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耿弇字伯昭,扶风茂陵人也。父况,以明经为郎。弇少好学,习父业。常见郡尉试骑士,建旗鼓,肄驰射,由是好将帅之事。及王莽败,更始立,诸将略地者,前后多擅威权,辄改易守、令。况自以莽之所置,怀不自安。时弇年二十一,乃辞况奉奏诣更始,因赍贡献,以求自固之宜。弇道闻光武在卢奴,乃驰北上谒,光武留署门下吏。因说护军朱祐,求归发兵,以定邯郸。光武笑曰:“小儿曹乃有大意哉!”因数召见加恩慰。
光武即位,弇为建威大将军。与骠骑大将军景丹、强弩将军陈俊攻厌新贼于敖仓,皆破降之。弇从舂陵,因见自请北收上谷兵未发者,定彭宠于渔阳,取张丰于涿郡,东攻张步,以平齐地。帝壮其意,乃许之。因诏弇进讨张步。
时,张步都剧,使其弟蓝将精兵二万守西安,诸郡太守合万余人守临淄,相去四十里。弇视西安城小而坚,且蓝兵又精,临淄名虽大而实易攻,乃敕诸校会,后五日攻西安。蓝闻之晨夜儆守至期夜半弇敕诸将皆蓐食会明至临淄城护军荀梁等争之以为宜速攻西安。弇曰:“不然。西安闻吾欲攻之,
日夜为备;临淄出不意而至,必惊扰,吾攻之一日必拔。拔临淄即西安孤,张蓝与步隔绝,必复亡去,所谓击一而得二者也。若先攻西安,不卒下,顿兵坚城,死伤必多。诸君之言,未见其宜。”遂攻临淄,半日拔之,入据其城。张蓝闻之大惧,遂将其众亡归剧。
弇乃令军中无得妄掠剧下,须张步至乃取之,以激怒步。步气盛,直攻弇营,与刘歆等合战,弇视歆等锋交,乃自引精兵以横突步陈于东城下,大破之。飞矢中弇股,以佩刀截之,左右无知者。弇明旦复勒兵出,复大破之,杀伤无数。十三年,增弇户邑。每有四方异议,辄召入问筹策。年五十六,永平元年卒,为愍侯。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蓝闻之/晨夜儆守至期/夜半弇敕诸将/皆蓐食/侩明至临淄城护军/荀梁等争之/以为宜速攻西安
B.蓝闻之晨夜/儆守至期夜半/弇敕诸将/皆蓐食会明至临淄城/护军荀梁等争之/以为宜/速攻西安
C.蓝闻之/晨夜儆守/至期夜半/弇敕诸将皆蓐食/会明至临淄城/护军荀梁等争之/以为宜速攻西安
D.蓝闻之晨夜/儆守至期/夜半弇敕诸将/皆蓐食/会明至临淄城护军/荀梁等争之以为宜/速攻西安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谥,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评给的称号,如谥号等。此处就是指皇帝赠给的谥号。
C.幸,旧指皇帝亲自到某处去,后也泛指皇族亲临。在此处就是指皇帝到某处去的意思。
D.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与某种名义或职位,或结成某种关系。在此处意思是接受官职、上任的意思。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勋后,每当各处有不同意见,皇帝就召他进朝咨询方略。
A.耿弇作战时勇气超人。他常主动请战,先是要带兵平定邯郸,后又主动请命攻打上谷等地;战斗中被箭射中大腿,自己悄悄用刀截断箭羽,第二天仍旧率兵出战。
B.耿弇政治上善于审时度势。父亲是王莽任命的官员,王莽失败后,为了巩固父亲的权力前去见更始帝,半道上听到光武帝的消息后就马上决定投奔光武帝。
C.耿弇作战时善于使用计策。在带兵攻打西安和临淄时,故意放风说先攻打西安,而第五天的半夜,却令将士早吃饭,天一亮赶到临淄,出敌不意攻占了它。
D.耿弇深得光武帝的信任。见到光武帝不久,就因被认为志向远大而多次被召见和慰劳,后来建立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辞况奉奏诣更始,因赍贡献,以求自固之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先攻西安,不卒下,顿兵坚城,死伤必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19 09:55: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沈亮,字道明,清操好学,善属文。未弱冠,州辟从事。会稽太守孟顗在郡不法,亮纠劾免其官,又言灾异,转西曾主簿。时三吴水淹,谷贵民饥,刺史彭城王义康使立议以救民急,亮议曰:“东土灾荒、民凋谷踊、富民蓄米,日成其价。宜令积蓄之家,听留一年储,余皆勒使粜货,为制平价,此所谓常道行于百世,权宜用于一时也。又缘淮岁丰,邑富地穰,麦既已登,黍粟行就,可析其估赋,仍就交市,三吴饥民,即以贷给,使强壮转运,以赡老弱。且酒有喉唇之利,而非餐饵所资,尤宜禁断,以息游费。”即并施行。

