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初为桓伟辅国主簿。宋武帝起义兵,累迁御史中丞。性刚直,甚得司直之体。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朝野莫不归附鲜之尽心武帝独不屈意于毅毅甚恨焉。以与毅舅甥,制不相纠,使治书侍御史丘洹奏弹毅辄宥传诏罗道盛。时新制,长吏以父母疾去官,禁锢三年。山阴令父疾去职,鲜之因此上议曰:“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谓宜从旧,于义为允。”从之。帝少事戎旅,不涉经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与帝言,要须帝理屈,然后臵之。帝有时惭恧变色,感其输情,时人谓为“格佞”。十二年,武帝北伐。以为右长史。及入咸阳,帝遍视阿房、未央故地,凄怆动容。前至渭滨,帝叹曰:“此地宁复有吕望邪?”鲜之曰:“昔叶公好龙而真龙见,燕昭市骨而骏足至。明公以旰食待士,岂患海内无人?”及践阼,迁太常、都官尚书。时傅亮、谢晦位遇日隆,范泰尝众中让诮鲜之曰:“卿与傅、谢,俱从圣主有功关、洛,卿乃居僚首,今日答飒,去人辽远,何不肖之甚!”鲜之熟视不对。鲜之为人通率,而隐厚笃实,赡恤亲故。游行命驾,或不知所适,随御者所之。尤为武帝所狎。上曾内殿宴饮,朝贵毕至,唯不召鲜之。坐定,谓群臣曰:“郑鲜之必当自来。”俄而外启尚书郑鲜之诣神兽门求启事,帝大笑引入。景平中,徐、傅当权。出为豫章太守。时王弘为江州刺史,窃谓人曰:“郑公德素,先朝所礼,方于前代,钟元常、王景兴之流。今徐、傅出以为郡,抑当有以。”元嘉三年,弘入为相,举鲜之为尚书右仆射。四年卒。 
(节选自《南史·郑鲜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朝野/莫不归附/鲜之尽心武帝/独不屈意于毅/毅甚恨焉
B.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朝野莫不归附鲜之/尽心武帝/独不屈意于毅/毅甚恨焉
C.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朝野莫不归附/鲜之尽心/武帝独不/屈意于毅/毅甚恨焉
D.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朝野莫不归附/鲜之尽心武帝/独不屈意于毅/毅甚恨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帝是皇帝谥号,“武”是褒扬皇帝生前德行之词,有“威武睿智”之意。
B.吕望即姜子牙,他与文王相遇渭滨,其祖先因功封于吕地,后来代指辅佐国君的贤才。
C.尚书原指掌管文书及群臣奏章的官;南北朝时期,事实上为最高行政长官。
D.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名号,也可以用作表示年份,如景平、元嘉、贞观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鲜之性格刚直,极尽官责。他的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擅自赦免人;按制度规定,鲜之不能弹劾刘毅,他便让治书侍御史丘洹奏表弹劾刘毅。
B.郑鲜之敢于犯颜,直论是非。与皇帝交谈,他总是驳难,一定要让皇帝理屈词穷,才肯罢休;皇帝有时感到惭愧,但还是感激他能诚心相待。
C.郑鲜之被人讥诮,不做分辩。范泰当众讥讽他虽功劳不下傅亮、谢晦,而地位和恩遇远不及傅、谢;他狠狠地瞪了范泰一眼,并没有回应。
D.郑鲜之道德纯朴,受人敬仰。景平年间,他出任豫章太守一职。虽被调离京城,但他的德行与才干还是得到了有识之士的认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少事戎旅,不涉经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
(2) 昔叶公好龙而真龙见,燕昭市骨而骏足至。明公以旰食待士,岂患海内无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03 06:48: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毛喜字伯武,喜少好学,善草隶。陈武帝素知之。及镇京口,命喜与宣帝往江陵,仍宣帝谘禀之。及梁元帝即位,以宣帝为领直,喜为尚书功论侍郎。及魏平江陵,喜与宣帝俱长安。文帝即位,喜自周还,进和好之策,陈朝乃遣周弘正等通聘。及宣帝反国,又遣喜入周,以家属为请。周冢宰宇文护执喜手曰:“能结二国之好者,卿也。”仍迎柳皇后及后主还。

文帝尝谓宣帝日:“我诸子皆以‘伯’为名,汝诸子宜用‘叔’为称。”宣帝以访喜,喜即条自古名贤杜叔英、虞叔卿等二十余人以启之,文帝称善。文帝,宣帝录尚书辅政。仆射到仲举等矫太后令遣宣帝还东府当时疑惧无敢厝言喜即驰入谓宣帝曰今日之言必非太后之意宗社至重愿加三思。竟如其策。

及帝即位,除给事黄门侍郎,兼中书舍人,典军国机密。宣帝议北侵,敕喜撰军制十三条,诏颁天下,文多不载。母忧去职,诏封喜母庾氏东昌国太夫人,遣员外散骑常侍杜缅图其墓田,上亲与缅案图指画,其见重如此。

及得淮南之地,喜陈安边之术,宣帝纳之,即日施行。帝又欲进兵彭、汴,以问喜,喜以为“淮左新平,边人未辑,难与争锋,未若安人保境,斯久长之术也”。上不从。吴明彻卒俘于周。自吴明彻败绩,高宗深悔之,谓袁究日:“不用毛喜计,遂令至此,朕之过也。”

