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唐兴,承隋乱离,划祓荒荼,始择用州刺史、县令。授受之间,虽不能皆善,而所得十五。故叶气嘉生,薰为太平,垂祀三百,与汉相埒。致之之术,非循吏谓何?故条次治宜,以著厥庸。
张允济,青州北海人。仕隋为武阳令,以爱利为行。元武民以柠牛依妇家者,久之,孳十余犊,将归,而妇家不与牛。民诉县,县不能决,乃诣允济,允济曰:“若自有令,吾何与为?”民泣诉其抑,允济因令左右缚民,蒙其首,过妇家,云捕盗牛者,命尽出民家牛,质所来,妇家不知,遽曰:“此婿家牛,我无豫。”即遣左右撤蒙,曰:“可以此牛还婿。”妇家叩头服罪,元武吏大惭。允济过道旁,有姥庐守所莳葱,因教曰:“弟还舍,脱有盗,当告令。”姥谢归。俄大亡葱,允济召十里内男女尽至,物色验之,果得盗者。有行人夜发,遗袍道中,行十余里乃寤,人曰:“吾境未尝拾遗,可还取之。”既而得袍。
贾敦颐,曹州冤句人。贞观时,数历州刺史,资廉洁。入朝,常尽室行,车一乘,敝甚,赢马绳羁,道上不知其刺史也。久之,为洛州司马,以公累下狱,太宗贳之,有司执不贳,帝曰人孰无过吾去太甚者若悉绳以法虽子不得于父况臣得事其君乎遂获原徙瀛州刺吏,州濒滹沱、滱二水,岁湓溢,坏室庐,寝洳数百里。敦颐为立堰庸,水不能暴,百姓利之。时弟敦实为饶阳令,政清静,吏民嘉美。旧制,大功之嫌不连官,朝廷以其兄弟治行相高,故不徙以示宠。永徽中,迁洛州。洛多豪右,占田类逾制,敦颐举没者三千余顷,以赋贫民,发奸槌伏,下无能欺。卒于官。
咸亨初,敦实为洛州长史,亦宽惠,人心怀向。洛阳令杨德干矜酷烈,杖杀人以立威,敦实喻止,曰:“政在养人,伤生过多,虽能,不足贵也。”德干为衰减。始,洛人为敦颐刻碑大市旁,及敦实入为太子右庶子,人复为立碑其侧,故号“常棣碑”。历怀州刺史,有关迹。永淳初致仕,病笃,子孙迎医,敦实不肯见,曰:“未闻良医能治老也。”卒,年九十余。
节选自《新唐书·循吏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司执不贳有司:泛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B.此婿家牛,我无豫:参加,参与。
C.弟还舍,有盗脱:脱离,远离。
D.永淳初致仕致仕:旧时指交还官职,即退休。
【小题2】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曰/人孰无过吾/去太甚者/若悉绳以法/虽子不得于父/况臣得事其君乎/遂获原/
B.帝曰/人孰无过/吾去太甚者/若悉绳以法/虽子不得于父/况臣得事其君乎/遂获原/
C.帝曰/人孰无过/吾去太甚者/若悉绳以法/虽子不得/于父况臣/得事其君乎/遂获原/
D.帝曰/人孰无过吾/去太甚者/若悉绳以法/虽子不得/于父况臣/得事其君乎/遂获原/
【小题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朝兴起之初,为了铲除荒政毒害,朝廷开始有选择地任用州刺史、县令。文中选择张允济、贾敦颐、贾敦实这样的循吏,记录他们合宜的施政措施,以彰明他们的功劳。
B.张允济善于断案,治理有方。元武县一百姓控告妻子娘家不还他的牛,张允济的巧妙解决令元武县官吏非常惭愧;有老妇人丢失了葱,张允济极为重视,终于抓获了偷盗者。
C.贾敦实宽厚仁惠,深得人心。洛阳令杨德干崇尚严酷刑罚,用杖杀来树立威势,贾敦实加以劝喻阻止;洛州人民在其兄贾敦颐石碑的旁边,为贾敦实也立了碑,以表达对他的爱戴。
D.贾敦颐品性廉洁,深受信任。贾敦颐入朝时,往往全家出行而且车破马瘦,以至于路上的人不知道他是刺史;贾敦颐任洛州司马时,因公事牵累被捕入狱,太宗对其严厉批评后原凉了他。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政在养人,伤生过多,虽能,不足贵也。
(2)有行人夜发,遗袍道中,行十余里乃寤,人曰:“吾境未尝拾遗,可还取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03 03:43: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少好学,以辩博能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汤以致其法,不能诎其义。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曰:“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故有专己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偃巡封域之中,称以出疆,何也?且盐铁,郡有余臧(3),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何也?且盐铁,郡有余臧,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又诘偃:“胶东南近琅邪,北接北海,鲁国西枕泰山,东有东海,受其铁盐。偃度四郡口数田地,率其用器食盐,不足以并给二郡也?而直矫作威福,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偃穷诎,服罪当死。上善其诘。

