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②,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③,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 ①管:钥匙。②孟明、西乞、白乙:秦国三个将领的名字。③中寿:七十岁。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蹇叔之子与师:参加,参与B.轻则寡谋,无礼则脱:轻慢
C.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买卖D.则束载、厉兵、秣马矣:鼓励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②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B.①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②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
C.①左右免胄而下 ②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D.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②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小题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预示秦军此次出师必败的一项是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②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③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④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
⑤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⑥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A.①②⑤⑥B.②③④⑥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蹇叔是作者笔下的正面形象。劝谏见其深谋远虑,哭师见其忠愤满腔。送子“与师”时他指出秦师此行不败于郑而败于晋,可见其老谋深算。
B.秦穆公得到杞子密报,为野心所驱使,失去了正确判断形势的能力,虽然蹇叔多方劝谏,他一点也听不进去,刚愎自用,自作主张而出师。
C.当时,周大夫王孙满还小,看到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的现象,就向当时的秦军统帅说:轻狂就少谋略,不讲谋略,军队就会招致失败。
D.郑国商人弦高在滑地与秦师不期而遇。于是,他就以犒师为名,上前致辞,句句是欢迎的话,处处有弦外之音,暗示郑国已做好了战争准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18 10:06: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举:拿
B.暴秦之欲无厌 厌:同“餍”,满足
C.李牧连却之 却:抵挡
D.当与秦相较   当:同“倘”,如果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秦以攻取之外
A.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B.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C.不赂者以赂者丧
D.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D.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
【小题4】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六国破亡的教训立意,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B.第三段连用两个语气词,“呜呼”是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是哀其结果之惨。
C.“向使三国”以下几句,假设中不下断语,表现作者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和分寸感。
D.“三国”是指齐、燕、赵,“刺客”是指李牧,“良将”是指荆轲。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威王问于莫敖子华曰:“自从先君文王以至不毂之身,亦有不为爵劝,不为禄勉,以忧社稷者乎?”
莫敖子华对曰:“昔者令尹子文,未明而立于朝,日晦而归食;朝不虑夕,无一日之积。故彼廉其爵,贫其身,以忧社稷者,令尹子文是也。
“昔者叶公子高,定白公之祸,宁楚国之事,四封不侵,名不挫于诸侯。当此之时也天下莫敢以兵南乡叶公子高食田六百畛故彼崇其爵丰其禄以忧社稷者叶公子高是也
“昔者吴与楚战于柏举,两御之间夫卒交。莫敖大心抚其御之手,顾而大息曰:‘嗟乎!楚亡之日至矣!吾将深入吴军,若扑一人,若捽一人,以与大心者也,社稷其为庶几乎!’故断头决腹,一瞑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者,莫敖大心是也。
“昔者吴与楚战于柏举,三战入郢,寡君身出,大夫悉属,百姓离散。勃苏曰:‘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此犹一卒也,不若奔诸侯。’于是赢粮潜行,上峥山,逾深溪,七日而薄秦王之朝,昼吟宵哭,水浆无入口,殚闷昏厥,不知人。秦王闻而走之,左奉其首,右濡其口,勃苏乃苏。秦王身问之:‘子孰谁也?’勃苏对曰:‘臣非异,楚使勃苏。吴与楚战于柏举,寡君身出,大夫悉属,百姓离散。使下臣来告亡,且求救。’秦王固令,不起。‘寡人闻之,万乘之君得罪于士,社稷其危,今此之谓也。’遂出革车千乘,属之子满与子虎。与吴人战于浊水而大败之。故劳其身,愁其思,以忧社稷者,勃苏是也。”
王乃大息曰:“此古之人也,今之人焉能有之耶?”莫敖子华对曰:“昔者先君灵王好小要,楚士约食,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食之可欲,忍而不入,死之可恶,然而不避。吾闻之:‘其君好发者,其臣抉食。’君王直不好,若君王诚好贤,此数臣者皆可得而致之。”
(选自《战国策·楚策》,有删节)
【注】①莫敖子华:楚国重臣。 “莫敖”和后文的“令尹”均为楚国官职名称。②抉拾:古代射箭用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从先君文王以至不毂之身 不觳:不善,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词
B.四封不侵 封:封闭
