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训俭示康①
司马光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②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枣、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③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上曰:“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上以无隐,益重之。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昔正考父④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 ,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⑤享卫灵公,史鰌知其及祸﹔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选自《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有删改)
【注】①康:司马光之子司马康。②先公:司马光称他死去的父亲。③封丘门:疑是汴京北面一城门的俗称。④正考父:春秋宋国的大夫,孔子的远祖。⑤公叔文子:春秋卫国大夫公叔发,其子为公叔戌。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干:求取
B.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类:大都
C.而自奉若此,宜少从众少:稍微
D.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习:熟悉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说明“训俭”意图的一组是(   )
①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②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
③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④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⑤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
⑥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自己,选取平生崇尚节俭的言行;写先父,选取为官时俭朴待客的情况。父子二人的事例既突出了家风的纯朴,又使后辈读来兴趣盎然,倍感亲切。
B.文中引述三位重臣深谋远虑的事例来教育后代,从正面树立了俭朴的榜样。三个事例虽都是节俭,但论证的角度却各不相同。
C.为了说明以俭得福,作者分别选取了正考父的“缩食”、季文子的“节用”以及管仲的“小器”三个事例,与后面不俭自败的两个事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作者引用御孙的话,是为了从道理上论证俭和侈的本质不同,使人从理性上受到启迪。该文所论虽是为子孙后代保全身家性命着想,但对于后世仍具有教育意义。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秦无亡失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02 09:59: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穆崇,代人也。其先世效节于神元、桓、穆之时。崇机捷便辟,少以盗窃为事。太祖之居独孤部,崇常往来奉给,时人无及者。后刘显之谋逆也,平文皇帝外孙梁眷知之,密遣崇告太祖。眷谓崇曰显若知之问汝者丈夫当死节虽刀剑别割勿泄也因以宠妻及所乘良马付崇,曰:“事觉,吾当以此自明”。崇来告难,太祖驰如贺兰部。显果疑眷泄其谋,将囚之。崇乃唱言曰:“梁眷不顾恩义,奖显为逆,今我掠得其妻马,足以雪忿。”显闻而信之。窟咄之难,崇外甥于桓等谋执太祖以应之,告崇曰:“今窟咄已立,众咸归附,富贵不可失,愿舅图之。”崇乃夜告太祖。太祖诛桓等,北逾阴山,复幸贺兰部。崇甚见宠待。太祖为魏王,拜崇征虏将军。从平中原,赐历阳公,散骑常侍。后太尉,加侍中,徙为安邑公。又从征高车,大胜而还。姚兴围洛阳,司马德宗将辛恭靖请救,太祖遣崇六千骑赴之。未至,恭靖败,诏崇即镇野王,除豫州刺史,仍本将军。征为太尉,又徙宜都公。天赐三年先是,卫王仪谋逆,崇豫焉,太祖惜其功而秘之。及有司奏谥,太祖亲览法,至述义不克曰“丁”。太祖曰:“此当矣。”乃谥曰丁公。初,太祖避窟咄之难,遣崇还察人心。崇夜至民中,留马与从者,乃微服入其营。会有火光,为舂妾所识,贼皆惊起。崇求从者不得,因匿于坑中,徐乃窃马奔走。宿于大泽,有白狼向崇而号,崇乃觉悟,驰马随狼而走。适去,贼党追者已至,遂得免难。太祖异之,命崇立祀,子孙世奉焉。太和中,追录功臣,以崇配飨。

(节选自《魏书·穆崇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眷谓崇曰/显若知之问汝者/丈夫当死节/虽刀剑别割/勿泄也
B.眷谓崇曰/显若知之/问汝者/丈夫当死节/虽刀剑/别割勿泄也
C.眷谓崇曰/显若知之问/汝者丈夫/当死节/虽刀剑别割/勿泄也
D.眷谓崇曰/显若知之问汝者/丈夫当死节/虽刀剑/别割勿泄也
【小题2】下列对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爵”即“爵位、爵号”,是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爵位大体分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
B.“迁”和“徙”一样在古代都是调动官职用语,但“迁”一般指升官,有时侯也指贬官,如“左迁”。
C.谥,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褒奖赞美的称号,称为谥号。