襄阳地接边关,向未有皇子重镇。元嘉二十二年,世祖出为抚军将军、雍州刺史。以旧宛比接二关,咫尺崤、陕,盖襄阳之北捍,且表里强蛮,盘带疆场。以亮为南阳太守,加扬武将军。边蛮畏服,皆纳赋调,有数村狡猾,亮悉诛之。遣吏巡行诸县,孤寡老疾不能自存者,皆就蠲养。耆年老齿,岁时有饩。时儒学崇建,亮开置庠序,训授生徒。

郡界有古时石堨,芜废岁久,亮籤世祖修治之,曰:“窃见郡境有旧石堨,区野腴润,实为神皋,而芜决稍积,久废其利,凡管所见,谓宜创立。”世祖许之。又修治马人陵,民获其利。在任四年,迁南谯王义宣司空中兵参军。随王诞镇襄阳,复为后军中兵,领义成太守。

亮莅官清约为太祖所嘉赐以车马服玩前后累积每远方贡献绝国勋辄赉焉又赐书二千卷。二十七年,卒官,时年四十七。

(选自《宋书·列传卷一百》)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亮莅官清约/为太祖所嘉/赐以车马/服玩前后累积/每远方贡献/绝国勋器辄班焉/又赐书二千卷/
B.亮莅官/清约为太祖所嘉/赐以车马/服玩前后累积/每远方贡献绝国勋器/辄班赛焉/又赐书二千卷/
C.亮莅官清约/为太祖所嘉/赐以车马服玩/前后累积/每远方贡献绝国勋器/辄班赛焉/又赐书二千卷/
D.亮莅官/清约为太祖所嘉/赐以车马服玩/前后累积/每远方贡献/绝国勋器辄班赛焉/又赐书二千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是汉代公卿或州郡自行任用擦属的制度。东汉时地方长官有权直接辟用士人。
B.赋调,即赋税。古代“赋”义同“税”,也可指兵役或福役;“调”多指按户征税。
C.耆年,即高年、老年人,古时称六十岁为“耆”,六十岁以上可称为“耆年”。
D.太祖,古代开国之主、国家奠基者的特定谥号,是继承帝位的子孙对其的尊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亮为官尽责,直言进谏。会稽太守孟顗在郡里不守法纪,沈亮检举弹劾他,因此被罢官;后沈亮又直言灾异被调职。
B.沈亮关注民生,妙策解困。三吴遭受水灾,民生疾苦,沈亮提出打击投机营利行为、建立互市等建议,都被刺史采纳、施行。
C.沈亮治政威严,心怀仁爱。在治理边蛮时,沈亮果断诛杀奸猾之徒;他爱护百姓,馈赠老者,兴办学校,教化风气。
D.沈亮为官清廉。他为官清正廉洁,才能出众,得到皇帝肯定,多次担任要职,太祖还多次赏赐给他一些贵重的物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土灾荒,民凋谷踊,富民蓄米,日成其价。
(2)且酒有喉唇之利,而非餐饵所资,尤宜禁断,以息游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洎,字思道,荆州江陵人也。刘洎,字思道,荆州江陵人也。隋末,仕萧铣为黄门侍郎。铣令略地岭表,得五十余城,未还而铣败,逐以所得城归国,授南康州都督府长史。贞观七年,累拜给事中,封清苑县男。
十三年,迁黄门待郎。十七年,加授银青光禄大夫,寻除散骑常侍。洎性疏峻敢言。太宗工王羲之书,尤善飞白,尝宴三品已上于玄武门,帝操笔作飞白字赐群臣,或乘酒争取于帝手,泊登御座引手得之。皆奏曰:“洎登御床,罪当死,请付法。”帝笑而言曰:“昔闻婕妤辞辇,今见常侍登床”。
太宗尝谓侍臣曰:“夫人臣之对帝王,多顺旨而不逆,甘言以取容。朕今发问,欲闻己过,卿等须言朕惩失。”长孙无忌、李勣、杨师道等威云:“陛下圣化致太平,臣等不见其失。”洎对曰:“陛下化高万古,诚如无忌等言。然顷上书人不称旨者,或而加穷诘,无不惭退,恐非奖逊言者之路。”太宗曰:“卿言是也,当为卿改之。”
太宗征辽,令洎与高士廉、马周留辅皇太子定州监国,仍兼左庶子、检校民部尚书。太宗谓洎曰:“我今远征,使卿辅太子,社稷安危之机,所寄尤重,卿宜深识我意。洎进曰:“愿陛下无忧,大臣有愆失者,臣谨即行诛。”太宗以其妄发,颇怪之,谓曰:“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卿性疏而太健,恐以此取败,深宜诫慎,以保终吉。十九年,太宗辽东还,发定州,在道不康,泊与中书令马周入谒。泊、周出,遂良传问起居,洎泣曰:“圣体患痈,极可忧惧。”遂良诬奏之曰:“洎云:‘国家之事不足虑,正当傅少主行伊、霍故事,大臣有异志者诛之,自然定矣。’”太宗疾愈,诏问其故,洎以实对,又引马周以自明。太宗问周,周对与洎所胨不异。遂良又执证不已,乃赐洎自尽。洎临引决请纸笔欲有所奏司不与洎死太宗知宪司不与纸笔怒之并令属吏,洎文集十卷,行于时。则天临朝,其子弘业上言洎被遂良谮而死,诏令复其官爵。
(选自《旧唐书》第七十四卷,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洎临引决/请纸笔欲有所奏/宪司不与/洎死/太宗知宪司不与纸笔/怒之/并令属吏
B.洎临引决/请纸笔/欲有所奏宪司/不与/洎死/太宗知宪司/不与纸笔/怒之/并令属吏