C.大夫悉属,百姓离散   属:追随
D.于是赢粮潜行  潜:秘密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未明而立于朝   ②而耻学于师
B.①莫敖大心抚其御之手 ②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①以与大心者也   ②孰与君少长
D.①勃苏乃苏 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此之时也/天下莫敢以兵/南乡叶公子高/食田六百畛/故彼崇其爵/丰其禄/   以忧社稷者/叶公子高是也
B.当此之时也/天下莫敢以兵南乡/叶公子高食田六百畛/故彼崇其爵/丰其禄以忧   社稷者/叶公子高是也
C.当此之时也/天下莫敢以兵南乡/叶公子高食田六百畛/故彼崇其爵/丰其禄/以   忧社稷者/叶公子高是也
D.当此之时也/天下莫敢/以兵南乡叶公子高/食田六百畛/故彼崇其爵/丰其禄以   忧社稷者/叶公子高是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王询问莫敖子华自先王以来楚国是否有忧心社稷的忠臣,子华列举了四类代表性人物,但威王并不认同。
B.吴、楚柏举之战,短兵相接,情势危急,莫敖大心视死如归,他就是那种不顾个人利益、真正忧心于国家安危的臣子。
C.吴楚之战,勃苏翻山越溪,劳形苦心,向秦国求救,最终打动秦王,救楚国于危亡之际,体现了作为臣子的价值。
D.面对威王的叹息,莫敖子华以灵王好细腰则臣子节食、君主好射箭则臣子追随为例,揭示了招纳贤臣之道。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此犹一卒也,不若奔诸侯。
(2)万乘之君得罪于士,社稷其危,今此之谓也。 
(3)君王直不好,若君王诚好贤,此数臣者皆可得而致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甲)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选自《楚辞·渔夫》)
(乙)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冢。始事屈原,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景差惧其胜己,言之于王,王以为小臣。玉让其友,友曰:“夫姜桂因地而生,不因地而辛;美女因媒而嫁,不因媒而言子而得官者我也,官而不得意者子也。”玉曰:“若东郭狻者,天下之狡兔也,日行九百里,而卒不免韩卢之口,然在猎者耳。夫遥见而指踪,虽韩卢必不及狡兔也;若蹑迹而放,虽东郭狻必不免也。今子之言我于王,为遥指踪而不属耶?蹑迹而纵泄耶?”友之,复言于王。
玉识音而善文,襄王好乐而爱赋,既美其才,而憎之仍似屈原也。曰:“子盍从楚之俗,使楚人贵子之德乎?”对曰:“昔楚有善歌者,王其闻欤?始而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之者数千人;中而曰《阳阿》《采菱》,国中属而和之者数百人;既而曰《阳春》《白雪》《朝日》《鱼离》,国中属而和之者不至十人;含商吐角,绝节赴曲,国中属而和之者不至三人矣,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也。”
(选自晋·习凿齿《襄阳耆旧记》)
(注释)①景差:景差(chā),战国楚辞赋家。②东郭狻、韩卢:《战国策》有个“韩卢逐狻(suān)”的故事:传说中跑得最快的狗叫韩卢,跑得最快且狡猾的兔子叫东郭狻。一天,韩卢追逐东郭狻绕三山跑了五圈,最后都累得不能动弹。③《下里》《巴人》《阳阿》《采菱》《阳春》《白雪》《朝日》《鱼离》:都是乐曲名。④含商吐角:指娴熟而美妙地发出歌声。商、角,古代音阶名。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故深思高举 深思:忧思深沉
B.受物之汶汶者乎 汶汶:玷辱
C.不因媒而   亲:亲疏
D.友之,复言于王 谢:致歉,道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淈泥而扬其波    以通狂惑
B.安能以身察察    仰观宇宙
C.今子之言我王   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D.襄王好乐爱赋   抟扶摇羊角上者九万里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甲)“何不淈其泥扬其波、餔其糟歠其醨”,渔父以此委婉地劝屈原不要自鸣清高,脱离世俗,而要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作一个知天达命的明哲。
B.选文(甲)在折节保身和舍生取义的鲜明对立中,屈原以其坚定的抉择,显示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C.选文(乙)宋玉能言善辩,面对景差的敷衍托辞,他用韩卢逐狻的典故来设喻批驳,景差不得不重新慎重地向楚王举荐宋玉。
D.选文(乙)当楚襄王劝宋玉改变文章风格时,他用“曲高和寡”的故事来回答,表明自己不会改变文风。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2)言子而得官者我也,官而不得意者子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不义亡:逃跑
B.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戮力:拼力厮杀
C.秦时与臣游:交好
D.吏民,封府库籍:登记造册
【小题2】下面加点字解释,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项伯乃夜驰沛公军臣壮也,犹不如人
B.臣韩王送沛公若属皆且所虏
C.料大王士卒足当项王乎具沛公言报项王
D.所以遣将守关者……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沛公“善于应变”和项羽“优柔寡断”的一组是
A.①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②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B.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②项王默然不应
C.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②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D.①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②项王默然不应
【小题4】下列对选段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为项伯的侠义所感动,于是就与他结拜为兄弟,并结成儿女亲家。
B.项羽为人善良,宽容大度,所以不计前嫌,接受刘邦道歉,与之和解。
C.范增老谋深算,深知刘邦有称王的野心,所以多次暗示项羽除掉刘邦。
D.项伯为人仗义,主持公道,所以他在项庄舞剑时挺身而出,保护刘邦。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