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方翼,字仲翔,并州祁人。祖裕,随州刺史,尚同安大长公主。方翼早孤,母李,为主所斥,居凤泉墅。方翼尚幼,杂佣保,执苦不弃日。垦田植树,治林垠,完墙屋,为富家。高宗立,而从祖女弟为皇后,调安定令,诛灭大姓,奸豪胁息。居母丧,其友赵持满诛死,尸诸道,亲戚莫敢视,方翼曰:“栾布哭彭越,义也;周文王掩骼,仁也。绝友义,蔽主仁,何以事君?”遂往哭其尸,具礼收葬。金吾校尉劾系,帝嘉之,不罪。
再迁肃州刺史。州无隍堑,寇易以攻,方翼乃发卒建楼堞,厮多乐水自环,烽逻警明。仪凤间,河西蝗,独不至方翼境,而它郡民或馁死,皆走方翼治下。乃出私钱作水磨,簿其赢,以济饥瘵,构舍数十百楹居之,全活甚众。
方翼兼检校安西都护,筑碎叶城,面三门,纡还多曲以诡出入,五旬毕。西域胡纵观,莫测其方略,悉献珍货。永淳初,十姓阿史那车簿啜叛,围弓月城,方翼引军战伊丽河。败之,斩首千级。俄而敌兵十万踵至,方翼次热海,进战,矢著臂,引佩刀断去,左右莫知。所部杂虏谋执方翼为内应方翼悉召会军中厚赐以次出壁外缚之会大风杂金鼓而号呼无闻者杀七千人。即遣骑分道袭敌,皆惊溃,乌鹘引兵遁去,擒首领突骑施等三百人,西戎震服。初,方翼次葛水,暴涨,师不可度,沉祭以祷,师涉而济。
西域平,以功迁夏州都督。属牛疫,民废田作。方翼为耦耕法,张机键,力省而见功多,百姓顺赖。明年,召方翼议西域事,引见奉天宫,赐食帝前。帝见衣有污濯处,问其故,具对热海苦战状。视其创,帝咨嗟久之,赐赉良厚。
(节选自《新唐书•王方翼传》有删改)
(注)①尚:匹配,多指高攀婚姻。②厮:通“斯”。分开。③瘵:困顿。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所部杂虏谋执方翼为内应/方翼悉召/会军中厚赐/以次出壁外/缚之会大风/杂金鼓/而号呼无闻者/杀七千人
B.所部杂虏谋执方翼为内应/方翼悉召会军中/厚赐/以次出壁外/缚之/会大风/杂金鼓/而号呼无闻者/杀七千人
C.所部杂虏谋执方翼为内应/方翼悉召会军中/厚赐以次/出壁外/缚之/会大风/杂金鼓/而号呼无闻者/杀七千人
D.所部杂虏谋执方翼为内应/方翼悉召/会军中厚赐/以次出壁外/缚之/会大风/杂金鼓/而号呼无闻者/杀七千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祖,亲属关系的称谓词,是从祖祖父、从祖王父的简称,指的是祖父的亲兄弟。年长于祖父称为伯祖,年幼于祖父则称为叔祖。
B.居母丧,为母亲守孝。居丧,又称为守孝、值丧或丁忧,是人们为了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之情而产生的一种习俗。居丧制度还可分为丧礼制度和丧服制度。
C.仪凤,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用于纪年的专有称号,另外还可以用来表示祈福、歌颂和改朝换代。
D.西戎,中国古代对西北少数民族的总称。古代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民族自称华夏,称华夏周围四方的族人为东狄、西戎、南夷、北蛮。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方冀坚强乐观。他幼年丧父,与母亲李氏相依为命,为减轻母亲负担,他常与佣人一起辛勤劳作,历经艰辛使家境逐渐殷实富足。
B.王方冀重情重义。他的友人赵持满被杀,赵的亲戚没有人敢探看收尸。王方冀礼数周全地埋葬了他,唐高宗听说后对他很赞赏。
C.王方冀骁勇善战。永淳初年,他在热海引军作战,杀敌无数,令敌军惊慌溃散,又乘胜追击,生擒了敌首,西戎从此归服。
D.王方冀精明能干。他在担任肃州刺史和夏州都督时,两地遭遇了天灾人祸,但他都能找到应对的办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出私钱作水磨,簿其赢,以济饥瘵,构舍数十百楹居之,全活甚众。
(2)帝见衣有污濯处,问其故,具对热海苦战状。视其创,帝咨嗟久之,赐赉良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26 09:02: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寇彦卿,字俊臣,开封人也,事宣武军为牙将。太祖初镇,以为通引官,累迁右长直都指挥使,领洺州刺史。罗绍威将诛牙军,太祖遣彦卿之魏计事,彦卿阴为绍威计画,乃悉诛牙君。
彦卿身长八尺,隆准方面,语音如钟,工骑射,好书史,善伺太祖意,动作皆如旨。太祖尝曰:“敬翔、刘捏、寇彦卿,皆天为我生之。”其爱之如此。赐以所乘爱马“一丈乌”。太祖围凤翔,以彦卿为都排阵使,彦卿乘乌驰突阵前,太祖目之曰:“真神将也!”
