秦国的补偿
C.想和秦国礼尚往来D.希望和杞子一起去打猎
【小题6】分析第(2)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