初,军从济南步入关,关吏予军繻。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军行郡国,所见便宜以闻,还奏事。上甚悦。

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上奇军对,为谏大夫。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选自《汉书》)

注:①制,帝王的命令。②编,用作通行证的帛。③传,凭证。④便宜,利益、好处。⑤横草,使草倒下。⑥孤于外官。孤,远;外官,指使者之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
B.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
C.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
D.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徙,表示--般的调动官职,在此处表示提拔之意,与“迁”相似。
B.擢,提拔、选拔之意,现常用于表达人才出众。用“擺第”以作科举考试得中。
C.辞,此处表示托辞。在“言词”这个意义上,“辞”和“词”是同义词。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后逐渐以“词”代“辞”。
D.属,此处表示写作。通“嘱”时,可表示托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终军十八岁就被选为博士弟子,他去长安上书过关时,拒绝接受通行证,认为自己此去一定能够得到皇帝的重用,不会再返回。
B.徐偃受命在国内巡视风俗民情,他独断专行,事后还巧言狡辩,终军受命审理此案,办案过程中,徐偃理屈词穷,故被百姓唾弃。
C.皇上要派使者使何奴,终军阐述了自己的情况,表达了出使匈奴的愿望。皇上觉得他的话很不一般,就提拔他为谏大夫。
D.南越和汉朝和亲,终军请缨前往,由于越相吕嘉不欲内属,越王以及汉朝使者,均被杀害,年仅二十多岁的终军也未能幸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
(2)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居贞,字仲明,真定获鹿人。年十五,汴京破,奉母居天平。甫冠,为行台从事。时法制未立,人以贿赂相交结。有馈黄金五十两者,居贞却之。太宗闻而嘉叹,敕有司月给白金百两,以旌其廉。世祖即位,授中书左右司郎中。从帝北征,每陈说《资治通鉴》,虽在军中,未尝废书。一日,帝问:“郎俸几何?”居贞以数对。帝谓其太薄,敕增之,居贞辞曰:“品秩宜然,不可以臣而紊制。”刘秉忠奏居贞为参知政事,又辞曰:“他日必有由郎官援例求执政者,将何以处之?”不拜。
至元十一年,丞相伯颜伐宋,居贞以宣抚使议行省事。既渡江,下鄂、汉,伯颜以大军东下,留右丞阿里海涯与居贞分省镇之。居贞曰:“江陵要地,乃宋制阃重兵所屯。闻诸将不睦,迁徙之民盈城,复皆疾疫,刍薪乏阙,杜门不敢樵采。不乘隙先取之。”驿闻。十二年春,命阿里海涯领兵取江陵,居贞以佥行省事留鄂。于是发仓廪以赈流亡,宋宗室子孙流寓者,廪食之,不变其服,而行其楮币。十四年,任湖北宣慰使。命未下,居贞闭门不出,而骄将悍卒合谋扰民,乃复出视事。人恃以无恐,及行,鄂之老幼号送于道,刻其像于石,祠之泮宫。
十五年,迁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未至,民争千里迎诉。士卒有挟兵入民家,诬为藏匿以取财者,取人子女为奴妾者,皆痛绳以法。南安李梓发作乱,居贞虑将帅出兵扰民,请亲往,卒才千人,营于城北,遣人谕之。贼众闻居贞至,皆散匿,不复为用。比还,不戮一人。十七年,以疾卒于位,年六十三。赠推忠辅义功臣,追封定国公。
(节选自《元史·贾居贞传》)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馈黄金五十两者,居贞却之 却:退还,不受
B.敕有司月给白金百两,以旌其廉 旌:表扬,表彰
C.祠之泮宫  祠:本义为祠堂,此处名词活用作动词,祭祀的意思。
D.士卒有挟兵入民家  兵:士兵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甫冠:刚刚加冠。古代未成年男子不戴冠,20岁时举行加冠礼,标志着成年。
B.敕:指帝王的诏书、命令。“敕”,在古代,是与皇权联系在一起的。
C.郎中:原指朝廷医生,自唐以后指分管各司事务的高级官员,位在尚书、侍郎之下。
D.品秩:官品与奉秩。是官职并行的人身等级制度,是官吏政治地位、身份等级的标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居贞为人清廉,深受赞赏。在国家法制尚未确立时,人们互相行贿勾结,他拒绝接受别人赠送的黄金,皇上知道后,大加赞赏并给予表彰。
B.贾居贞不贪名利,恪守本分。他不愿为获取个人利益而破坏国家制度,不论是世祖提出为他增加俸禄还是刘秉忠上奏推荐他做参知政事,他都不接受。