C.洎临引决/请纸笔/欲有所奏宪司/不与/洎死/太宗知/宪司不与纸笔/怒之/并令属吏
D.洎临引决/请纸笔欲有/所奏宪司不与/洎死/太宗知宪司不与纸笔/怒之/并令属吏
【小题2】下面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门侍郎,又称黄门郎。秦汉时,宫门皆黄色,故号黄门。黄门侍郎因最初在黄门内供职而得名,是皇帝近侍之臣,可传达诏令。
B.“男”是爵位名,唐朝有“开国县男”之爵,位列“开国县公”“开国县侯”“开国县伯”“开国县子”之前。
C.“玄武”“青龙”“白虎”“朱雀”本为中国古代的四种神兽,经道教演变为四方护卫神,而“玄武”对应北边,因此“玄武门”是唐代宫城的北正门。
D.“婕妤辞辇”,是说汉成帝的妃子班婕妤,认为天子出行应有贤臣在侧而不应有妃子形影相随,因此拒绝与皇帝同乘辇车,后世用“却辇之德”来形容女子贤德明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洎做过两次黄门侍郎,一次是在隋朝末年侍奉自称梁王的萧铣时被授予此职,次是归唐后,被太宗授予此职。
B.唐太宗十分倚重刘洎,远征时令他辅佐太子,但又担心他粗疏直率的性格会使他道遇不测,所以嘱咐他要谨慎小心。
C.褚遂良与马周诬陷刘洎在太亲重病时,想学伊尹、霍光独揽大权,甚至干涉新帝废立之事,诛杀意见不合的大臣,使得太宗賜洎自尽,他的冤屈一直到武则天当政时才得以洗雪。
D.刘洎文武双全,早在追随萧铣时就带兵攻城略地,取得岭外五十余城。他所著文集多达十卷,风行于当时。
【小题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人臣之对帝王,多顺旨而不逆,甘言以取容。
(2)卿性疏而太健,恐以此取败,深宜诫慎,以保终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何曾字颖考,陈国阳夏人也。少袭爵,好学博闻。魏明帝初为平原侯,曾为文学。及即位,累迁散骑侍郎、给事黄门侍郎。嘉平中,为司隶校尉。抚军校事尹模凭宠作威,奸利盈积,朝野畏惮,莫敢言者。曾奏劾之,朝廷称焉。时曹爽专权,宣帝称疾,曾亦谢病。爽诛,乃起视事。魏帝之废也,曾预其谋焉。
时步兵校尉阮籍负才放诞,居丧无礼。曾面质籍于文帝座曰:“卿纵情背礼,败俗之人,今忠贤执政,综核名实,若卿之曹,不可长也。”因言于帝曰:“公方以孝治天下,而听阮籍以重哀饮酒食肉于公座。宜摈四裔,无令污染华夏。”帝 曰 此 子 羸 病 若 此 君 不 能 为 吾 忍 邪 曾 重 引 据 辞 理 甚 切 帝 虽 不 从 时 人 敬 惮 之。
正元年中为镇北将军、假节。将之镇,文帝使武帝、齐王攸辞送数十里。曾盛为宾主,备太牢之馔。侍从吏驱,莫不醉饱。帝既出,又过其子劭。曾先敕劭曰:“客必过汝,汝当豫严。”劭不冠带,停帝良久,曾深以谴劭。曾见崇重如此。
武帝践阼,拜太尉,进爵为公,食邑千八百户。久之,以本官领司徒。进位太傅。曾以老年,屡乞逊位。曰“司徒所掌务烦,不可久劳耆艾。其进太宰,侍中如故。朝会剑履乘舆上殿,如汉相国萧何、田千秋、魏太傅钟繇故事。”
曾性至孝,闺门整肃,自少及长,无声乐嬖幸之好。年老之后,与妻相见,皆正衣冠,相待如宾。己南向,妻北面,再拜上酒,酬酢既毕便出。一岁如此者不过再三焉。然性奢豪,务在华侈。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刘毅等数劾奏曾侈忲无度,帝以其重臣,一无所问。都官从事刘享尝奏曾华侈,以铜钩绂纼车,莹牛蹄角。后曾辟享为掾,或劝勿应。享谓至公之体,不以私憾,遂应辟。曾常因小事加享杖罚。其外宽内忌,亦此类也。司空贾充权拟人主,曾卑充而附之。及充与庾纯因酒相竞,曾议党充而抑纯,以此为正直所非。
咸宁四年薨,时年八十。
(节选自《晋书·何曾传》)
(注)①纼(zhèn):穿在牛鼻子上的备牵引的绳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曰/此子羸病/若此君不能为吾忍邪/曾重引据/辞理甚切/帝虽不从时人/敬惮之
B.帝曰/此子羸/病若此/君不能为吾忍邪/曾重引据辞理甚切/帝虽不从/时人敬惮之
C.帝曰/此子羸病若此/君不能为吾忍邪/曾重引据辞理甚切/帝虽不从时人/敬惮之
D.帝曰/此子羸病若此/君不能为吾忍邪/曾重引据/辞理甚切/帝虽不从/时人敬惮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践阼”是封建帝王登阼阶以主持祭祀 ,也指即位、登基,“武帝践阼”就是武帝登上帝位。
B.“太牢”指古代祭祀宴会时,牛、羊、猪三牲俱备。若只有羊、猪,没有牛,则称为少牢。
C.“耆艾”泛指老年人。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如三十岁为而立,四十岁为不惑,五十岁为知天命,六十岁为古稀。
