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孟珙,字璞玉,随州枣阳人。四世祖安,尝从岳飞军中有功。嘉定十年,金人犯襄阳,驻团山,父宗政时为赵方将,以兵御之。珙料其必窥樊城,献策宗政由罗家渡济河,宗政然之。越翼日,诸军临渡布阵,金人果至,半渡伏发,歼其半。
珙以身镇江陵,而兄璟帅武昌,故事,无兄弟同处一路者,乞归田,不允。诏以兵五千援淮,珙使张汉英帅之。枢密调兵五千赴广西,珙移书执政曰:“大理至邕,数千里部落隔绝,今当择人分布数郡,使之分治生夷,险要形势,随宜措置,创关屯兵,积粮聚刍于何地,声势既张,国威自振。计不出此而闻风调遣,空费钱粮,无补于事。”不听。大元大将大纳至江陵,遣杨全伏兵荆门以战,珙先期谍知,达于枢密,檄两淮为备,两淮不知也,后果如所报。珙奏:“襄、蜀荡析,士无所归,蜀士聚于公安,襄士聚于郢渚。臣作公安、南阳两书院,以没入田庐隶之,使有所教养。”请帝题其榜赐焉。
初,珙招镇北军驻襄阳,李虎、王旻军乱,镇北亦溃,乃厚招之,降者不绝。行省范用吉密通降款,以所受告为质,珙白于朝,不从。珙叹曰:“三十年收拾中原人,今志不克伸矣。”病遂革,乞休致,授检校少师、宁武军节度使致仕,终于江陵府治,时九月戊午也。是月朔大星陨于境内声如雷薨之夕大风发屋折木。讣至,帝震悼辍朝,赙银绢各千,特赠少师,三赠至太师,封吉国公,谥忠襄,庙曰威爱。
珙忠君体国之念,可贯金石。在军中与参佐部曲论事,言人人异,珙徐以片语折衷,众志皆惬。谒士游客,老校退卒,壹以恩意抚接。名位虽重,惟建鼓旗、临将吏而色凛然,无敢涕唾者。退则焚香扫地,隐几危坐,若萧然事外。远货色,绝滋味。其学邃于《易》,六十四卦各系四句,名《警心易赞》。亦通佛学,自号“无庵居士”。
《宋史·孟珙传》
【小题1】【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月/朔大星陨于境/内声如雷/薨之夕/大风发屋折木/
B.是月/朔大星陨于境内/声如雷/薨之夕大风发/屋折木/
C.是月朔/大星陨于境内/声如雷/薨之夕/大风发屋折木/
D.是月朔/大星陨于境/内声如雷/薨之夕大风发/屋折木/
【小题3】【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屯兵既有聚集军队,炫耀武力的意思,也指屯田垦荒的军队。在本文中取后一种意思。
B.书院是由民间设立,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有宋一代,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C.古时将官员因年老而自请去职称为“休致”。文中孟珙因不满朝廷拒绝范用吉请降而辞官。
D.戊午为干支之一,是中国传统纪年的一种方式,自当年立春起至次年立春止皆为“戊午年”。
【小题5】【小题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珙作为将门之后,对战场形势洞若观火。金人进犯襄阳的时候,孟珙的父亲采用孟珙的计策布阵伏击金军,取得重大胜利。
B.孟珙身为武将,但非常注重文教事业。在防范蒙古军队入侵的时候,他设立公安、南阳两座书院,并请理宗皇帝题写榜文。
C.孟珙忠君体国,深受器重。他在治所去世,消息传到朝中,皇上震惊,停止朝廷政事追悼他,并为孟珙立庙且题名“威爱”。
D.孟珙眼光长远,见识非凡。他认为广西边地只需择人分布各地管理即可,一味增兵对防御并无补益,后来他的分析得到印证。
【小题7】【小题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兄璟帅武昌,故事,无兄弟同处一路者,乞归田,不允。
(2)退则焚香扫地,隐几危坐,若萧然事外。远货色,绝滋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3 02:04: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壁字季章。父焘,典国史。壁少英悟,日诵万余言,属辞精博。孝宗尝问焘:“诸子孰可用?”焘以壁对。召试,为正字。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大臣或以沮兵议忤侂胄得罪贬,壁论待敌先发,然后应之。侂胄意不怿。壁度力不能回,乃入奏:“自秦桧首倡和议,使父兄百世之仇不复开于臣子之口。愚以为宜亟贬秦桧,示天下以仇耻必复之志,则君臣上下奋励振作,拯溃民于残虐,湔祖宗之宿愤。在今日举而措之,无难矣。”疏奏,秦桧坐追王。议者谓壁言虽公,特以迎合侂胄用兵之私而已。金遣使来,微示欲和意。丘①以闻,壁贻书,俾遣小使致书金帅求成。金帅报书以用兵首谋指侂胄,侂胄大恚,不复以和为意。壁言:“苟利社稷,固难执一。”