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张俭,雍州新丰人,隋相州刺史、皖城公威之孙也。俭即高祖之从甥也。贞观初,以军功累迁朔州刺史。时颉利可汗自恃强盛,每有所求,辄遣书称敕。缘边诸州,递相承禀。及俭至朔州,遂拒不受,太宗闻而嘉之。俭又广营屯田,岁致谷十万斛,边粮益饶。及遭霜旱,劝百姓相赡,遂免饥馁,州境独安。后检校胜州都督,以母忧去职。俭前在朔州,属李靖平突厥之后,有思结部落,贫穷离散,俭招慰安集之。其不来者,或居碛北,既亲属分住,私相往还,俭并不拘责,但存纲纪,羁縻而已。及俭移任,州司谓其将叛,遽以奏闻。朝廷议发兵进讨,仍起俭为使,就观动静。俭单马推诚,入其部落,召诸首领,布以腹心。成匍匐启颡而至,便移就代州。即令检校代州都督。俭遂劝其营田,每年丰熟。虑其私蓄富实,易生骄侈,表请和籴,拟充贮备,蕃人喜悦。边军大收其利。迁营州都督,兼护东夷校尉。太宗将征辽东,遣俭率蕃兵先行抄掠。俭军至辽西,为辽水汛涨,久而未渡,太宗以为畏懦,召还。俭诣洛阳谒见面陈利害因说水草好恶山川险易太宗甚悦仍拜行军总管兼领诸蕃骑卒为六军前锋 时有获高丽候者,称莫离支将至辽东,诏俭率兵自新城路邀击之,莫离支竟不敢出。俭因进兵渡辽,趋建安城,贼徒大溃,斩首数千级。以功累封皖城郡公,赏赐甚厚。其后,改东夷校尉为东夷都护,仍以俭为之。永徽初,加金紫光禄大夫。四年,卒于官,年六十,谥曰密。俭兄大师,累以军功仕至太仆卿、华州刺史。俭弟延师,累授左卫大将军,封范阳郡公。龙朔三年,卒官,赠荆州都督,谥曰敬,陪葬昭陵。唐制三品已上,门列桑戟,俭兄弟三院,门皆立戟,时人荣之,号为“三戟张家”。  
(选自《旧唐书•张俭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俭诣洛阳/谒见面/陈利害/因说水草好恶/山川险易/太宗甚悦/仍拜行军总管/兼领诸蕃骑卒/为六军前锋
B.俭诣洛阳谒见面/陈利害/因说水草好恶/山川险易/太宗甚悦/仍拜行军总管/兼领诸蕃/骑卒为六军前锋
C.俭诣洛阳谒见/面陈利害/因说水草好/恶山川险/易太宗甚悦/仍拜行军总管/兼领诸蕃骑卒/为六军前锋
D.俭诣洛阳谒见/面陈利害/因说水草好恶/山川险易/太宗甚悦/仍拜行军总管/兼领诸蕃骑卒/为六军前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观”是唐朝君王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社会用来纪年的名号,首创于汉武帝,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B.“母忧”,母亲的丧事。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这叫丁忧。
C.“谥”,即谥号,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一个褒义的称号。
D.“陪葬”,古代丧葬习俗,既指人、俑或物品陪同死者一起埋葬,也指臣子或妻妾的灵柩葬在帝王或丈夫的墓旁;这里指张延师死后葬在昭陵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时颉利可汗自恃强大,每每向边境索求物品,边境各州长官全都奉命,张俭到任后却拒不奉命,受到太宗皇帝的嘉奖,从这件事中可看出张俭不畏强横的品质。
B.张俭检校胜州都督期间,鼓励百姓耕作屯田,充实家产,可见张俭是一个爱民的好官。
C.在朔州,李靖平定突厥后,张俭招抚思结的部落,用怀柔政策,不拘押责斥,只要他们心存法律制度,不生异心就不做追究。
D.张俭率军到了辽西,辽河涨水,他的军队久而未渡,太宗认为他懦弱;后来,他又率兵渡辽,斩敌首数千级。由此可以看出张俭还是很英勇果敢。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遭霜旱,劝百姓相赡,遂免饥馁,州境独安。
