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
潘良贵,字子残,婺州金华人。以上舍释褐为辟雍博士,迁秘书郎。时宰相蔡京方以爵禄钩知名士,良贵屹然特立,亲故数为京致愿交意,良贵正色谢绝。靖康元年,钦宗问孰可秉钧轴者,良贵极言:“何、唐等四人不可用,他日必误社稷。陛下若欲扶危持颠之相,非博询于下僚,明扬于微陋,未见其可。”语彻于外,当国者指为狂率,黜监信州汭口排岸。
高宗即位,召为左司谏。既见,请诛伪党,使叛命者受刃国门,即敌人不敢轻议宋鼎。又乞封宗室贤者于山东、河北,以壮国体,巡幸维扬,养兵威以图恢复。黄潜善、汪伯彦恶其言,改除工部。良贵以不得其言,求去。
除考功郎,迁左司。宰相吕颐浩从容谓良贵曰:“旦夕相引入两省。”良贵正色对曰:“亲老方欲乞外,两省官非良贵可为也。”退语人曰:“宰相进退一世人才,以为贤邪,自当擢用,何可先示私恩士大夫受其牢笼,又何以立朝。”以直龙图阁知严州。到官两月,请祠。起为中书舍人。
会户部侍郎向子諲入见,语言烦亵,良贵故善子諲,是日摄起居,立殿上,径至榻前厉声曰:“子諲以无益之谈久烦圣听!”子諲欲退高宗顾良贵曰是朕问之又谕子諲且款语子諲复语久不止良贵叱之退者再高宗色变于是二人俱待罪良贵求去,既归,不出者十牟。李光得罪,良贵坐尝与通书,降三官。卒,年五十七。
良贵刚介清苦,壮老一节。为博士时,王黼、张邦昌【注】俱欲妻以女,拒之。晚家居贫甚,秦桧讽令求郡,良贵曰:“良贵不敢为也。”其谏疏多焚稿,仅存杂著十五卷,新安朱熹为之序。
(选自《宋史•潘良贵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諲欲退/高宗顾良贵曰/是朕问之/又谕子諲/且款语子諲复语/久不止/良贵叱之退者/再高宗色变/于是二人俱待罪/
B.子諲欲退/高宗顾良贵曰/是朕问之/又谕子諲/且款语子諲/复语久不止/良贵叱之/退 者再/高宗色变/于是二人俱待罪/
C.子諲欲退/高宗顾良贵曰/是朕问/之又谕子諲/且款语子諲/复语久不止良贵/叱之退者 再/高宗色变/于是二人俱待罪/
D.子諲欲退/高宗顾良贵曰/是朕问之/又谕子諲且款语/子諲复语/久不止/良贵叱之退者再/高宗色变/于是二人俱待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释褐:释褐,谓脱去布衣而换上官服,即做官的意思。科举时代称进士及第授官为释褐。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王后,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王后的尊称。
C.幸维扬,文中指皇帝到维扬。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
D.请祠,请求担任祠禄官。宋代,大臣年老不能任事者,常命为祠禄官,不理政事而予俸禄,以示优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潘良贵有操守,有主见。宰相蔡京拉拢名士,通过潘良贵的亲戚朋友表达愿意和他交往的心意,被他拒绝;他大胆指出何、唐等人不能任用,否则,会误国。
B.潘良贵忠于国家他请求朝廷清除奸臣,惩罚叛徒,威慑敌人;他又请求封贤良的宗室到山东、河北,来使国家强大;他建议养精蓄锐,恢复国家。
C.潘良贵敢于直言。吕颐浩私下告诉潘良贵要提拔他,潘良贵直言担心这种做法;向子諲和皇帝说废话,潘良贵厉声制止,而得罪了皇帝,被皇帝罢官。
D.潘良贵不攀附权贵。他做博士时,权臣王黼、张邦昌都想把女儿嫁给他,被他拒绝;晚年在家很贫穷,秦桧暗示让他求官,也被他拒绝。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8 10:10: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延孙,彭城吕人。初为彭城王义康司徒行参军。时索虏围县瓠,分军送所掠民口在汝阳,太祖诏世祖遣军袭之。议者举延孙为元帅,固辞无将用,举刘泰之自代。泰之既行,太祖大怒,免延孙官。世祖即位,以为侍中,领前军将军。下诏曰:“朕藉群能之力雪大之耻以眇眇之身托于王公之上思所以策勋树良永宁世烈侍中延孙率怀忠敏,器局沈正,可封东昌县侯,邑二千户。”臧质反叛,上深以东土为忧,出为冠军将军。事平,遣至江陵,分判枉直,行其诛赏。仍徙为雍州刺史,以疾不行。留为侍中。有劳患,其年增笃,诏遣黄门侍郎宣旨问疾。先是,高祖遗诏,京口要地,去都邑密迩,自非宗室近戚,不得居之。延孙与帝宣虽同是彭城人,别属吕县。刘氏居彭城县者,又分为三里,及吕县凡四刘。虽同出楚元王,由来不序昭穆。延孙于帝室本非同宗,不应有此授。时竟陵王诞为徐州,上深相畏忌,迁之于广陵。广陵与京口对岸,欲使腹心为徐州,故以南徐授延孙。三年,竟陵王诞有罪,不受征,延孙驰遣中兵参军杜幼文卒兵起讨。诞遣使刘公泰贲书要之,延孙斩公泰,送首京邑。五年,诏延孙曰:“旧京树亲,由来常准。卿前出所有别议,今此防久弭,当以还授小儿。”征延孙为侍中。延孙疾病,不任拜起,上使于五城受封版。明年,卒,时年五十二。上甚惜之,下诏曰:“故尚书左仆射延孙,风局简正,体识沈明,绸缪心膂’自蕃升朝,契阔唯旧,几将二纪。考终定典,宜尽哀敬。”又诏曰:“故司徒文穆公延孙,居身寡约,家素贫虛。葬送资调,固当阙乏,可赐钱三十万,米千斛。”