D.薨,可指有爵位者的死。《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穆崇忠于太祖,太祖流落独孤部,他常往来供给生活必需品,尽心尽力。
B.穆崇足智多谋,在刘显阴谋叛乱时,他主动献计使梁眷免于被刘显怀疑。
C.穆崇深得太祖恩宠,去世后太祖亲自查阅授予谥号的方法,为他确定谥号。
D.穆崇曾获得白狼的帮助,为躲避贼兵追捕,宿营大泽边,遇白狼引他逃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以宠妻及所乘良马付崇曰:“事觉,吾当以此自明。”
(2)先是,卫王仪谋逆,崇豫焉,太祖惜其功而秘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阮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籍尝随叔父至东郡兖州刺史王昶请与相见终日不开一言自以不能测。太尉蒋济闻其有隽才而辟之,遣卒迎之,而籍已去,济大怒。于是乡亲共喻之,乃就吏。后谢病归。复为尚书郎,少时,又以病免。及曹爽辅政,召为参军。籍因以疾辞,屏于田里。岁余而爽诛,时人服其远识。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言于帝曰:“籍平生曾游东平,乐其土。”帝大悦,即拜东平相。籍乘驴到郡,坏府舍屏鄣,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郎。有司言有子杀母者,籍曰:“嘻!杀父乃可,至杀母乎!”坐者怪其失言。帝曰:“杀父,天下之极恶,而以为可乎?”籍曰:“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众乃悦服。
会帝让九锡,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沈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据案醉眠。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壮,为时所重。
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籍能属文,初不留思。作《咏怀诗》八十余篇,为世所重。著《达庄论》,叙无为之贵。文多不录。景元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选自《晋书·阮籍传》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籍尝随叔父至东郡/兖州刺史王昶请/与相见/终日不开一言/自以不能测。
B.籍尝随叔父/至东郡兖州/刺史王昶请/与相见终日/不开一言/自以不能测。
C.籍尝随叔父至东郡/兖州刺史王昶请与相见/终日不开一言/自以不能测。
D.籍尝随叔父/至东郡兖州/刺史王昶请与相见/终日不开一言/自以不能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辟”意为召见并授与官职,如《后汉书·张衡传》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拜”“除”都可表授职之意。“出”“出宰”则表职位升迁。
B.古代十日为旬,《逍遥游》中“旬有五日”即十五天,而《滕王阁序》中“十旬休假”则指古代官员十天休息一天的“旬休”。
C.“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语。
D.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阮籍卓尔不群,率性而为,并深受老庄思想影响,其与众不同的表现,很多人认为他很痴,只有族兄阮文业很赏识他。
B.文章用“不开一言”与“喜怒不形于色”照应,又写阮籍善于避祸自保,凸显了他个性中处事阴险狡猾的一面。
C.文中写阮籍常常借酒醉远祸、自求东平相旬日而还以及对“杀父乃可”的妙解,表现出他在险恶环境中的生存智慧。
D.文章对阮籍“母终”时的表现和对裴楷、嵇康、嵇喜的不同态度的细节描写,让读者对其“不拘礼法”的个性印象深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籍因以疾辞,屏于田里。岁余而爽诛,时人服其远识。
(2)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3)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陈情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甫,字子美,京兆人。审言生闲,闲生甫。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特诏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臣赖绪业, 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 。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
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时败兵,又以琴客董廷兰之故罢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杂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解,不复问。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拾橡栗自给。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南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常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为救得止