C.贾居贞一心为民,体恤百姓。在江西任职期间,他军中的士兵骚扰百姓,居贞严厉惩治。在平定叛乱时,他亲自带兵,不扰百姓,不杀一人,劝退贼寇。
D.贾居贞善于用兵,把握战机。在与丞相伯颜征伐宋朝时,他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有利于元军的战机,建议趁宋军危困之际及早攻打军事重地江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他日必有由郎官援例求执政者,将何以处之?”不拜。
(2)于是发仓廪以赈流亡,宋宗室子孙流寓者,廪食之,不变其服。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起谓商文曰:“事君果有命矣!”商文曰:“何谓也?”吴起曰:“治四境之内,成驯教,变习俗,使君臣有义,父子有序,子与我孰贤?”商文曰:“吾不若子。”曰:“今日置质为臣,主安顺;今日释玺辞官,其主安轻,子与我孰贤?”商文曰:“吾不若子。”曰:“士马成列,马与人敌,人在马前,援桴一鼓,使三军之士,乐死若生,子与我孰贤?”商文曰:“吾不若子。”吴起曰:“三者,子皆不吾若也,位则在吾上,命也夫事君!”商文曰:“善。子问我。我亦问子,世变主少,群臣相疑,黔首不定。之子乎?属子乎?”吴起默然不对,少选曰:“与子。”商文曰:“是吾所以加于子上已。”吴起见所长,而不见其所以短;知其所以贤,而不知其所以不肖。故胜于西河,困于王错,倾造大难,身不得死。夫吴胜于齐,而不胜越;齐胜于宋,而不胜燕;故凡能全国完身者,其唯知长短赢绌之化邪。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其主安轻 黔首不定  ③之子乎  ④而不知其所以不肖
【小题2】选出下列加点词性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A.主安顺    吴起见所长
B.困于王错 不见其所以短
C.属我乎 是吾所以加于子上已
D.身不得死  三人行,必有我师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援桴一鼓,使三军之士,乐死若生。
(2)故凡能全国完身者,其唯知长短赢绌之化邪。
【小题4】从文中可见,商文是个       的人。
【小题5】《吕氏春秋》是战国时期“杂家”的代表作品,包括了丰富的治国思想。上文最能反映下列一种思想是
A.治国者要以身作则。
B.成功兴旺在于天意,而人事努力绝不可废。
C.治国之本在于治身,治身而天下治。
D.治国当借助众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仁愿,华州下邦人也。本名仁宣,以音类睿宗讳改焉。少有文武材干,累迁殿中侍御史。时有御史郭霸上表称则天是弥勒佛身,凤阁舍人张嘉福与洛州人王庆之等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皆请仁愿连名署表,仁愿正色拒之,甚为有识所重。万岁通天二年,监察御史孙承景监清边军,战还,书战图以奏。每阵必画承景躬当矢石、先锋御贼之状,则天叹曰:“御史乃能尽诚如此!”擢拜右肃政台中丞,令仁愿叙录承景下立功人。仁愿未发都,先问承景对阵胜负之状。承景身实不行,问之皆不能对,又虚增功状。仁愿廷奏承景周上之罪,于是左迁崇仁令,擢仁愿为肃政台中丞、检校幽州都督。三年,突厥入寇。朔方军管沙吒忠义为所败。诏仁愿摄御史大夫,代忠义统众。仁愿至军而贼众已退,乃蹑其后,夜掩大破之。先朔方军北与突厥以河为界,河北岸有拂云神祠,突厥将入寇,必先诣祠祭酹求福,因牧马料兵而后渡河。时突厥默啜尽众西击突骑施娑葛,仁愿请乘虚夺取漠南之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应,以绝其南寇之路。太子少师唐休璟以为两汉已来皆北守黄河今于寇境筑城恐劳人费功终为贼虏所有建议以为不便。仁愿固请不已,中宗竟从之。仁愿在朔方,奏用监察御史张敬忠、何鸾、长安尉寇泚、鄂县尉王易从、始平主簿刘体微分判军事,太子文学柳彦昭为管记,义乌尉晁良贞为随机。敬忠等皆以文吏著称,多至大官,时称仁愿有知人之鉴。景龙二年,拜左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累封韩国公。春还朝,秋复督军备边。中宗赋诗祖饯,赏赐不可胜纪。寻加镇军大将军。睿宗即位,以老致仕。开元二年卒,赠太子少傅,傅物二百段,命五品官一人为监护使。
(节选自《旧唐书张仁愿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少师唐休璟以为两汉己来/皆北守/黄河今于寇境/筑城恐劳人费功/终为贼虏所有/建议以为不便。
B.太子少师唐休璟以为两汉/已来皆北守/黄河今于寇境/筑城/恐劳人费功/终为贼虏所有建议/以为不便。
C.太子少师唐休璟以为两汉己来/皆北守黄河/今于寇境筑城/恐劳人费功/终为贼虏所有/建议以为不便。
D.太子少师唐休璟以为两汉/己来皆北守黄河/今于寇境筑城/恐劳人费功/终为贼虏/所有建议/以为不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讳即避讳,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避讳的一条总原则。
