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毛胜,字用钦,初名福寿,元右丞相伯卜花之孙。伯父那海,洪武中归附,以靖难功至都指挥同知。正统七年以征麓川功,擢都督佥事。靖远伯王骥请选在京番将舍人,捕苗云南。乃命胜与都督冉保统六百人往已再征麓川即命二人充左右参将贼平进都督同知。十四年夏,也先谋入寇,胜偕平乡伯陈怀等率京军三万镇大同。怀遇寇战殁,胜脱还。以武清伯石亨荐,景帝进胜左都督,督三千营操练。贵州苗大扰,诏胜往讨。未行, 而也先逼京师。胜御之彰义门北,击退之。越二日,引兵西直门外,解都督孙镗围。明日,都督武兴战殁于彰义门,寇乘胜进。胜与都御史王竑急援之,寇遂引却。胜追袭至紫荆关,颇有斩获。事定,乃命以左副总兵统河间、东昌降夷赴贵州。贼首韦同烈据香垆山作乱,胜与总兵梁珤、右副总兵方瑛等从总督王来分道夹击。胜进自重安江,大破之。会师山下,环四面攻之。贼窘,缚同烈降。还讨湖广巴马诸处反贼,克二十余寨,擒贼首吴奉先等百四十人,斩首千余级,封南宁伯,予世券。疏请更名,从之。移镇腾冲,金齿芒市长官刀放革潜结麓川遗孽思卜发为变,胜设策擒之。巡按御史牟俸劾其贪暴不法数十事,且言胜本降人,狡猾难制,今又数通外夷,恐贻边患。诏巡抚覆实,卒置不问。天顺二年卒。赠侯,谥庄毅。
(《明史·列传》卷四十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命胜/与都督冉保统六百人往/已/再征麓川/即命二人充左右参将/贼平/进都督同知。
B.乃命胜与都督冉保统六百人往/已/再征麓川/即命二人充左右参将/贼平/进都督同知。
C.乃命胜与都督冉保统六百人往/已/再征麓川/即命二人充左右参将/贼平进/都督同知。
D.乃命胜/与都督冉保统六百人往/已再征麓川/即命二人充左右参将/贼平/进都督同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丞相,古代中国官名,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某些朝代还有右丞相和左丞相之分。
B.伯,古代五等爵位之一,五等爵位从高到低依次是公、伯、侯、子、男。
C.总兵,官名。明初,镇守边区的统兵官,设有总兵和副总兵。遇有战事,总兵佩将印出战,事毕缴还,后渐成常驻武官。
D.谥,是指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胜的祖父是元朝的右丞相,伯父那海,在明朝洪武年间归顺朝廷,因为在奉天靖难中立有战功而升任指挥同知。
B.因为毛胜和冉保是番将,又居住在京城,于是皇上命令他们统率六百人前往云南去镇压苗人,事后,毛胜升为都督同知。
C.在抵抗也先的战役中,毛胜先后在彰义门、西直门击退敌人。贼人首领韦同烈在香垆山作乱时,毛胜独领大军又一次大败敌军。
D.巡按御史弹劾毛胜贪婪残暴,又说他是外族降者,交通外夷,狡猾难制,恐怕会贻患边疆,但皇上并没向他问罪。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遇寇战殁,胜脱还。以武清伯石亨荐,景帝进胜左都督。
(2)移镇腾冲,金齿芒市长官刀放革潜结麓川遗孽思卜发为变,胜设策擒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0-11 11:53: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方信孺,字孚若,兴化军人。有隽材,未冠能文,周必大、杨万里见而异之。以父崧卿荫,补番禺县尉。
韩侂胄举恢复之谋,诸将偾军,边衅不已。朝廷寻悔,金人亦厌兵,乃遣韩元靓来使,而都督府亦再遣壮士遗敌书,然皆莫能得其要领。近臣荐信孺可使,自萧山丞召赴都,命以使事。信孺曰:“开衅自我,金人设问首谋,当何以答之?”侂胄矍然。至濠州,金帅纥石烈子仁止于狱中,露刃环守之,绝其薪水,要以五事。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至汴,见金左丞相、都元帅完颜宗浩,宗浩叱之曰:“前日兴兵,今日求和,何也?”信孺曰:“前日兴兵复仇,为社稷也。今日屈己求和,为生灵也。”宗浩不能诘,授以报书曰:“和与战,俟再至决之。”信孺还,诏侍从、两省、台谏官议所以复命。众议还俘获,罪首谋,增岁币五万,遣信孺再往。金人见信孺忠恳,乃曰:“割地之议姑寝,但称藩不从,当以叔为伯,岁币外,别犒师可也。”信孺固执不许。复命,再差抵汴。宗浩变前说,别出事目。信孺曰:“岁币不可再增,故代以通谢钱。今得此求彼,吾有陨首而已。” 信孺还,言:“敌所欲者五事:割两淮一,增岁币二,犒军三,索归正等人四,其五不敢言。”侂胄再三问,至厉声诘之,信孺徐曰:“欲得太师头耳。”侂胄大怒,夺三秩。信孺自春至秋,使金三往返,以口舌折强敌,议用弗就。信孺使北时,年财三十。既龃龉归,营居室岩窦,自放于诗酒。后赀用竭,宾客益落,信孺寻亦死矣。(节选自《宋史·方信孺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
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
B.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