至德元年,授永嘉内史。喜至郡,不受奉秩,政弘清静,人吏安之。遇丰州刺史章大宝举兵反,郡与丰州接,而素无备,喜乃修城隍器械,又遣兵援建安。贼平,授南安内史。祯明元年,征为光禄大夫,领左骁骑将军,道

(节选自《南史·毛喜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仆射到仲举等矫太后令遣宣帝/还东府/当时疑惧/无敢厝言/喜即驰入/谓宣帝曰/今日之言/必非太后之意/宗社至重/愿加三思/
B.仆射到仲举等矫太后令遣宣帝/还东府/当时疑惧/无敢厝言/喜即驰入/谓宣帝曰/今日之言必非/太后之意宗社至重/愿加三思/
C.仆射到仲举等矫太后令/遣宣帝还东府/当时疑惧/无敢厝言/喜即驰入/谓宣帝曰/今日之言/必非太后之意/宗社至重/愿加三思/
D.仆射到仲举等矫太后令/遣宣帝还东府/当时疑惧/无敢厝言/喜即驰入/谓宣帝曰/今日之言必非/太后之意宗社至重/愿加三思/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敕:本用于上级对下属的用语,南北朝之后用作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如“敕造宁国府”。
B.迁:古代可指官职的晋升、调动或贬谪。如“左迁”,即为贬官,文中亦取此意。
C.崩:指帝王之死。诸侯或皇子之死,称“薨”;大夫死,称“卒”,文末的“卒”即为此意。
D.朕:秦以前,不论尊卑,皆可自称朕;后用作皇帝自称。皇帝自称还有“寡人”“孤”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喜受到赏识。陈武帝一向赏识他,后宣帝也曾就给后代起名的问题询问毛喜,毛喜列举二十多位古代贤士上报,文帝称好。
B.毛喜敢于进谏。他曾经多次向宣帝进谏,如进献陈朝和北周两国和好之策,后来又陈述安定边境的策略,宣帝大都采纳了。
C.毛喜富有远见。宣帝想出兵彭、汴,毛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宣帝没有听从,结果吴明彻被周俘获,宣帝事后很后悔。
D.毛喜为政清明。至德元年,他被授任永嘉内史,到达郡城后,不接受俸禄,政治宽弘清明,官吏和百姓全都安居乐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遣员外散骑常侍杜缅图其墓田,上亲与缅案图指画,其见重如此。
(2)淮左新平,边人未辑,难与争锋,未若安人保境,斯久长之术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公权字诚恳。幼嗜学,十二能为辞赋。元和初,进士擢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李听镇夏州,辟为掌书记。穆宗即位,入奏事,帝召见,谓公权曰:“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充翰林侍书学士。迁右补阙、司封员外郎。穆宗政僻,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历穆、敬、文三朝,侍书中禁。
文宗思之,迁谏议大夫。俄改中书舍人,充翰林书诏学士。便殿对六学士,上语及汉文恭俭,帝举袂曰:“此浣濯者三矣。”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帝留而问之,对曰:“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浣濯之衣,乃小节耳。”时周墀同对,为之股栗,公权辞气不可夺。帝谓之曰:“极知舍人不合作谏议,以卿言事有诤臣风采,却授卿谏议大夫。”翌日降制,以谏议知制诰,学士如故。公权忠言匡益,皆此类也。
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笔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当时公卿大臣家碑板,不得公权手笔者,人以为不孝。外夷入贡,皆别署货贝,曰此购柳书。文宗夏日与学士联句,帝曰:“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公权续曰:“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时丁、袁五学士皆属继,帝独讽公权两句,曰:“辞清意足,不可多得。”乃令公权题于殿壁,字方圆五寸,帝视之叹曰:“钟、王复生,无以加焉!”
公权志耽书学,不能治生,为勋戚家碑板,问遗岁时钜万,多为主藏竖海鸥、龙安所窃。别贮酒器杯盂一笥,缄縢如故,其器皆亡。讯海鸥,乃曰:“不测其亡。”公权哂曰:“银杯羽化耳。”不复更言。所宝唯笔砚图画,自扃鐍之。性晓音律,不好奏乐。常云:“闻乐令人骄怠故也。”
(取材于《旧唐书》)
注:①问遗:慰劳馈赠 ②竖:家童,童仆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穆宗政僻 僻:荒僻
B.公权忠言匡益    匡:纠正
C.时丁、袁五学士皆属继    属:接连
D.缄縢如故 縢:绳索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我于佛寺见卿笔迹 乃令公权题于殿壁
B.此浣濯者三矣    不得公权手笔者
C.以卿言事有诤臣风采 以谏议知制诰
D.为勋戚家碑板    多为主藏竖海鸥、龙安所窃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时周墀同对,为之股栗
当时周墀也在场,听了他的言论,吓得浑身发抖
B.皆别署货贝,曰此购柳书
都专门封上货币,上面注明这是购买柳公权书法作品的专款
C.帝独讽公权两句
文宗只讽谏柳公权的两句诗
D.所宝唯笔砚图画,自扃鐍之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柳公权为人正直敢言,趁皇帝向他请教书法时加以讽谏,穆宗因此改过。
B.柳公权书法自成一家,声名远播,达官贵人甚至外夷都热衷于求得其作品。
C.文宗喜爱柳公权的人品、文采,更欣赏他的书法造诣,叹其可与书圣媲美。
D.柳公权醉心于书法,不看重财物珍宝得失,对家奴的盗窃行为也并不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