侂胄不听,用兵之意益急。 壁方与共政,或劝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壁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后侂胄被诛,御史叶时论壁反复诡谲,削三,谪居抚州。越四年,复除知遂宁府,未至,而溃兵张福入益昌,戕王人,至遂宁,壁传檄谕之,福等读檄泣下,约解甲降。会官军至挑贼,贼忿,尽燔其城。顾府治曰:“李公旦夕来居,此其勿毁。”壁驰书大将张威,使调兵士来战。威夜遣人叩门,言曰:“贼垒坚不可破,将选死士,梯而登,以火攻之。”壁曰:“审尔,必多杀士卒,盍先断贼汲路与粮道,使不得食,即自禽矣。”以长围法授之,威用其谋,贼遂平。壁嘉定十五年六月卒,谥文懿。壁嗜学如饥渴,群经百氏搜抉靡遗,于典章制度尤综练。为文隽逸,所著有《雁湖集》一百卷、《涓尘录》三卷等。
(选自《宋史•李壁传》,有删改)
①丘,人名,指丘宗山。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
B.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
C.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
D.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卿,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也可以是君对臣的称谓或夫妻、朋友间的爱称。
B.爵是君主国家贵族封号,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C.秩,指官吏的俸禄,也指官吏的官阶、品级,文中“削三秩”指李壁被贬官三级。
D.嘉定,孝宗都是年号,是古代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壁聪颖好学,著作颇丰。他年轻时每天诵读一万多字,所写的文章精当广博;求学如饥似渴,涉猎广泛,撰有多部著作。
B.李壁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他先是反对韩侂胄草率用兵,后因估计自己的力量不能挽回出兵局面,又建议贬斥秦桧以振奋人心。
C.李壁勇于担当,不怕担责。他和韩侂胄共同执掌朝政,韩侂胄执意用兵,他不顾他人劝阻,与韩侂胄一起出兵,兵败后被贬居抚州。
D.李壁精于谋略,平定贼兵。平定贼兵的过程中,他调兵遣将,反对火攻,建议采取断汲路与粮道的长围之法,最后贼兵被平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金遣使来,微示欲和意。丘以闻,壁贻书,俾遣小使致书金帅求成。
(2)审尔,必多杀士卒,盍先断贼汲路与粮道,使不得食,即自禽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文天祥传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馀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至燕,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时世祖皇帝多求才南官,王积翁言:“南人无如天祥者。”遂遣积翁旨,天祥曰:“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
至元十九年,有闽僧言土星犯帝坐,疑有变。未几,中山有狂人自称“宋主”,有兵千人,欲取文丞相。京城亦有匿名书,言某日烧蓑城苇,率两翼兵为乱,丞相可无忧者。时盗新杀左丞相阿合马,命撤城苇,迁瀛国公及宋宗室开平,疑丞相者天祥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
论曰: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尔。商之衰,周有代德,盟津之师不而会者八百国。伯夷、叔齐以两男子欲扣马而止之,三尺童子知其不可。他日,孔子贤之,则曰:“求仁而得仁。”宋至德祐亡矣,文天祥往来兵间,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无成,奉两孱王崎岖岭海,以图兴复,兵败身执。观其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宋三百馀年,取士之科,莫盛于进士,进士莫盛于伦魁。自天祥死,世之好为高论者,谓科目不足以得伟人,岂其然乎!