(选自《宋书·刘延孙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朕藉群能之力/雪莫大之耻/以眇眇之身/托于王公之上/思所以策勋树良/永宁世烈/
B.朕藉群能之力/雪莫大之耻/以眇眇之身/托于王公之上/思所以策勋树/良永宁世烈/
C.朕藉群能之力/雪莫大之耻/以眇眇之/身托于王公之上/思所以策勋树良/永宁世烈/
D.朕藉群能之力/雪莫大之耻/以眇眇之/身托于王公之上/思所以策勋树/良永宁世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是封建爵位之一,封建爵位有五等,从高到低依次为“公、侯、伯、子、男”。
B.昭穆,指的是在古代宗法制度中,依照“长幼”“上下”等标准排列的左右次序
C.封版,指授予官职的诏书,“版”既指“用于书写的木简”,也有“授职”之义。
D.纪,是一种记年代的方式,古称16年为一纪,今一世纪指100年,文中“二纪”指32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孙平素多疾,却仍屡立功勋。他虽然平日里健康状态不佳,但仍然为朝廷平息叛乱、甄别官员忠伪,立下了诸多功劳。
B.延孙颇受重用,担负监察之职。虽然他不是帝室同宗,但被皇上委以重任,驻守战略要地京口,来监察防备竟陵王刘诞。
C.延孙忠于国君,不与叛臣合污。竟陵王刘诞派遺使者,想要邀约刘延孙与其同谋反叛,延孙果断回绝,将其使者砍杀。
D.延孙深得君心,死后仍沐皇恩。皇上眼中,他见识深沉,勤俭持家;皇上颇为其死深感惋惜,并以钱财资助其家人生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瑰代汉语。
(1)议者举延孙为元帅,固辞无将用,举刘泰之自代。
(2)卿前出所有别议,今此防久弭,当以还授小儿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吕好问,字舜徒,侍讲希哲子也。以荫补官。时蔡卞为帅,欲扳附善类,待好问特异。好问以礼自持,卞不得亲。及卞得政,当时据属拔擢略尽,独好问留滞,卞讽之曰:“子亲我,即阶显列矣。”好问笑不答。

靖康元年,以荐召为左司谏、谏议大夫,擢御史中丞。钦宗谕之曰:“卿元祐子孙,朕特用卿,令天下知朕意所向。”先是,徽宗将内禅,诏解党禁,除新法,尽复祖宗之。而蔡京党戚根据中外,害其事,莫肯行。好问言:“陛下宵衣旰食有求治之意发号施令有求治之言逮今半载治效逾邈良由左右前后不能推广德意而陛下过于容养。臣恐淳厚之德,变为颓靡,且今不尽革京、贯等所为,太平无由可致。”钦宗乡纳。好问疏蔡京过恶,乞役海外,黜朋附之尤者以厉其余。章前后疏十上。每奏对,帝虽当食,辄使毕其说。

时金人既退,大臣不复顾虑,武备益弛。好问言:“金人得志,益轻中国,秋冬必倾国复来,御敌之备,当速讲求。今边事经画旬月,不见施设,臣僚奏请皆不行下,此臣所深惧也。”及边警急,大臣不知所出,遣使讲解。金人佯许而攻略自如,诸将和议故,皆闭壁不出。好问言:“彼名和而实攻,朝廷不谋进兵遣将,何也?请亟集沧、滑、邢、相戍,以遏奔冲,列勤王之师于畿邑,以卫京城。”疏上不省。金人陷真定,攻中山,都城失守。帝再幸金营,好问实从,帝既留,遣好问还,尉拊都城。

始,金人谋以五千骑取康王,好问闻,即遣人以书白王,言:“大王若不自立,恐有不当立而立者。”既,又语邦昌曰:“天命人心,皆归大元帅,相公先遣人推戴,则功无在相公右者。抚机不发,他人声义致讨,悔可追邪?”好问遣使诣大元帅府劝进,请元祐太后垂帘,邦昌易服归太宰位。

高宗即位,太后遣好问奉手书诣行在所,高宗劳之曰:“宗庙获全,卿之力也。”除尚书右丞。后除资政殿学士、知宣州、提举洞霄宫,以恩封东莱郡侯。避地,卒于桂州。

节选自《宋史·吕好问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亲我,即阶显列矣 少:稍许。
B.除新法,尽复祖宗之 故:旧有的典章制度。
C.蔡京党戚根据中外,害其事,莫肯行   根据:盘踞
D.好问遣使诣大元帅府劝进   趣:意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诸将和议故  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B.请亟集沧、滑、邢、相戍 巫医乐师百工
C.列勤王之师于畿邑     项王按剑跽曰
D.抚机不发    望仆不相师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好问耿介刚直,忠毅勇敢,忠于王事,德高望重,得到帝后的赏识。他每次奏对,钦宗皇帝都会让他说完意见;高宗皇帝即位,他替太后写信,送到皇帝所在地。
B.金人假装议和而实攻,诸将因为合议的缘故都闭关不出,吕好问则上书要求加强防备,但意见没有被采纳,致使京城失陷皇帝被掳至金。