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
C.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
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
D.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
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结发戴冠,以示成年,称“弱冠”,未成年称“未冠”。
B.荫:古代一种制度,子孙因先辈有勋劳或官职而依照往例受到封赏或免罪。
C.社稷:社,谷神;稷,土神。古代帝王祭祀他们以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后用作国家的代称。
D.秩,古代官吏的俸禄,引申指官吏的职位和品级。三秩,即三级或三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信孺才能出众。曾得到周必大和杨万里的赞赏。与金国交涉时,都督府派去的人不能领会敌方要
领,而方信孺出使时能从容地与金国周旋。
B.方信孺临危不乱。他首次出使金国,遭到囚禁,被断绝柴火、饮用水,还受到威胁,但仍沉着冷静,
坚决不答应金国提出的五个停战条件。
C.方信孺坚守气节。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同意金国提出的交出主谋的无理要求,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
命来维护朝廷尊严。
D.方信孺勇于维护朝廷利益。他三次出使金国,先后拒绝了金国提出的增加岁币等有损国家利益的要
求,使敌方的贪欲无法轻易得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孺曰:“开衅自我,金人设问首谋,当何以答之?”
(2)信孺自春至秋,使金三往返,以口舌折强敌,议用弗就。
(3)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
(4)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5)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珪,字叔玠。性沉澹,志量隐正,恬于所遇,交不苟合。时太宗召为谏议大夫。帝尝曰:“正主御邪臣不可以致治正臣事邪主亦不可以致治唯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珪进曰:“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今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帝可,乃诏谏官随中书、门下及三品官入阁。珪推诚纳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时珪与玄龄、温彦博、魏征同辅政。帝以珪善人物,且知言,因谓曰:“卿标鉴通晤,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征。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帝称善。进封郡公。坐漏禁近语,左除同州刺史。帝念名臣,俄召拜礼部书。王①见之,为先拜,珪亦以师自居。王问珪何以为忠孝,珪曰:“陛下,王之君,事思尽忠;陛下,王之父,事思尽孝。忠孝可以立身,可以成名。”王曰:“忠孝既闻命矣,愿闻所习。”珪曰:“汉东平王苍称‘为善最乐’,愿王志之。”帝闻,喜曰:“儿可以无过矣!”子敬直,尚南平公主。是时,诸主下嫁,以帝女贵,未尝行见舅姑礼。珪曰:“主上循法度,吾当受公主谒见,岂为身荣,将以成国家之美。”于是,与夫人坐堂上,主执笲盥馈乃退。其后公主降,有舅姑者备礼,本于珪。十三年,病,帝遣公主就第省视,复遣民部尚书唐俭增损药膳。卒,年六十九。帝素服哭别次。魏王率百官临哭,赠吏部尚书,谥号懿。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三》)

(注释)①王:指魏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正主御邪臣不可以/致治正臣事邪主/亦不可以/致治唯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
B.正主御邪臣/不可以致治正臣/事邪主亦不可以致治/唯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
C.正主御邪臣不可以/致治正臣事邪主/亦不可以/致治唯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
