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微,此可谓知兵矣。”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敞;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商会不引 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政,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于怀王。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滃将军皆属项羽。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戳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日承其敝/
B.将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
C.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日承其敝/
D.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土/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公:爵位名。古代的爵位一般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公是最高爵位。
B.鼓行:击鼓行军。鼓,传统打击乐器,古代被用于军队,或以指挥,或以助威。
C.楚王:项梁起兵后所立的已亡楚国的国王的后代。楚国曾是诸侯国,为秦所灭。
D.社稷:社是谷神,稷是土神。古代君主祭祀社稷以求国泰粮丰,后成国家的象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义有先见之明。他曾对齐国使者说楚国将打败仗,后果如所言。齐国使者因此向 楚怀王推荐了他,他后来就受到了楚怀王的重用。
B.宋义不识大局。他对于秦赵作战情况的分析虽貌似有道理,但从整体军事形势看,是 不合适的。他也没料到项羽会寻机致他于死地。
C.项羽做事果断。他对宋义的逗留不进、谋取私利十分不满,就杀了宋义,还派人追杀了 宋义的儿子,并派人把此事报告了楚怀王。
D.诸将都畏惧顺从项羽。项羽杀掉宋义后,各位将领都认为项羽家族首立楚王有功诛 杀乱臣功劳很大,共同拥簇项羽假冒上将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
(2)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5 12:02: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史记 管晏列传》

【小题1】鲁迅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_____________”。
【小题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______)      ②鲍叔遂管仲(______)
【小题3】第一段划线句“不以为言”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认为值得一说B.不由此为自己辩解
C.不因此而有怨言D.不把这当作口实
【小题4】结合材料内容,对鲍叔和管仲两个人物做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窦太后,赵之清河观津人也。吕太后时,窦姬以良家子入宫侍太后。太后出宫人以之赐诸王,各五人,窦姬与在行中。窦姬家在清河,欲如赵近家,请其主遣宦者吏:“必置我籍赵之伍中。” 宦者忘之,误置其籍代伍中。

籍奏,诏可,当行。窦姬出涕,怨其宦者,不欲往,相强,乃肯行。至代,代王独幸窦姬,生女嫖,后生两男。而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孝文帝立数月,公卿请立太子,而窦姬长男最长,立为太子,是为景帝。立窦姬为皇后,女嫖为长公主。其明年,立少子武为代王,已而又徒梁,是为梁王。

实皇后亲蚤卒,葬观津。于是薄太后乃诏有司,追尊窦后父为安成,母曰安成夫人。令清河置园邑二百家,长丞奉守,比灵文园法。

窦皇后兄窦长君,弟曰窦广国,字少君。少君年四五岁时,家贫,为人所略卖,其家不知其处。传十余家,至宜阳,为其主入山作炭,暮卧岸下百余人,岸崩,尽压杀卧者,少君独得脱,不死。自卜数日当为候,从其家之长安。闻窦皇后新立家在观津姓窦氏广国去时虽小识其县名及姓又常与其姊采桑而堕以为符信上书自陈。窦皇后言之于文帝,召见,问之,具言其故,果是。又复问何以为验?对曰:去我西时,与我决于传舍中,丐沐沐我,请食饭我,乃去。于是窦后持之而泣,泣涕交横下,侍御左右皆伏地泣,助皇后悲哀。乃厚赐田宅金钱,封公昆弟,家于长安。

窦太后好黄老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与老子,尊其术。及崩,合葬霸陵。

(选自《史记外戚世家》第十九,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闻窦皇后新立家/在观津/姓窦氏/广国去时虽小识其县名及姓/又常与其姊采桑/而堕以为符信/上书自陈
B.闻窦皇后新立/家在观津/姓窦氏/广国去时虽小识/其县名及姓/又常与其姊采桑/而堕以为符信/上书自陈
C.闻窦皇后新立家在观津/姓窦氏/广国去时虽小识其县名及姓/又常与其姊采桑而堕/以为符信/上书自陈
D.闻窦皇后新立家/在观津/姓窦氏/广国去时虽小识其县名及姓/又常与其姊采桑而堕/以为符信/上书自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长公主,是皇帝所生的第一个女儿,通常地位显赫,在后宫中有一定影响力。
B.侯,是古代的爵位之一。从先秦直至清亡,一直有着“公侯伯子男”五个爵位,如“承恩公”。
C.文帝,即汉文帝刘恒。在他和父亲汉景帝统治时期,国家政治清明,故称“文景之治”。
D.黄老,及黄帝和老子。汉朝初年,国家主流学说是黄老学说,崇尚道教,直至汉武帝时重用董仲舒才发生改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窦皇后曾经主动向宦官要求,一定要把她的名册放在去赵国的队伍里,但宦官把这件事忘了,错把她的名册放到去代国的队伍中了,导致她的人生发生了巨变。
B.代王成为皇帝之后,王后和所生的四个男孩接连病死,窦姬的长子就被立为太子,窦姬也被立为皇后,第二年,窦姬的小儿子被封为代王。
C.窦皇后的双亲早已去世,葬在观津,这时薄太后就下诏有关官员,追尊窦皇后父亲为安成侯,母亲为安成夫人。
D.窦皇后的弟弟窦广国少时曾多次被转卖,后来又入山烧炭,晚上一百多人躺在山崖下睡觉,不料山崖崩塌,睡在山崖下边的人只有少君脱险,其余都被压死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窦姬出涕,怨其宦者,不欲往,相强,乃肯行。
(2)于是窦后持之而泣,泣涕交横下,侍御左右皆伏地泣,助皇后悲哀。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汉王还定三秦,渡临晋,魏王豹以国属焉,遂从击楚于彭城。汉败,还至荥阳,豹请归视亲病,至国,即绝河津畔汉。汉王闻魏豹反,方东忧楚,未及击,谓郦生曰:“往说魏豹,能下之,吾以万户封若。”郦生说豹。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于河东传诣荥阳以豹国为郡。汉王令豹守荥阳。楚围之急,周苛遂杀魏豹。
(选自《史记· 魏豹彭越列传》)
【小题1】下面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于河东/传诣荥阳/以豹国为郡。
B.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于河东传诣荥阳/以豹国为郡。
C.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于河东/传诣荥阳/以豹国为郡。
D.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于河东传诣荥阳/以豹国为郡。
【小题2】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1)汉王还定三秦,渡临晋,魏王豹以国属焉,遂从击楚于彭城。
(2)汉败,还至荥阳,豹请归视亲病,至国,即绝河津畔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疠,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为悦己者 容:打扮
B.襄子必近子 幸:宠幸
C.于是襄子乃豫让曰 数:责备
D.则虽死不 恨:仇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我必为报仇而死,报智伯    其无礼于晋
B.今其智反不能及,何也 近幸子,为所欲
C.子自为计 吾还也
D.赵国志士闻之,皆涕泣 愿举国内臣
【小题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曾先后臣事几个主子,智伯对他很宠幸。在智伯被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
B.豫让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清扫厕所,想在襄子入厕时,趁其不备杀死他,结果被襄子识破。
C.豫让“漆身”“吞炭”的目的是隐藏自己真实身份,方便报仇,但他的朋友却认为这样做不值得,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
D.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他刺杀的襄子也深深地赞叹他忠义。
【小题4】翻译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