初,太祖与崔胤谋,欲迁都洛阳,而昭宗不许。其后昭宗奔于凤翔,太祖以兵围之,昭宗既出,明年,太祖以兵至河中,遣彦卿奉表迫请迁都。彦卿因悉驱徙长安居人以东,皆拆屋为筏,浮渭而下,道路号哭,仰天大骂曰:”国贼崔胤、朱温使我至此!”昭宗亦顾瞻陵庙,傍徨不忍去,谓其左右为俚语云:“纥干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相与泣下沾襟。昭宗行至华州,遣人告太祖以何皇后有娠,愿留华州待冬而行。太祖大怒,顾彦卿曰:“汝往趋官家来,不可一日留也。”彦卿复驰至华,即日迫昭宗上道。
太祖即位,拜彦卿感化军节度使。岁余,召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充金吾街仗使。彦卿晨朝至天津桥,民梁现不避道,前驱捽现投桥上石栏以死。彦卿见太祖自首,太祖惜之,诏彦卿以钱偿现家以赎罪。御史司宪崔沂劾奏彦卿,请论如法,太祖不得已,责授彦卿左卫中郎将。复拜相州防御使,迁河阳节度使。
太祖遇弑,彦卿出太祖画像事之如生,尝对客语先朝,必涕泗交下。末帝即位,徙镇威胜。彦卿明敏善事人,而怙宠作威,好诛杀,多猜忌。卒于镇,年五十七。
(选自《新五代史•梁臣传第九》)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彦卿身长八尺,隆准方面 准:鼻子
B.前驱捽现投桥上石栏以死 捽:揪住
C.御史司宪崔沂劾奏彦卿,请论如法    论:按照
D.彦卿明敏善事人,而怙宠作威 怙:依仗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寇彦卿是开封人,后梁太祖朱温曾派遣他到魏地去谋划事务,寇彦卿暗中为罗绍威谋划,于是全部诛杀了牙军。
B.后梁太祖朱温与崔胤谋划,想迫使唐昭宗迁都,昭宗不答应,但被迫东行。走到华州时,昭宗派人来说何皇后怀孕了,希望在华州过冬,但朱温仍不同意。
C.寇彦卿任左金吾卫大将军后,有天早朝时走到桥边,有个叫梁现的人不肯躲避,寇彦卿的开路卫士便冲上前抓住梁现扔到天津桥的石栏上摔死了。
D.寇彦卿聪明敏感,善于待人接物,不过因为喜欢依仗后梁太祖朱温对自己的宠爱滥用权力,所以多受人猜忌。
【小题3】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太祖以兵至河中,遣彦卿奉表迫请迁都。
(2)太祖遇弑,彦卿出太祖画像事之如生,尝对客语先朝,必涕泗交下。
【小题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寇彦卿因梁现一事主动自首后的遭遇。(每点不超过10个字)

同类题2

完成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徐有功名弘敏,避孝敬皇帝讳,以字行,国子博士文远孙也。举明经,累补蒲州司法参军,袭封东莞县男。为政仁,不忍杖罚,民服其恩,更相约曰:“犯徐参军杖者,必斥之。”讫代不辱一人。累迁司刑丞。时武后僭位,畏唐大臣谋己,置总监牧院诸狱,捕将相,俾相钩逮,掩搦护送,楚掠凝惨。朝野震恐,莫敢正言,独有功数犯颜争枉直,后厉语折抑,有功争益劳。
韩纪孝者,受徐敬业伪官①,前已物故,推事使顾仲琰籍其家,诏已报可。有功追议曰:“律,谋反者斩。身亡即无斩法,无斩法则不得相缘。所缘之人亡,则所因之罪减。”诏从之,皆以更赦免,以此获宥者数十百姓。
道州刺史李仁褒兄弟为人诬构,有功争不能得。秋官侍郎周兴劾之曰:“汉法,附下罔上者斩,面欺者亦斩。在古,析言破律者杀。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后不许,犹坐免官。
起拜左司郎中,转司刑少卿。与皇甫文备同按狱,诬有功纵逆党。久之,文备坐事下狱,有功出之,或曰:“彼尝陷君于死,今生之,何也?”对曰:“尔所言私忿,吾所守者公法,不可以私害公。”
尝谓所亲曰:“大理,人命所系,不可阿旨诡词,以求苟免。”故有功为狱,常持平守正,以执据冤罔,凡三坐大辟将死泰然不忧赦之亦不喜后以此重之。
(节选自《新唐书·徐有功传》)
注:①徐敬业:即李敬业。李勣之孙,光宅元年与唐之奇、杜求仁、骆宾王等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临朝,后为武后所派大将李孝逸击败,被部下杀死。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讫代不辱一人 讫:请求
B.俾相钩逮  俾:使,让
C.后不许,犹坐免官  许:答应
D.罪当诛,请按之    按:查办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忍杖罚,民服其恩。 距其院东五里,
B.无斩法则不得相缘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C.今生之,何也 为之奈何
D.不可以私害公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小题3】以下句子中,全都说明徐有功持平守正的一组是( )
①为政仁,不忍杖罚,民服其恩