C.金人正准备捉拿康王的危急关头,吕好问左右周旋,先劝康王审时度势,当立则立,又晓之以理,动员张邦昌推戴康王,主动让位,最后康王即位,张邦昌退居太宰之位。
D.文章主要通过人物言行等正面描写来表现吕好问的忧思谋略,但也有侧面描写,如写钦宗高宗对吕好问的高度评价,体现了写作手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陛 下 宵 衣 旰 食 有 求 治 之 意 发 号 施 令 有 求 治 之 言 逮 今 半 载 治 效 逾 邈 良 由 左 右 前 后 不 能 推 广 德 意 而 陛 下 过 于 容 养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好问疏蔡京过恶,乞役海外,黜朋附之尤者以厉其余。
(2)帝再幸金营,好问实从,帝既留,遣好问还,尉拊都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文帝召以为博士。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制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属:连缀文字,做文章。
B.闻其秀才,召置门下    秀才:才学优秀。
C.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 短:说别人的坏话,诋毁。
D.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    疏: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的意见书。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①文帝召以为博士   ②以为患之兴自此起
B.①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   ②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C.①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D.①堕马而死,无后   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小题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制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沈炯,字礼明,吴兴武康人也。炯少有隽才,为当时所重。侯景之难,吴郡太守袁君正入援京师,以炯监郡。京城陷,景将宋子仙据吴兴,遣使召炯,委以书记之任。炯固辞以疾,子仙怒,命斩之。炯解衣将就戮,碍于路间桑树,乃更牵往他所,或遽救之,仅而获免。子仙爱其才,终逼之令掌书记。及子仙为王僧辩所败,僧辩素闻其名,于军中购得之,酧所获者铁钱十万,自是羽檄军书皆出于炯。及简文遇害,四方岳牧皆上表于江陵劝进,僧辩令炯制表,其文甚工,当时莫有逮者。
高祖南下与僧辩会于白茅湾登坛设盟炯为其文及侯景东奔至吴郡获炯妻虞氏子行简并杀之,炯弟携其母逃而获免。侯景平,梁元帝愍其妻子婴戮,特封原乡县侯,邑五百户。僧辩为司徒,以炯为从事中郎。梁元帝征为给事黄门侍郎,领尚书左丞。
荆州陷,为西魏所虏,魏人甚礼之,授炯仪同三司。炯以母老在东,恒思归国,恐魏人爱其文才而留之,恒闭门却扫,无所交游。时有文章,随即弃毁,不令流布。尝独行经汉武通天台,为表奏之,陈己思归之意。奏讫,其夜炯梦见有宫禁之所,兵卫甚严,炯便以情事陈诉,闻有人言“甚不惜放卿还,几时可至”,少日,便与王克等并获东归。
高祖受禅,加通直散骑常侍,中丞如故。以母老表请归养,诏不许。文帝嗣位,又表乞归。诏答曰:“寻敕所由,相迎尊累,使卿公私得所,并无废也。”
初,高祖尝称炯宜居王佐,军国大政,多预谋谟,文帝又重其才用,欲宠贵之。会王琳入寇大雷,留异拥据东境,帝欲使炯因是立功,乃解中丞,加明威将军,遣还乡里,收合徒众。以疾卒于吴中,时年五十九。文帝闻之,即日举哀,并遣吊祭,赠侍中,谥曰恭子。
(节选自《陈书·沈炯传》,有删改)
【注】①酧:同“酬”。
【小题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炯固辞以疾 固:坚决
B.当时莫有逮者     逮:匹敌
C.梁元帝愍其妻子婴戮 婴:缠绕
D.魏人甚礼之 礼:以礼相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及子仙为王僧辩所败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B.便与王克等并获东归 荆州与国邻接
C.恐魏人爱其文才而留之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乃更牵往他所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南下\与僧辩会于白茅湾\登坛设盟\炯为其文\及侯景东奔至吴郡\获炯妻虞氏\子行简\并杀之