D.正主御邪臣/不可以致治/正臣事邪主/亦不可以致治/唯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谏议大夫,古代官职名,秦朝开始设置此官职,专门掌管议论,隋唐时有左、右谏议大夫。
B.尚,与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婚配;尚主,娶公主为妻,因尊帝王之女,不敢言娶,故说尚主。
C.诏,先秦时代指上级给下级或者平级之间的命令文告,秦汉以后,诏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谥号,古时帝王、诸侯、文臣武将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谥号有褒有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珪善于进谏,深得信任。任谏议大夫时,他曾以古代天子的谏臣之事进言,后来常常提出有益的规谏,得到太宗的信任。
B.王珪善于识才,公正客观。王珪评价房玄龄、温彦博、魏征的才能时,能在与自己的比较中客观指出每个人的优势。
C.王珪遵循礼仪,以身示范。先前公主出嫁时不行见公婆之礼,而王珪按照礼仪制度,接受了公主拜见,从此公主出嫁皆行此礼。
D.王珪尽忠守职,备受礼遇。王珪病重期间,太宗曾派公主到家探望;去世之后,太宗又亲去吊唁,并诏令魏王领百官哭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标鉴通晤,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
(2)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

同类题3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选自《鸿门宴》)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C.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
D.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长臣//得复见将军
B.公为我献//愿项伯具言臣不敢背德也
C.击沛公于坐,杀之//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D.谁大王为此计者//何辞
【小题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籍吏民B.秦地可尽王矣C.常以身翼蔽沛公D.范增数目项王
【小题4】选出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
A.沛公安在B.大王来何操C.为之奈何D.客何为者
【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纮,字师罗,太安狄那人也,为小部酋帅。纮少好弓马,善骑射,颇爱文学。性机敏,应对便捷。年十五,随父在北豫州,行台侯景与人论掩衣法为当左为当右。尚书敬显俊曰:“孔子云:‘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以此言之,右衽为是。”纮进曰:“国家龙飞朔野,雄步中原,五帝异仪,三王殊制,掩衣左右,何足是非。”景奇其早慧,赐以名马。天保初,加宁远将军,颇为显祖所知待。帝尝与左右饮酒,曰:“快哉大乐。”纮对曰:“亦有大乐,亦有大苦。”帝曰:“何为大苦?”纮曰:“长夜荒饮不寤,亡国破家,身死名灭,所谓大苦。”帝默然。后责纮曰:“尔与纥奚舍乐同事我兄,舍乐死,尔何为不死?”纮曰:“君亡臣死,自是常节,但贼竖力薄斫轻,故臣不死。”帝使燕子献反缚纮,长广王捉头,帝手刃将下,纮曰:“杨遵彦、崔季舒逃走避难,位至仆射、尚书,冒死效命之士,反见屠戮,旷古未有此事。”帝投刃于地曰:“王师罗不得杀。”遂舍之。河清三年,与诸将征突厥,加骠骑大将军。武平初,开府仪同三司。纮上言突厥与宇文男来女往必当相与影响南北寇边宜选九州劲勇强弩多据要险之地。伏愿陛下哀忠念旧,爱孤恤寡,矜愚嘉善,舍过记功,敦骨肉之情,广宽仁之路,思尧、舜之风,慕禹、汤之德,克己复礼,以成美化,天下幸甚。”五年,陈人寇淮南,诏令群官共议御捍。封辅相请出讨击。纮曰:“官军频经失利,人情骚动,若复兴兵极武,出顿江淮,恐北狄西寇,乘我之弊,倾国而来,则世事去矣。莫若薄赋省,息民养士,使朝廷协睦,遐迩归心,征之以仁义,鼓之以道德,天下皆当肃清,岂直伪陈而已!”高阿那肱谓众人曰:“从王武卫者南席。”众皆同焉。寻兼侍中,聘于周。使还即正,未几而卒。

(选自《北齐书·王纮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纮上言/突厥与宇文男来女往/必当相与/影响南北寇边/宜选九州劲勇强弩/多据要险之地
B.纮上言/突厥与宇文男来女往/必当相与影响/南北寇边/宜选九州劲勇强弩/多据要险之地
C.纮上言/突厥与宇文男来女往/必当相与/影响南北寇边/宜选九州劲勇/强弩多据要险之地
D.纮上言/突厥与宇文男来女往/必当相与影响/南北寇边/宜选九州劲勇/强弩多据要险之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帝,中国上古传说中五位圣明君主,具体所指,说法不一。