②讫代不辱一人
③独有功数犯颜争枉直
④与皇甫文备同按狱,诬有功纵逆党
⑤文备坐事下狱,有功出之
⑥所全活甚众,酷吏为少衰
A.①③⑥B.②④⑤C.①④⑥D.②③⑤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凡三坐/大辟将死/泰然/不忧赦/之亦不喜/后以此重之
B.凡三坐大辟/将死/泰然不忧/赦之/亦不喜/后以此重之
C.凡三坐/大辟将死/泰然不忧/赦之/亦不喜后/以此重之
D.凡三坐大/辟将死泰然/不忧/赦之/亦不喜/后以此重之
【小题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有功为政仁慈,深受百姓敬服。武则天当政,株连钩捕,朝野震惊,没有人敢说真话,只有徐有功多次犯颜力争。
B.徐有功曾对自己亲近的人说:“大理寺,是关系到人命的地方,不可以阿附圣旨诡辩言辞,来求得暂时的解脱。”
C.徐有功为李仁褒兄弟说情不成,反遭周兴弹劾,以致最终被免官,被重新起用后,又和同僚皇甫文备一同遭诬陷。后皇甫文备借事使周兴入狱时,徐有功仍依法公正无私地救出了他。
D.徐有功办案,一贯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依靠事实凭据来判断冤屈诬枉的案子,不曾以私废公,深受武则天器重,对酷吏也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前已物故,推事使顾仲琰籍其家,诏已报可。
(2)诏从之,皆以更赦免,如此获宥者数十百姓。
(3)久之,文备坐事下狱,有功出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石曼卿墓表(节选)
欧阳修
曼卿,讳延年,姓石氏,其上世为幽州人。幽州入于契丹,其祖自成始以其族闲走南归。天子嘉其来,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父讳补之,官至太常博士。幽燕俗劲武,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读书不治章句,独慕古人奇节伟行非常之功,视世俗屑屑无足动其意者。自顾不合于时,乃一混以酒,然好剧饮大醉,颓然自放。由是益与时不合。而人之从其游者,皆知爱曼卿落落可奇,而不知其才之有以用也。年四十八,康定二年二月四日,以太子中允秘阁校理卒于京师。曼卿少举进士,不中。真宗推恩,三举进士皆补奉职。曼卿初不肯就,张文节公素奇之,谓曰:“母老乃择禄邪?”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久之,改太常寺太祝,知济州金乡县。叹曰:“此亦可以为政也。”县有治声,通判乾宁军。丁母永安县君李氏忧,服除,通判永静军,皆有能名。充馆阁校勘,累迁大理寺丞,通判海州,还为校理。庄献明肃太后临朝,曼卿上书,请还政天子。其后太后崩,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自契丹通中国,德明尽有河南而臣属,遂务休兵养息,天下晏然,内外弛武三十余年。曼卿上书言十事,不报。已而元昊反,西方用兵,始思其言,召见。稍用其说,籍河北、河东、陕西之民,得乡兵数十万。曼卿奉使籍兵河东,还称旨,赐绯衣银鱼。天子方思尽其才,而且病矣。既而闻边将有欲以乡兵扞贼者笑曰此得吾粗也夫不教之兵勇怯相杂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牵而溃矣。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教行者,则人人皆胜兵也。”其视世事,蔑若不足为。及听其施设之方,虽精思深虑,不能过也。状貌伟然,喜酒自豪,若不可绳以法度,退而质其平生趣舍大节,无一悖于理者。遇人无贤愚,皆尽忻。及闲而可否天下是非善恶,当其意者无几人。其为文章,劲健称其意气。
(注)①县君:中国古代宗女、命妇的位号。②德明:北宋时期,西夏李元昊的父亲,是宋朝的定难军节度使,被宋朝封为西平王。
【小题1】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而闻边将有欲以乡兵/扞贼者笑曰/此得吾粗也夫/不教之兵勇怯相杂/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牵而溃矣。
B.既而/闻边将有欲以乡兵/扞贼者笑曰/此得吾粗也夫/不教之兵勇怯相杂/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牵而溃矣。
C.既而/闻边将有欲以乡兵扞贼者/笑曰/此得吾粗也夫/不教之兵勇/怯相杂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牵而溃矣。
D.既而闻边将有欲以乡兵扞贼者/笑曰/此得吾粗也/夫不教之兵/勇怯相杂/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牵而溃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墓表”指墓碑,竖于墓前或墓道内,表彰死者。作为一种文体,与碑碣相同。