(选自《宋史》,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厓山,军中置酒大会 破:被攻占
B.弘范之    义:认为……有节义
C.遂遣积翁旨 谕:告诉
D.盟津之师不而会者八百国 期:意料,预料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沆,字太初,洛州肥乡人。淳化二年,判吏部铨。尝侍曲宴,太宗目送之曰:“李沆风度端凝,真贵人也。”真宗升储,迁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诏东宫待以师傅礼。真宗即位,迁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咸平初,以本官平章事,监修国史,改中书侍郎。时李继迁久叛兵众日盛有图取朔方之意朝廷困于飞挽中外咸以为灵州乃必争之地苟失之则缘边诸郡皆不可保帝颇惑之,因访于沆。沆曰:“继迁不死,灵州非朝廷有也。莫若遣使密召州将,使部分军民空垒而归,如此,则关右之民息肩矣。”方众议各异,未即从沆言,未几而灵州陷,帝由是益重之。寇准与丁谓善,屡以谓才荐于沆,不用。准问之,沆曰:“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准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沆笑曰:“他日后悔,当思吾言也。”准后为谓所倾,始伏沆言。沆为相,接宾客,常寡言。马亮与沆同年生,又与其弟维善,语维曰:“外议以大兄为无口匏。”维乘间达亮语,沆曰“吾非不知也。然今之朝士得升殿言事,上封论奏,了无壅蔽,多下有司,皆见之矣。自余通籍之子,坐起拜揖,尚周章失次,即席必自论功最,以希宠奖,此有何策而与之接语哉?苟屈意妄言,即世所谓笼罩。笼罩之事,仆病未能也。”公退,终日危坐,未尝破倚。治第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沆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沆与诸弟友爱,尤器重维,暇日相对宴饮清言,未尝及朝政,亦未尝问家事。景德元年七月,沆疾作而甍,年五十八。

(节选自《宋史·李沆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李继迁久叛兵众/日盛/有图取朔方之意/朝廷困于飞挽中/外咸以为灵州乃必争之地/苟失之/则缘边诸郡皆不可保/
B.时李继迁久叛/兵众日盛/有图取朔方之意/朝廷困于飞挽/中外咸以为灵州乃必争之地/苟失之/则缘边诸郡皆不可保/
C.时李继迁久叛/兵众日盛/有图取朔方之意/朝廷困于飞挽中/外咸以为灵州乃必争之地/苟失之/则缘边诸郡皆不可保/
D.时李继迁久叛兵众/日盛/有图取朔方之意/朝廷困于飞挽/中外咸以为灵州乃必争之地/苟失之/则缘边诸郡皆不可保/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曲宴是宋代盛行的宫廷宴会,参加的人员主要是宗室成员、外国使臣以及近密臣僚。
B.太子宾客,是朝廷设置的太子东宫属官,肩负调教辅佐、侍从护卫、规劝进谏职责。
C.通籍指登记姓名、年龄、身份等在宫门外悬挂的竹制门籍上,可以进出宫门,指做官。
D.拜揖,两手合抱致敬,弯身报拳行礼,是古时用于恳求他人帮忙时表示恭敬的礼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沆深受器重,委以重任。太宗赞赏他风度端庄稳正,称其实名副其实的显贵的人;真宗时,他升任礼部侍郎,被皇帝以师傅之礼对待,后兼修国史。
B.李沆答复询问,把握时局。众人认为要保灵州,皇帝对此颇为困惑,向他询问;他对时局认识清楚,为皇帝提出解决的方法,没有被采纳,灵州陷落。
C.李沆眼光独到,善于识人。寇准多次向他推荐好友丁谓,他从为人处世的角度看出丁谓不能被委以重任;后来寇准果真被丁谓排斥,印证了李沆的判断。