②俭单马推诚,入其部落,召诸首领,布以腹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02 09:34: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觉,字仲明,本京兆长安人。太平兴国五年举《九经》,起家将作监丞、通判建州,秩满,州人借留,有诏褒之,就迁左赞善大夫、知泗州,转秘书丞。太宗以孔颖达《五经正义》诏孔维与觉等校定。维荐觉有学,迁《礼记》博士,赐绯鱼。雍熙三年,与右补阙李若拙同使交州,黎桓谓曰:“此土山川之险,中朝人乍历之,岂不倦乎?”觉曰:“国家提封万里,列郡四百,地有平易,亦有险固,此一方何足云哉!”桓默然色沮。使还,久之,迁国子监博士。端拱元年春,初令学官讲说,觉首预焉。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觉曰:“陛下六龙在御,臣何敢辄升高坐。”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觉因述天地感通、君臣相应之旨,上甚悦,特赐帛百匹。俄献时务策,上颇嘉奖。是冬,以本官直史馆。右正言王禹偁上言:“觉但能通经,不当辄居史职。”觉仿韩愈《毛颖传》作《竹颖传》以献,太宗嘉之,故寝禹偁之奏。淳化初,上以经书板本有田敏辄删去者数字,命觉与孔维详定。二年,详校《春秋正义》成,改水部员外郎、判国子监。四年,迁司门员外郎,被病。假满,诏不绝奉,卒。觉累上书言时务,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事,太宗嘉其详备,令送史馆。觉性强毅而聪敏,尝与秘阁校理吴淑等同考试开封府秋赋举人,语及算雉兔首足法,觉曰:“此颇繁,吾能易之。”及成,果精简。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B.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C.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D.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秩满:谓官吏任期届满。如唐代钱起“秩满归白云,期君访谷口”中“秩满”即为此意。
B.《礼记》:据传成书于西汉,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儒、释、道思想的资料汇编。
C.国子监: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D.秋赋:也称秋贡、秋荐,唐宋时州府向朝廷荐举会试人员的选拔考试。因于秋季举行,故有此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觉学问精深,政绩卓越。他明晓《九经》,参与孔颖达《五经正义》校定;担任将作监丞、建州通判,受到朝廷褒扬。
B.李觉涉远为官,不畏艰苦。与李若拙出使交州时,别人认为前往此地辛苦劳累,他却认为不足挂齿。
C.李觉仕途顺畅,颇受赏识。皇上对他所献策略以及所作《竹颖传》大加赞赏,王禹偁也认为他能堪重任。
D.李觉关心时局,聪慧机敏。他对当时的一些政务有很好的论述,得到太宗认可;在计算方法上也有独到见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土山川之险,中朝人乍历之,岂不倦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安恒,冀州武邑人。武后末年,太子虽还东宫,政事一不与,大臣畏祸无敢言。安恒投匦上书曰:“陛下膺先圣顾托, 受嗣子揖让,应天顺人,二十余年,岂不闻虞舜褰裳事乎?今太子孝谨, 春秋盛壮,使统临宸极,何异陛下身抚天下哉!自昔天下无二姓并兴,且梁、河内、建昌诸王,以亲得封,恐万岁后不能良计,宜退就公侯,任以闲简。又陛下二十孙,无尺土封,非长久计也。请以都督府要州分而王之,且择立师傅,养成德器,籓屏皇家。”书奏,后虽猜克,不能无感,乃召见赐食,厚慰遣之。
明年,复谏曰:“臣闻天下者,高祖、太宗之天下。陛下虽居正统实唐旧基日前太子在谅暗相王非长嗣唐祚中弱故陛下因以即位。今太子年德已盛,尚贪有大宝,忘母子之恩,以据神器,何旅颜面见唐家宗庙哉!臣谓天意人事,还归李氏。诚能高揖万机,自怡圣心,史臣书之,乐府歌之,斯盛事也。臣闻见过不谏非忠, 畏死不言非勇。陛下以臣为忠,则择是而用;以为不忠,则斩臣头以令天下。”书闻,不报。