B.“博士”古为官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博士是掌典书籍文献、通晓史事的官职;汉武帝时期,博士成为执教于太学,传播孔孟学说的学官,东汉以后历代亦多有设置;后来,博士也成为专门从事某种职业的人的尊称,如“茶博士”“酒博士”等。
C.“服除”指守丧期满。中国封建社会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即所谓五服。穿大功服的服期是九个月;穿小功服的服期是六个月。
D.“临朝”古代特指皇室女性亲临朝廷处理政事;“称制”是指后妃掌权后代理皇帝之责,行使皇帝权力。两者合称为“临朝称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的祖先是幽州人。幽燕一带一般人都强健勇武,石曼卿年少时也豪气逼人,只仰慕古代那些有奇伟节操品行并建立非同寻常功劳的人。
B.石曼卿年轻时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真宗皇帝就广施恩惠,只要三次没考中进士的人都给予奉职,曼卿接受了职务。
C.石曼卿曾经为朝廷的边防担忧而进谏,皇帝未加理会。后元昊造反,这才引起皇帝的注意,逐渐采用了他的主张。
D.石曼卿奉命在河东征兵,回到朝廷,皇帝赐给他绯衣银鱼。皇上正想充分发挥他的才智,他却身体不好生了重病。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契丹通中国,德明尽有河南而臣属,遂务休兵养息,天下晏然,内外弛武三十余年。
(2)状貌伟然,喜酒自豪,若不可绳以法度,退而质其平生趣舍大节,无一悖于理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
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时勃父福畤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五。
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知人之鉴。李敬玄尤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等四人,必当显贵。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果如其言。 
(选自《旧唐书·卷一百九十·文苑上》)
父福畤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欣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话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选自《唐才子传》、《新唐书·卷二百一·文艺上》)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勃六岁解文,构思无滞, 属:撰写
B.勃恃才傲,为同僚所嫉 物: 财物
C.父福畤是左迁交趾令  坐:坐守
D.及,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寤:睡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又惧事泄,乃杀达塞口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何年
B.士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 风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C.勃等虽有文才,浮躁浅露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始流
D.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诉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王勃六岁时就才情过人,与其兄王勔,王勮才华相当。兄弟三人为父亲的朋友杜易简所赞赏。他写文章时的独特习惯,给世人留下了“腹稿”的典故。
B.当时吏部侍郎裴行俭认为,王勃将不如杨炯显赫富贵,能善终就已是万幸。果然,后来王勃专门写了《檄英王鸡文》严厉批评储王,结果差点被诛杀。
C.王勃因官奴曹达而获罪,他的父亲也被连累贬谪到非常偏远的交趾。当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时,他为都督阎公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
