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乙]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小题1】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数:密
B.斧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斤:斧子一类的工具
C.无乃尔是与     过:过错
D.君子疾夫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舍:舍弃,回避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
A.昔先王以为东蒙主 不能
B.谋动干戈于邦内   然不王者
C.五亩之宅,树之桑 则修文德来之
D.既来之,安之     于其身也,耻师焉
【小题3】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C.极娱游于暇日D.何以伐为
【小题4】下列说法中正不确的一项是
A.甲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围绕“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这一观点展开反驳,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B.“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孔子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驳斥了冉有的观点,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
C.“数罟不入洿池,……材木不可胜用也。”其观点是:注意保护生态平衡,资源将取之不尽,用之不完。这句的观点与“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一句是相同的。
D.乙文分析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并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这些属于“王道之始”;强调一手抓物质生产,另一手抓教育,这是“王道之成”。这其实就是孟子为梁惠王所开的治国良方。
【小题5】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3)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小题6】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班固论司马迁为《史记》: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弊也予按此正是迁之微意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17 04:52: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曰:“善!”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所为,不问其出入。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王果意不信钟离昧等。

夏,四月,楚国汉王于荥阳,急;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羽急攻荥阳;汉王之。项羽使使至汉,陈平使为大牢具。举进,见楚使,即惊日:“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日:“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五月,将军纪信言于汉王曰:“事急矣!臣请诳楚,王可以间出。”于是陈平夜出女子东门ニ千余人,楚因四面击之。纪信乃乘王车,黄屋,左量,日:“食尽,汉王降。”楚皆呼万岁,之城东观。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去,令韩王信与周苛、魏約、枞公守荥阳。羽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已出去矣。”羽烧杀信。

汉高帝四年八月,项羽自知少助;食尽,韩信又进兵击楚,羽患之。汉遣候公说羽请太公。羽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洪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九月,楚归太公、吕后,引兵解而东归,汉王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汉有天下太半,而诸候皆附;楚兵疲食尽,此天亡之时也。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汉王从之。

高帝五年冬,十月,汉王追项羽至固陵,与齐王信、魏相国越会击楚;信、越不至,

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坚壁自守,谓张良曰:“诸侯不从,奈何?”对曰:“楚兵且破,二人未有分地,其不至国宜。君王能与共天下,可立致也。齐王信之立,非君王意,信亦不自坚;彭越本定梁地,始,君王以魏豹故拜越为相国,今豹死,越亦望王,而君王不早定今能取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越,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信家在楚,其意欲复得故邑能出捐此地以许两人,使各自为战,则楚易破也。”汉王从之。于是韩信、彭越皆引兵来。

(节选自《资治通鉴・楚汉相争》)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所为 恣:放纵,无拘无束
B.汉王之 患:忧患,灾祸
C.见楚使,即惊曰 佯:假装
D.与齐王信、魏相国越会击楚 期:约定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骨鲠之臣:骨鲠比喻有骨气、刚直,骨鲠之臣指刚正忠直的官员。
B.大牢具:指羊豕皆备的饭食,天子祭祀使用少牢,诸侯祭祀使用大牢。
C.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与“致仕”义接近
D.左纛:古代皇帝乘舆上的饰物,以犛牛尾或雉尾制成,设在车衡左边或左騑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把四万两黄金交规陈平,由他全权处理,不再过问金钱的支出问题,可见汉王对陈平的信任,陈平也不负所托,顺利离间了项羽和钟离昧等人的关系。
B.楚攻打荥阳时,汉军处于劣势,不得已选择割地求和,亚父看出这是进攻的最好时机,但项王妇人之仁,不愿意趁人之危,这让亚父非常愤怒。
C.事态紧急之时,纪信乘上了汉王的车子,诈称投降,楚人欢呼雀跃,以为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不料汉王趁乱从西门逃走,项王盛怒之下烧死了纪信。
D.在楚汉约定平分天下之后,项羽选择东归、汉王在属下的劝速之下决定趁着楚军疲意不堪,一定要乘势一举夺取天下,而不能养虎为患、错失时机。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王诚能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2)楚兵且破,二人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天下,可立致也。
【小题5】太史公评陈平“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请结合文本加以概述。

同类题2

(题文)文言文阅读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小题1】(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B.焉用亡郑以邻     陪:增加
C.朝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D.秦伯说,与郑人。  盟:结盟
【小题2】(小题2)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沛公安在?
C.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D.是寡人之过也
【小题3】(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D.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大得多。
【小题4】(小题4)翻译下面的文言文。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而出
B.越国以(边邑)远
C.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其乏困
D.焉用亡郑以(增加)邻
【小题2】“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B.或以为死,或以为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以为得之矣
【小题3】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B.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C.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D.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小题4】翻译句子。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同类题5

阅读《左传·晋灵公不君》节选部分,完成小题。(共14分)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小题1】对下列文言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会请先,不,则子继之。入:采纳、听从。
B.尚早,坐而假寐。假寐:假装睡觉。
C.民之主,不忠。贼:刺杀。
D.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自亡:独自逃跑。
【小题2】下列各组文言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今近焉,请遗之暴霜露,斩荆棘,有尺寸之地
B.弃人用犬,虽猛何使尽之,而之箪食与肉
C.人谁无过,能改,善莫大焉倒戟以御公徒,免之
D.君能有终,则社稷固也未知母存否
【小题3】下列句子中,未直接体现晋灵公“不君”的一组是(   )(2分)
A.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B.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C.吾知所过矣,将改之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D.公患之,使鉏麑贼之公嗾夫獒焉
【小题4】作者交替运用简笔刻画和侧面描写来表现赵盾(宣子)这一主要人物。请从文中任意摘录两处运用简笔或侧写的句子,并简要分析赵盾这一人物的特点。(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