于是魏元忠为张易之克弟所构,狱方急,安恒独申救。曰:“王者有容天下之量,故济其心;能进天下之善,故除其恶。陛下始革命,勤秉政枢,博逮谋猷,天下以为明主。暮年厌怠,谗佞炽结,百姓不亲,天下以为暗君。邪正糅进,狱讼冤剧。何昔是而今非邪?居安忘危之失也。窃见元忠廉直有名,位宰相,履忠正,邪佞之徒嫉之若雠。易之兄弟无功无德,指马献蒲,先害善良。自元忠下狱,人人偶语, 谓易之交乱,且及四国。况贼虏方强,赋敛重困,而自纵谗慝,摇变遐迩。臣恐四夷低目窥觇,为边鄙患,百姓托义以清君侧,逐鹿之人叩关而至,问鼎大明之宫,陛下何以谢之?臣今计者,莫若收雷电之威,解恢恢之网,复爵还位,君臣如初,则天下幸甚。陛下纵不能斩佞臣,塞人望,且当抑夺荣宠,翦其羽翅,无使骄横为社稷之忧。
疏奏,易之等大怒,遣刺客邀杀之,赖凤阁舍人桓彦范等悉力营解,乃免。
神龙初,为习艺馆内教。节愍太子难,或谗安恒豫谋,死狱中。睿宗立,知其 枉,诏赠谏议大夫。
(选自《新唐书》)
【注】①投匦:武则天时设立四个“铜匦”,以鼓励臣民直接上疏皇帝,铜断,是一种铜制的容器,相当于现在的检举箱。②處舜褰裳:帝王让位。③大明宫:大唐帝国的大朝正殿。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膺先圣顾托 膺:接受,承当。
B.任以闲简   任:任用,委任。
C.遗刺客邀杀之 邀:邀请,约请
D.节感太子难 难:发难,反抗。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虽居正/统实唐旧基/前日太子在谅/暗相王/非长嗣唐祚中弱/故陛下因以即位
B.陛下虽居正统/实唐旧基/前日太子在谅暗/相王非长嗣/唐祚中弱/故陛下因以即位
C.陛下虽居/正统实唐/旧基前日太子在谅暗/相王非长/嗣唐祚中弱故/陛下因以即位
D.陛下虽居正统/实唐旧基前/日太子在谅/暗相王非长/嗣唐祚中弱故/陛下因以即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安恒首次上书武则天,请求其让位于太子,并将武氏诸王降为公侯,将二十个李姓皇孙都分封为王。
B.苏安恒第二次进谏请女皇禅位,恢复李唐,认为女皇贪恋皇位,违背天意人心,措辞相比首次尖锐。
C.苏安恒在奏疏中指出武则天当政初期的贤明和当政后期的昏聩,并说明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不能居安思危。
D.苏安恒直言张易之兄弟陷害贤良,若一味纵容必致内乱外患,并借机重提还位于李唐认为这是天下之大幸。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能高揖万机,自怡圣心,史臣书之,乐府歌之,斯盛事也。
(2)于是魏元忠为张易之兄弟所构,狱方急,安恒独中救。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药元福,并州晋阳人。晋开运初,契丹围魏郡。少帝驻军澶渊,契丹阵于城北,东西连亘,掩城两隅。元福以左千牛卫将军领兵居阵东偏。澶民有马破龙者告契丹曰:“先攻其东,即浮梁可夺”契丹信之,尽锐来战。元福领二百骑,跃出而斗,奋铁击契丹,毙者数人,左右驰突,无不披靡,契丹兵清。少帝登城,见元福力战,召抚之曰:“汝奋不顾命,虽古之忠烈无以过之。”元福三马皆中流,少帝择名马赐之。

明年,契丹复入,命元福与李守贞等御之于阳城。契丹以奇兵出阵后,断粮道,晋人乏水,士马饥渴,凿井未及泉,土辄坏塞,契丹顺扬尘,诸将皆曰:“彼势甚锐,侯风反与战,破之必矣。”守贞与元福谋曰:“军中饥渴已若俟风反出战,吾属为虏矣,彼谓我不能逆风以战,宜出其不意以击之。”元福乃率麾下骑,开拒马出战,诸将继至,契丹大败,追北二十余里,敌帅与百余骑进去。

周广顺初,刘崇引契丹扰晋州,命枢密使王峻率兵拒之,以元福为西北面都排阵使军过蒙坑,崇夜烧营遁。峻令元福与陈思让追至霍邑,既行,又遣止之元福谓思让等曰:“刘崇召契丹扰边,志在疲弊中国,今兵未交而遁宜追奔深入,以挫其势。”诸将畏懦,遂止。

世宗高平之战,刘崇败走太原,遂纵兵围其城。以元福为同州节度时攻具悉备,城中危急,以粮运不继,诏令班师。元福上言曰:“进军甚易,退军甚难。”世宗曰:“一以委。”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师还,加检校太尉。宋初,加检校太师。九月卒,年七十七,侍中。元福虽老筋骨不衰人或言其气貌益壮当复领兵必大喜曲致礼待或加以赠遣时称骁将

(选自《宋史药元福传》,有删改)

(注)①铁挝:一种兵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元福虽老/筋骨不衰人/或言其气貌益壮/当复领兵必大/喜曲致/礼待或加/以赠遣/时称骁将