D.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时“四杰”。但对于他们的排位先后,杨炯很有意见,并不心服口服。
【小题4】下列各项推断,不能解释王勃短短一生却屡遭不幸的原因的一项是
A.王勃才华横溢,自幼就被赞誉包围,故不容易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清醒判断。
B.王勃对官奴曹达一事的处理,甚为怪异。可见王勃处事浮躁、幼稚,不够镇定。
C.王勃写《檄英王鸡文》《滕王阁序》时,都显的过于炫耀才华,容易遭人妒忌。
D.王勃才能不足以居“四杰”之首,又恃才傲物,这使议论者特别是杨炯十分不服。杨便制造舆论,认为王的排名在己之前是种耻辱。这也导致了王后来的处境不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范延光,字子瑰,临漳人也。唐明宗为节度使,置延光麾下,而未之奇也。明宗破郓州,梁兵方扼杨刘,其先锋将康延孝阴送款于明宗。明宗求可以通延孝款于庄宗者,延光辄自请行,乃怀延孝蜡丸书,西见庄宗致之,且曰:“今延孝虽有降意,而梁兵扼杨刘者甚盛,未可图也,不如筑垒马家口以通汶阳。”庄宗以为然。垒成,梁遣王彦章急攻新垒。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庄宗入汴,狱吏去其桎梏,而出之。庄宗见延光,喜,拜校工部尚书。
明宗时,为宣徽南院使。明宗行汴州,至荥阳,朱守殷反,延光曰:“守殷反迹始见,若缓之使得为计,则城坚而难近。故乘人之未备者,莫若急攻,臣请骑兵五百,驰至城下,以神速骇之。”乃以骑兵五百,自暮疾驰至半夜,行二百里,战于城下。迟明,明宗亦驰至,汴兵望见天子乘舆,乃开门,而延光先入,犹巷战,杀伤甚众,守殷死,汴州平。
明年,迁枢密使。明宗问延光马数几何,对曰:“骑军三万五千。”明宗抚髀叹曰:“吾兵间四十年,自太祖在太原时,马数不过七千,今有马三万五千而不能一天下,吾老矣,马多奈何?”延光因曰:“臣尝计,一马之费,可养步卒五人,三万五千匹马,十五万兵之食也。” 明宗曰:“肥战马而瘠吾人,此吾所愧也!”
是时,王淑妃用事,遂凝兄弟与淑妃有旧,方倚以蒙恩宠,所言无不听,而大臣以妃故,多不敢争,独延光从容沮止之。明宗有疾,不能视朝,京师之人,汹汹异议,有司不能禁。或劝延光以严法制之,延光曰:“制动当以静,宜少待之。”已而明宗疾少间,京师乃定。
是时,秦王握兵骄甚,延光惧祸之及也,乃求罢去。明宗再三留之,延光继之以泣,不得已,乃罢之。已而秦王举兵见诛,明宗,潞王反,唐室大乱,弘昭、赟皆及祸以死。末帝复诏延光为枢密使,拜宣武军节度使。
(选自《新五代史》,有删节)
注 ①唐明宗:李嗣源(李亶),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第二位皇帝。②梁:又称后梁,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国家,与后唐是死敌。③末帝:明宗李嗣源养子,后唐末代皇帝,又称废帝。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肯言
B.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C.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D.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拜”指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义或职位,如文中“拜检校工部尚书”中的“拜”,而文中的“拜而出之”中的“拜”则是“叩拜”的意思。
B.“幸”指封建帝王亲临某地或宠爱妃嫔,“明宗行幸汴州”中的“幸”即前一个意思。
C.“用事”指统治者执掌政权,“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两词中的“事”均指政事。
D.“崩”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表示天子的死,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延光具有谋略。朱守殷谋反,范延光建议趁敌人不备猛攻,带先头部队五百人飞驰至城下,以神速震慑对方,取得效果。
B.范延光勇气可嘉。明宗攻打郓州时,敌将康延孝递交降书,明宗打算将降书呈给庄宗,范延光主动请缨,前去送信,返回途中被捕入狱。
C.范延光遇事冷静。明宗患病,京师议论纷纷,有人劝延光严厉制裁,延光以静制动,不久,明宗病情好转,京师也安定下来。
D.范延光颇有远见。当时秦王握有兵权,非常骄纵,延光害怕祸患波及自己,力请辞官,后来果然唐室大乱,延光免受祸患。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明宗曰:“肥战马而瘠吾人,此吾所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