D.李沆修身严谨,生活简朴。他办完公事后,整天正襟危坐,未曾斜靠着;在封丘门内建有住宅,大厅前只容马打转,他认为住宅传给子孙大小合适。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莫若遣使密召州将,使部分军民空垒而归,如此,则关右之民息肩矣。
(2)苟屈意妄言,即世所谓笼罩。笼罩之事,仆病未能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李周,字纯之,冯翊人。登进士第,调长安尉。岁饥,官为粥以食饿者,民坌集不可禁,县以属周,周设梐枑,间老少男女,无一乱者。转洪洞令。民有世绝而官录其产者,其族晚得遗券,周取以还之。郡吏咎周,周曰:“利民,所以利国也。”县之南有涧,支流溢入, 岁赋菑楗,调徒遏之,周始筑新堤,民不告病。通判施州。州介群獠,不习服牛之利,为辟田数千亩,选谪戍知田者,市牛使耕,军食赖以足。司马光将荐为御史,欲使来见,周曰:“司马公之贤,吾固愿见,但闻荐而往,所谓‘呈身御史’也。”卒不往。神宗诏近臣举士,孙固以周闻。神宗召对,谓曰:“知卿不游权门,识今执政乎?”对曰:“不识也。”“识司马光乎?”曰:“不识也。”访御边之术,曰:“四边,手足尔,若疲中国以勤远略,致百姓穷困,聚为盗贼,惧成腹心之忧。”神宗颔之,翼日,语固曰:“李周,朴忠之士也。朕且以为御史。”执政意其异己,请试以事。除提点京西刑狱。时方兴水利,或请酾湍河为六渠,以益钳卢陂③水,度用工八十万。周曰:“湍河原高委下,捍以堤,犹患决溢,若又导之,必致为害。”乃疏言:“渠成未可必,而费已不赀。盍姑凿其一而试之,倘可以足用,行之。”渠卒无功。明年,河溢,邓城几没,始思其议。竟以直道罢,判西京国子监。哲宗立,召为职方郎中。朝廷议和西夏畀以侵地至欲弃兰州周曰陇右故为唃氏所有常为吾藩篱今唃氏破灭,若弃之,必归夏人。彼以区区河南,百年为勍敌,苟益以河湟,是尽得吐蕃之地,非秦、蜀之利也。”遂不果弃。累迁至工部侍郎,旋以集贤院学士知邠州。卒,年八十。周自为小官,沉晦自匿,未尝私谒执政,有公事,公诣中书白之。薛向使三司,欲辟为属,及相见,卒不敢言,退而叹曰:“若人未易屈也。”以是不偶于世。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三十卷》)

(注)①梐枑(bì hù):用木条交叉制成的栅栏,置于官署前遮拦人马。②菑楗(zī jiàn):此处泛指抗洪用的柱桩、草石。③钳卢陂;地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议和西夏/畀以侵地/至欲弃兰州/周曰/陇右故为唃氏/所有常为吾藩篱/
B.朝廷议和/西夏畀以侵地/至欲弃兰州/周曰/陇右故为唃氏所有/常为吾藩篱/
C.朝廷议和西夏/畀以侵地/至欲弃兰州/周曰/陇右故为唃氏所有/常为吾藩篱/
D.朝廷议和/西夏畀以侵地/至欲弃兰州/周曰/陇右故为唃氏/所有常为吾藩篱/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御史:秦以后置御史大夫,是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
C.陇右:泛指陇山以西地区。古代以西为右,故名。约为今甘肃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一带。
D.三司:不同朝代所指具体官职不同。宋代三司指二府三司制里的盐铁、度支、户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周善于理政,治下井然有序。任长安尉时,很快解决了施粥时灾民混乱的局面,筑新堤也得到百姓的支持。
B.李周熟悉边事,能够抓住关键。在论及边境防御时,建议皇帝先处理好内部问题,避免乱自内生,得到皇帝赞赏。
C.李周关心国事,积极进言。关于治理湍河的问题,他提出不同的意见,不主张疏导,事后发生水灾,大家才想起他的建议。
D.李周为人正直,从不趋炎附势。从不因私利或公事私下拜访官员。曾因直言被罢官,也因不易屈服,不被当世人认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有世绝而官录其产者,其族晚得遗券,周取以还之。