B.元福虽老/筋骨不衰/人或言其气貌益壮/当复领兵/必大喜/曲致礼待/或加以赠遣时/称骁将
C.元福虽老/筋骨不衰人/或言其气貌益壮/当复领兵必大/喜曲致/礼待或加/以赠遣时/许称骁将
D.元福虽老/筋骨不衰/人或言其气貌益壮当复领兵/必大喜/曲致礼待/或加以赠遣/时称骁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契丹,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唐末,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后称帝,国号契丹
B.拒马,一种可移动障碍物。古时以木架置以长枪,锋刃朝外,因用以防御骑兵而得名。
C.卿,此处为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历朝有六卿、九卿、正卿、少卿之说,清末始废。
D.赠,此处为赠官。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以表彰其功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争夺入城的浮桥,契丹军集中精锐部队向晋阵地东部扑来,药元福率领骑兵,跃马出战,杀退敌军,得到了少帝的夸赞赏赐。
B.阳城之战,晋军粮道被切断,兵马饥渴交加,在形势极为不利的情况下,药元福力排件众议,孤军奋战,率奇兵杀得敌人溃不成军。
C.刘崇烧营夜遁,药元福建议一鼓作气,趁势追击,挫其势头。但因为众人胆怯畏战,药元福最后只能放弃自己的意见,停止行动。
D.周世宗在高平大败刘崇军后,乘胜围攻太原,但由于粮草接济不上,最后选择撤兵,依靠药元福的全力施为,世宗得以顺利班师。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中饥渴已甚,若俟风反出战,吾属为虏矣,彼谓我不能逆风以战,宜出其不意以击之。
(2)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丘处机,自号长春子。儿时,有相者谓其异日当为神仙宗伯。年十九,为全真学,师重阳王真人。重阳一见处机,大器之。金、宋俱遣使来召,不赴。
岁己卯,太祖①命近臣持诏求之。处机一日忽语其徒,使促装,曰:“天使未召我,我当往。”翌日,二人者至,处机乃与弟子十有八人同往见焉。明年,宿留山北,先驰表谢,拳拳以止杀为劝。又明年,趣使再至,乃发抚州,经数十国,为地万有余里,自昆仑历四载而始达雪山。既见,太祖大悦,赐食设庐帐甚饬。
太祖时方西征,日事攻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散天爱民为本。问长生久视之道,则告以清心寡欲为要。太祖深契其言,于是赐之虎符,副以玺书,不斥其名,惟曰“神仙”。一日雷震,太祖以问,处机对曰:“雷,天威也。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成,以导有众。”太祖从之。
岁癸未,太祖大猎于东山,马踣。处机请曰:“天道好生,陛下春秋高,数畋猎,非宜。”太祖为罢猎者久之。
时国兵②践蹂中原,河南、北尤甚,民罹俘戮,无所逃命。处机还燕,使其徒持牒招求于战伐之余。由是为人奴者得复为良,与滨死而得更生者,毋虑二三万人,中州人至今称道之。丁亥,为旱祷,期以三日雨,已而亦验。六月,天大雷雨,太液池岸北水入东湖,声闻数里,鱼鳖尽去,池遂涸,而北口高岸亦崩,处机叹曰:“山其摧乎,池其涸乎,吾将与之俱乎!”逐卒,年八十。
【注】①太祖:元太祖,成吉思汗。   ②国兵:元兵。
【小题1】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明年,趣使再至   趣:兴趣
B.太祖大悦,赐食设庐帐甚饬   饬:严整
C. 太祖深契其言 契:投合
D. 民罹俘戮,无所逃命 罹:遇上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一日忽语其徒//吾其还也
B.对以敬天爱民为本//还军霸上,以待项王
C.太祖从之//夫晋,何厌之有
D.似闻境内不孝者多//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处机乃与弟子十有八人同往见焉
——丘处机于是和十八名弟子一起前往会面
B.不斥其名,惟曰“神仙”
