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文言文阅读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小题1】(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B.焉用亡郑以邻     陪:增加
C.朝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D.秦伯说,与郑人。  盟:结盟
【小题2】(小题2)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沛公安在?
C.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D.是寡人之过也
【小题3】(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D.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大得多。
【小题4】(小题4)翻译下面的文言文。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16 07:46: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①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齐桓公求管仲》)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烛之武退秦师》)

注释:宥:音yòu,宽恕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
B.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
C.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
D.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若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灭亡
B.夫晋,何之有     厌:厌烦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使的人
D.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侵损,削减
【小题3】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传说为春秋时鲁国左丘明所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是对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B.编年体史书是以年代顺序记录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的史书,特点是时间概念清楚。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例,被鲁迅先生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解释《春秋》的著作代表性的有三部,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
(2)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三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左传》)
(二)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节选自《战国策》)
(三)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段(三)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 速也∕
B.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C.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D.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小题2】下列对(一)(二)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事:指办事的官吏。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可译为“您”。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主要记载了战国前期二百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C.陛下: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臣子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的敬称。
D.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 蛮夷或四夷。这里指边远地区。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和荆轲都是令人尊敬的爱国者的形象,烛之武是一个才华横溢、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荆轲是一个英勇无畏的悲剧英雄。
B.烛之武很懂得攻心战术,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很容易说服对方。
C.《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秦伯是一个善于决策、善谋利益的君王形象;《荆轲刺秦王》中的秦王,是一个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暴君形象。
D.烛之武之所以能成功,因为他虑事周全,又具有辩才;荆轲刺秦王所以失败,是虑事不周和因秦武阳“色变振恐”而给荆轲带来的内心慌乱。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同类题4

阅读下面内容,完成各题。

、秦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含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之壮也,不如人。 犹:仍然   以烦执事 敢:冒昧
B.焉用亡郑以邻 陪:增加   朝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C.夫晋,何之有?    厌:满足   又欲肆其西 封:疆界
D.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没有   失其所,不知   与:结交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组是(   )
A.且于楚也 晋函陵,秦军氾南
B.若亡郑而有于君 朝济而设版焉
C.邻之,君之薄也 既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因人之力而之  阙秦以晋,惟君图之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无礼于晋    焉用亡郑陪邻
B.今急求子 因人之力敝之
C.子亦有不利    朝济而夕设版
D.君知难也 吾还也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B.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C.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D.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小题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伯,爵位名称。古代诸侯爵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B.寡人,意思是寡德之人,诸侯谦称。诸侯死后一律称“公”。
C.《左传》,传说左丘明著,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D.壮,古代三四十岁男子称“壮”;老,古代七十岁男子称“老”。
【小题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深明大义。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正是这时,烛之武放弃不满,不顾个人安危,去见秦伯,这表现他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善于辞令。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烛之武赋有智慧。秦、晋两国友好,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但晋对秦却严加防范,且有侵略之心。烛之武巧妙利用了这微妙的关系。
D.烛之武保全了郑国。烛之武的劝说,使秦晋联盟顷刻瓦解,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不仅如此,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这令晋国不得不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