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塘,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瀑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为设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汙。为歌诗,伤时挠弱,情不忘君,人皆怜之。坟在岳阳。有集六十卷,今传。
(选自《唐才子传﹒卷第二》)
注:①窭(jù):贫寒    ②汙:同“污”,污点    ③挠弱:懦弱。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武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为救得止
B.武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为救得止
C.武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为救得止
D.武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为救得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宰”是主宰,“相”是辅助,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
B.擢,在表示官职变更时,意为“选拨、提拔官职”,与“拔”相同。
C.布衣,形容生活节俭、穿粗布衣服的人。意同“布衣蔬食”、“布衣百姓”。
D.工部,古代“六部”之一,即工部、礼部、户部、兵部、吏部、刑部。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玄宗看了杜甫的赋颂后,觉得他很有才能,命宰相考考他的文章,先提拔他为河西县尉,后又改派他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B.杜甫担任左拾遗官职时,为平民时的朋友房琯获罪说情,唐肃宗大怒,下旨让三司治杜甫的罪,宰相张镐也赞同以杜甫抵罪。
C.安禄山叛乱时,杜甫避乱,寄住州的家长年生活艰难,年幼的孩子甚至要饿死;旅居秦州,靠背柴禾、捡橡栗为生;流落剑南,建草堂居住。
D.杜甫在成都受世交节度使严武的优待,但他性格急躁,对严武傲慢放肆,使严武心中怀恨,甚至想杀掉杜甫;后出川流落沅、湘,在飘泊中去逝。
【小题4】请把文中换横线部分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 。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
(2)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孟珙,字璞玉,随州枣阳人。四世祖安,尝从岳飞军中有功。嘉定十年,金人犯襄阳,驻团山,父宗政时为赵方将,以兵御之。珙料其必窥樊城,献策宗政由罗家渡济河,宗政然之。越翼日,诸军临渡布阵,金人果至,半渡伏发,歼其半。
珙以身镇江陵,而兄璟帅武昌,故事,无兄弟同处一路者,乞归田,不允。诏以兵五千援淮,珙使张汉英帅之。枢密调兵五千赴广西,珙移书执政曰:“大理至邕,数千里部落隔绝,今当择人分布数郡,使之分治生夷,险要形势,随宜措置,创关屯兵,积粮聚刍于何地,声势既张,国威自振。计不出此而闻风调遣,空费钱粮,无补于事。”不听。大元大将大纳至江陵,遣杨全伏兵荆门以战,珙先期谍知,达于枢密,檄两淮为备,两淮不知也,后果如所报。珙奏:“襄、蜀荡析,士无所归,蜀士聚于公安,襄士聚于郢渚。臣作公安、南阳两书院,以没入田庐隶之,使有所教养。”请帝题其榜赐焉。
初,珙招镇北军驻襄阳,李虎、王旻军乱,镇北亦溃,乃厚招之,降者不绝。行省范用吉密通降款,以所受告为质,珙白于朝,不从。珙叹曰:“三十年收拾中原人,今志不克伸矣。”病遂革,乞休致,授检校少师、宁武军节度使致仕,终于江陵府治,时九月戊午也。是月朔大星陨于境内声如雷薨之夕大风发屋折木。讣至,帝震悼辍朝,赙银绢各千,特赠少师,三赠至太师,封吉国公,谥忠襄,庙曰威爱。
珙忠君体国之念,可贯金石。在军中与参佐部曲论事,言人人异,珙徐以片语折衷,众志皆惬。谒士游客,老校退卒,壹以恩意抚接。名位虽重,惟建鼓旗、临将吏而色凛然,无敢涕唾者。退则焚香扫地,隐几危坐,若萧然事外。远货色,绝滋味。其学邃于《易》,六十四卦各系四句,名《警心易赞》。亦通佛学,自号“无庵居士”。
《宋史·孟珙传》
【小题1】【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月/朔大星陨于境/内声如雷/薨之夕/大风发屋折木/
B.是月/朔大星陨于境内/声如雷/薨之夕大风发/屋折木/
C.是月朔/大星陨于境内/声如雷/薨之夕/大风发屋折木/
D.是月朔/大星陨于境/内声如雷/薨之夕大风发/屋折木/
【小题3】【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屯兵既有聚集军队,炫耀武力的意思,也指屯田垦荒的军队。在本文中取后一种意思。
B.书院是由民间设立,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有宋一代,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C.古时将官员因年老而自请去职称为“休致”。文中孟珙因不满朝廷拒绝范用吉请降而辞官。
D.戊午为干支之一,是中国传统纪年的一种方式,自当年立春起至次年立春止皆为“戊午年”。
【小题5】【小题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珙作为将门之后,对战场形势洞若观火。金人进犯襄阳的时候,孟珙的父亲采用孟珙的计策布阵伏击金军,取得重大胜利。
B.孟珙身为武将,但非常注重文教事业。在防范蒙古军队入侵的时候,他设立公安、南阳两座书院,并请理宗皇帝题写榜文。
C.孟珙忠君体国,深受器重。他在治所去世,消息传到朝中,皇上震惊,停止朝廷政事追悼他,并为孟珙立庙且题名“威爱”。
D.孟珙眼光长远,见识非凡。他认为广西边地只需择人分布各地管理即可,一味增兵对防御并无补益,后来他的分析得到印证。
【小题7】【小题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兄璟帅武昌,故事,无兄弟同处一路者,乞归田,不允。
(2)退则焚香扫地,隐几危坐,若萧然事外。远货色,绝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