B.显祖,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起的名号。
C.北狄,古代中原地区汉民族对居住在北方的部族的泛称。
D.徭,指历代统治阶级用强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银钱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纮少年聪慧。王纮十五岁跟随父亲到北豫州时,听到侯景和别人谈论掩衣襟的方法。王纮认为这并不值得探讨,侯景听后认为他很聪慧。
B.王纮借机进谏。皇帝与人饮酒享乐, 王纮借机劝谏,认为如果沉溺于饮酒,就会国破家亡,身死名灭。皇帝听后默然不语。
C.王纮临危不乱。皇帝让燕子献反绑王纮,让长广王抓住头,将要手刃王纮,情急之中王纮据理力争,皇帝听后幡然醒悟,放了王纮。
D.王纮积极献言。陈人侵犯淮南,皇帝命令众官商议防御之策,封辅相请求出击,但王纮认为时机不宜,不如先增强国力,他的提议遭到大家的反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云:“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以此言之,右衽为是。
(2)君亡臣死,自是常节,但贼竖力薄斫轻,故臣不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陈从信字思齐,亳州永城人。恭谨强力,心计精敏。太宗在晋邸,令典财用,王宫事无大小悉委焉。开宝三年秋三司言仓储月给止及明年二月请分屯诸军尽率民船以资江淮漕运太祖大怒,责之曰:“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尔不素计而使仓储垂尽,乃请屯兵括民船以运,是可卒致乎?今设汝安用,苟有所阙,当罪汝以谢众!”三司使楚昭辅惧,诣太宗求宽释,使得尽力。太宗既许,召从信问之,对曰:“从信尝游楚、泗,知粮运之患。良以舟人之食,日历郡县勘给,是以凝滞。若自发舟计日往复并支,可以责其程限。又楚、泗运米于舟,至京复辇入仓,宜宿备运卒,令即时出纳,如此,每运可减数十日。楚、泗至京千里,旧八十日一运,一岁三运。若去淹留之虚日,则岁可增一运焉。今三司欲籍民舟,若不许,则无以责办,许之,则冬中京师薪炭殆绝矣。不若募舟之坚者漕粮,其损败者任载薪炭,则公私俱济。今市米腾贵,官价斗钱七十,贾者失利,无敢致于京师,虽居商厚储亦匿而不粜,是以米益贵,民将饿殍。若听民自便,即四方奔凑,米多而价自贱矣。”太宗明日具奏,太祖可之,其事果集焉。太宗即位,东上阁门使,充枢密都承旨。会八作副使綦廷硅,因疾假满不落籍,愈日不朝参,即入班中,宣徽使潘美、王仁赡并坐夺奉一季,从信与阁门使商凤责授闲厩使、阁门祗候,佘抵罪有差。太平兴国三年,改左卫将车,复为枢密都承旨。太宗征并、汾,以为大内副部署。七年,坐秦王廷美事,以本官罢。明年,分使三部,以从信为度支使,赐第于浚仪宝积坊,加右卫大将军。九年,卒,年七十三,赠太尉。
(节选自《宋史·陈从信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宝三年秋/三司言仓储月给止/及明年二月/请分屯诸军尽率民船/以资江/淮漕运/太祖大怒/
B.开宝三年秋/三司言/仓储月给止及明年二月/请分屯诸军/尽率民船/以资江淮漕运/太祖大怒/
C.开宝三年秋/三司言/仓储月给止及明年二月/请分屯诸军尽率民船/以资江/淮漕运/太祖大怒/
D.开宝三年秋/三司言仓储月给止/及明年二月/请分屯诸军/尽率民船以资江淮漕运/太祖大怒/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晋升或调动官职,也有“贬谪”的意思,在本文中为“升迁”。
B.漕运,有多种方式,一般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
C.郡县,古代地方两级行政单位,秦朝开始在全国实行郡县制。
D.太宗,为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称的唯一名号。
【小题3】下到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从信善于理财,深得信任。宋太宗将朝廷中的财务费用交由陈从信主管,朝中大小事务全都委托给他办理。
B.陈从信精明能干,为国分忧。他周密核算运粮船只往返时间,建议由每年三运增至四运,解决了京城仓储不足的问题。
C.陈从信体察民情,关心民生。京城米价上涨,民不聊生之时,他建议放开米价让百姓自由买卖,使米价得到平抑。
D.陈从信恭敬谨慎,颇受重用。虽然历经仕途的浮沉,他却能够恪尽职守,得到太宗的器重,最终加官右卫大将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三司欲籍民舟,若不许,则无以责办,许之,则冬中京师薪炭殆绝矣。
(2)虽居商厚储亦匿而不粜,是以米益贵,民将饿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