B.五品即九品官阶的第五级。九品是中国古代官吏的等级。曹魏开始定官阶为九品,如相国为第一品,知县为第九品等。从第一品到第九品共九等。
C.祖是古代饯行的一种隆重仪式,祭路神后,在路上设宴为人送行。《荆轲刺秦王》中“至易水上,既祖,取道”也举行了这种仪式。
D.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属向帝王进言陈事的文书。“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中的“表”即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仁愿守正不阿,忠于李唐。凤阁舍人张嘉福等人请求将武承嗣立为皇太子,并邀请张仁愿一起签名上表,遭到他严辞拒绝。
B.张仁愿善于明察,坚持原则。监察御史孙承景报告作战情况,受到武则天高度赞扬。张仁愿弹劾孙承景欺君犯上,结果孙承景被贬官。
C.张仁愿知人善任,唯才所宜。朔方任职期间,他奏请任用张敬忠、何鸾、寇流、王易从等人,这些人都著称于世,许多人做到高官。
D.张仁愿作战勇敢,御敌有方。突厥入侵,张仁愿临危受命,大败敌军。并奏请乘机夺取漠南,修筑城堡,后因唐休璟的反对而作罢。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愿至军而贼众已退,乃蹑其后,夜掩大破之。
(2)春还朝,秋复督军备边。中宗赋诗祖饯,赏赐不可胜纪。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王,良欲往从之,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厩将。良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常用其策。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封张良为留侯,萧何等俱封。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洛阳南宫,从复道①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②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③与我有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注)①复道:楼阁间上下的通道。②属(zhǔ):刚刚,近,适逢。③雍齿:刘邦部将,曾随刘邦起兵,后降魏,复归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B.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C.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D.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弟死不,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   葬:厚葬
B.景驹自立为楚王 假:代理
C.良欲往从之,遇沛公  道:取道
D.良以《太公兵法》说沛公 数:屡次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沛公善 何厌有?
B.沛公拜良厩将    若属皆且所虏
C.萧何等俱封 失其所,不知
D.封张良为留侯    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拜,古代指授予官职。另外,辟、除、封、征、等也指授官,而右迁、陟、擢、左除则指降职。
B.“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面对面的敬称。
C.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布衣之交,即指贫贱之交。
D.天子,顾名思义,指上天之子。历代帝王一直鼓吹“君权神授”,说他们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帝王为天子。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虽无战场厮杀之功,但却凭着在幕后为刘邦出谋划策,逐渐深得刘邦信任,从而被封为侯。
B.刘邦在封赏上的厚亲友,引起了未被封赏的有功将领的不满,他们相互串联勾结商量对策,图谋造反。
C.未受封赏的诸将私下活动,引起了刘邦的警觉。在这种情况下,他向谋臣张良询问原因并寻求积极的对策。
D.张良进谏善于因势利导,先以言词引起刘邦重视,再适时指出刘邦在封赏中的失误,从而帮助刘邦化解了一场可能出现的统治危机。
【小题6】翻译下面的句子。
(1)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