B.高祖南下与僧辩会\于白茅湾登坛设盟\炯为其文\及侯景东奔至吴郡\获炯妻虞氏子行简\并杀之
C.高祖南下\与僧辩会\于白茅湾登坛设盟\炯为其文\及侯景东奔至吴郡\获炯妻虞氏\子行简\并杀之
D.高祖南下\与僧辩会于白茅湾\登坛设盟\炯为其文\及侯景东奔至吴郡\获炯妻虞氏子行\简并杀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炯善写文章,文才斐然。王僧辩打败宋子仙后悬赏重金寻找沈炯,后来王僧辩所需文书都出自沈炯之手。
B.沈炯一身正气,视死如归。侯景之难时,他不受宋子仙高官的利诱和死亡的威胁,最终感动了宋子仙,得以保全性命。
C.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D.诏,天子下达臣属的文体,始于秦始皇,终于清朝,是一种命令文体。按内容分为即位诏,遗诏等,按形式分为手诏、口诏等。
【小题5】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恒闭门却扫,无所交游。时有文章,随即弃毁,不令流布。
(2)军国大政,多预谋谟,文帝又重其才用,欲宠贵之。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少为亲人赵伯符所知。谦年十七,伯符为豫州刺史,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泰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谦曰:“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固辞不受。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郡境翕然,威信大著。齐初,为宁朔将军、钱唐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遣,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明帝将废立,欲引谦为心膂,使兼卫尉,给甲杖百人,谦不愿处际会,辄散甲士,帝虽不罪,而弗复任焉。天监六年,出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九年,以年老,征为光禄大夫。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高祖笑曰“朕使卿智,不使卿力。”谦自少及老,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居身俭素,夏日无帱帐,而夜卧未尝有蚊蚋,人多异焉。年逾九十,强壮如五十者,每朝会,辄先众到公门。力于仁义,行己过人甚远。从兄灵庆常病寄于谦,谦出行还问起居。灵庆曰:“向饮冷热不调,即时犹渴。”谦退遣其妻。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及融死,以礼殡葬之。众咸服其行义。十五年,卒官,时年九十二。
(节选自《梁书·孙谦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称干:才能。
B.耕以养弟妹躬:亲自。
C.蛮夷不,盖待之失节耳宾:归顺。
D.至郡,恩惠之化布:宣告。
【小题2】(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孙谦为政清廉的一组是
①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 ②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
③治烦以简,狱无系囚 ④每去官,辄无私宅
⑤已衰老,犹强力为政 ⑥居身俭素,夏日无帱帐
A.①②④B.①④⑤
C.②③⑥D.③⑤⑥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谦十七岁开始任职,离任后客居历阳,从事耕作来供养弟妹,乡里称赞他淳厚友爱。后升任二郡太守,他对待蛮夷采用安抚政策,境内安定,威信卓著。
B.孙谦任钱塘令时操守廉洁,不受馈赠。由于没有私人住宅,离任时只能借住在官府空车库里。明帝想将他引为亲信,因为他不愿意而被迫放弃这一想法。
C.孙谦任零陵太守时,虽然年纪已老,仍勤于职守,受到官员民众欢迎。在担任郡守县令期间,常鼓励督责蚕桑养殖,努力发展农业生产,收入多于邻境。
D.孙谦一生,历任二县五郡长官,处处廉洁奉公,以身作则。九十岁后,每次朝见聚会,他总是先于别人到达;遵奉仁义之道,身体力行也远远超过别人。
【小题4】(小题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
(2)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