——没有称名道姓地指责他,只称呼他为“神仙”
C.太祖大猎于东山,马踣
——太祖在东山举行盛大的游猎活动,骑的马仆倒了
D.使其徒持牒招求于战伐之余
——让门徒拿着文书在战后招寻一些需要救助的难民
【小题4】有记载说,丘处机去世后,一些百姓因为他的无量功德而将其作为隆重祭祀的对象。根据文意,概括说明丘处机的无量功德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毛伯温,字汝厉,吉水人。登正德三年进士,授绍兴府推官。擢御史,巡按福建。世宗即位,中官张锐、张忠等论死,其党萧敬等阴缓之。伯温请并诛之,中官为屏气。嘉靖初,迁大理寺丞。李福达狱起,坐为大理时失入,褫职归。用荐起故官,后擢左副都御史。已而,为朱佑椋所讦,复褫职
十五年冬,皇嗣生,将颁诏外国。礼部尚书夏言以安南久失朝贡,不当遣使,请讨之。遂起伯温右都御史,与咸宁侯仇鸾治兵待命。以父丧辞,不许。明年五月至京,上方略六事。会安南国遣陪臣郑惟僚等诉莫登庸弑逆,请兴师复仇。帝疑其不实,命暂缓师,敕两广、云南守臣勘报,而命伯温协理院事。御史何维柏请听伯温终制,不许。伯温引疾不出,至禫除始起视事。其冬迁工部尚书。
十七年春,黔国公沐朝辅等以登庸降表至,请宥罪许贡。先是,云南巡抚汪文盛奏登庸闻发兵进讨,遣使潜觇。帝已敕遵前诏进兵,文盛又纳安南降人武文渊策,具言登庸可破状,复传檄安南令奉表献地。及是,帝下奏付廷议,佥言不可许。乃改伯温兵部尚书,克期启行。帝以用兵事重,无必讨意,特欲威服之。而兵部尚书张瓒无所画,视帝意为可否。朝论多主不当兴师,顾不敢显谏。制下数月,两广总督侍郎张经以用兵方略上,且言须兵三十万,饷百六十万石。钦州知州林希元则极言登庸易取,请即日出师。瓒不敢决复请廷议议上无成策帝不怿让瓒师复止命伯温仍协理院事
明年二月,帝幸承天。诏伯温总督宣、大、山西军务。俄选宫僚,加兼太子宾客。大同所辖五堡,距城二百余里,极边近贼帐。自巡抚张文锦以筑堡致乱,后无敢议修者。伯温曰:“变所由生,以任用匪人,非建议谬也。”卒营之。募军三千防守,给以闲田,永除其赋。边防赖焉。录功,加太子少保。
(节选自《明史·毛伯温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瓒不敢决复/请廷议/议上无成策/帝不怿让/瓒师复止/命伯温仍协理院事/
B.瓒不敢决/复请廷议/议上无成策/帝不怿/让瓒/师复止/命伯温仍协理院事/
C.瓒不敢决/复请廷议/议上无成策/帝不怿让/瓒师复止命/伯温仍协理院事/
D.瓒不敢决复/请廷议/议上无成策/帝不怿/让瓒师复止/命伯温仍协理院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寺,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大理寺卿。明清时与刑部、督察院并称“三法司”。
B.终制,古代父母死后,子女须守丧三年,其间不得婚嫁,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须离职。
C.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如《后汉书·张衡传》中“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D.檄,古代官府用来晓谕、声讨和征召等的公文。文中是指传檄文征讨安南国首领莫登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伯温执法严厉。宦官张锐等人被判死刑,同党萧敬等想暗中拖延行刑,毛伯温上书请求将其一并处死,打击了宦官的气焰。
B.毛伯温恪守孝道。朝廷任命毛伯温协助处理督察院的事务,御史何维柏不同意其守丧的请求,毛伯温坚持守丧期满后才出任。
C.毛伯温深受倚重。在朝中大臣因是否征讨安南国莫登庸时意见不一致,兵部尚书张瓒又无主见之时,皇帝对毛伯温委以重任。
D.毛伯温重视边防。巡抚张文锦因修筑大同五堡导致兵变之后,没人敢再主张维修,毛伯温提出合理建议,有效地巩固了边防。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荐起故官,后擢左副都御史。已而,为朱佑椋所讦,复褫职。
(2)及是,帝下奏付廷议,佥言不可许。乃改伯温兵部尚书,克期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