(2)渠成未可必,而费已不赀。盍姑凿其一而试之,倘可以足用,行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永,大名府元城人。会金人趋京师,所过城邑欲立取之。是时天寒,城池皆冻,金率藉冰梯城,不攻而入。永适在大名闻之先弛壕渔之禁人争出渔冰不能合。金人至城下,睥睨久之而去。河东提点刑狱。

时杜充守京师,以张益谦代之,裴亿为转运使。刘豫举济南来寇,大名孤城无援,永率士昼夜乘城,伺间则出兵狙击。或劝益谦委城遁,永曰:“北门所以蔽遮梁、宋,彼得志则席卷而南,朝廷危矣。借力不敌,犹当死守,徐锉其锋,待外援之至,奈何弃之?”因募士赍帛书夜缒城出,告急朝廷,乞先为备。

攻围益急,俘东平济南人,使其大呼城下曰:“二郡已降。降者富贵,不降者无噍①类。”益谦辈相顾色动,永大言曰:“今日正吾侪报国之时。”众感泣。质明,大雾四塞,豫以车发断碑残础攻城,楼橹皆坏,左右多碎首者。良久城陷,诸子环泣请去,永曰:“吾世受国恩,当以死报,然巢倾卵覆,汝辈亦何之?兹命也,奚惧。”

益谦、亿率众迎降。金人遣骑召永,永正衣冠南向再拜,易幅巾而入,黏罕曰:“沮降者谁?”永熟视曰:“不降者我。”金人奇永状貌,且素闻其贤,乃自相语,欲以富贵啖永,永瞋目唾曰:“无知犬豕,恨不醢②尔以报国家,何说降乎?”怒骂不绝。金人讳其言,麾之使去,永复厉声曰:“胡不速杀我死?当率义鬼灭尔曹。”乃杀之,一家皆遇害。虽素不与永合者皆面恸,金人去,相与负其尸瘗③之。

绍兴初,赠中大夫、资政殿学士,勇节,官其族数人。

(节选自《宋史•郭永传》)

(注)①噍(jiào)类:指活着的人。②醢(hǎi):古代的一种刑罚,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③瘗(yì):埋葬。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技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永适在/大名闻之/先弛/壕渔之禁人/争出渔冰/不能合
B.永适在大名/闻之/先弛/壕渔之禁人/争出渔/冰不能合
C.永适在/大名闻之/先弛壕渔之禁/人争出渔冰/不能合
D.永适在大名/闻之/先弛壕渔之禁/人争出渔/冰不能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调动官职或晋升,一般指升职,也有贬职之意,如“迁客骚人”中的“迁”。
B.幅巾,裹头用的丝巾。古代男子不戴帽子时,用一幅细绢裹头。又称巾帻或帕头。
C.绍兴,是年号。年号是封建帝王纪年名称。汉武帝首创。一个帝王只用一个年号。
D.谥,谥号,是帝王将相等地位高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前品德行为给予褒贬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永有勇有谋,坚守城池抵挡金兵。有谋,使金人不能藉冰梯城,望城兴叹只得离开;有勇,大名府孤城无援时,他率领士兵昼夜守城,伺机狙击敌军。
B.郭永宁死不降,与其他将领形成对比。刘豫献济南城倒戈来攻,郭永死守城池;益谦、裴亿弃城率众投降,郭永瞪大眼睛吐口水大骂金人,舍生取义。
C.郭永矢志不渝,多次明言报国之志。在东平、济南二郡被俘之人劝降时明言报国;在儿子们围着他哭求离开时明言报国;他不为富贵所动,怒骂金人时明言报国。
D.郭永勇节感人,金人感佩,宋人悲恸。城池陷落后,金人素闻其贤,意欲招降;他殉国之后,即使平时和他关系不好的人也都痛哭,一起将其尸体埋葬。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募士赍帛书夜缒城出,告急朝廷
(2)金人遣骑召永,永正衣冠南向再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