D.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嘉平”“正元”“咸宁”。古代帝王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曾不惧权势,敢于直言。对于朝野畏惧的抚军校事尹模,只有他敢上奏弹劾其恃宠作威;他不但在文帝面前质问阮籍服丧不守礼制,还进谏文帝将阮籍放逐边疆。
B.何曾位居要职,受武帝器重。他赴任镇北将军时,武帝派人为之送行数十里;他以年老为由请求辞职时,武帝允许他朝会时可佩剑、穿鞋、乘车上殿。
C.何曾遵守礼法,家风谨严。他从小到大不好声色,与妻子相敬如宾;他训诫儿子,在客人拜访时要端正仪容。
D.何曾心胸狭窄,逢迎权贵。下属刘享曾奏报他奢华,他挟私报复,常因小事对刘享施以杖罚;他低三下四地依附于权臣贾充,当贾充与人争执时,他偏袒贾充。
【小题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爽诛,乃起视事。魏帝之废也,曾预其谋焉。
(2)劭不冠带,停帝良久,曾深以谴劭。曾见崇重如此。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婴。婴使主家待宾客。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诸侯皆使人请薛公田婴以文为太子,婴许之。婴卒,谥为靖郭君。而文代立于薛,是为孟尝君。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吏,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秦昭王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尝君舍业厚之遇:遭遇。
B.客怒,以饭不等,食辞去辍:放下。
C.妾得君狐白裘愿:希望。
D.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千金直:通“值”,价值。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名声闻诸侯以其无礼
B.主记君与客语之次旁从祠中
C.于是秦昭王止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D.幸姬言昭王乃装遣荆轲。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孟尝君“善养士”的一组是(   )
①孟尝君舍业厚遇之
②献遗其亲戚
③取所献狐白裘至
④孟尝君客无所择
⑤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
⑥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
A.①②④B.①③⑤
C.②④⑤D.①②⑥
【小题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源自分封制,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周天子把土地连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贵族,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共卫王室。秦王嬴政后来统一六国,自称始皇帝,废弃分封诸侯制度。
B.太子,古代以嫡长子确定继承人,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或世子。自秦朝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封建社会的太子,其地位仅次于皇帝,拥有监国与摄政的权利,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
C.谥号是给大臣的封号。长短字数不定,从一两字到廿二无定数,因官职地位而定。像文、武、明、睿、哀、厉、懿都是褒谥,有对其为人、品行或政绩的赞颂之意。
D.食客也叫门客,是指旧时寄食于豪门贵家,帮忙帮闲的人。食客之风起于春秋战国之际,“客”者依附于主人,主人则负责“养客”,被养之客多者达三千余人。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各诸侯国纷纷请求田婴立田文为太子,田婴答应下来。田婴去世后,田文在薛邑继承了田婴的爵位。
B.有个宾客认为自己饭食的质量和别人不相等,放下碗筷就要辞别孟尝君。孟尝君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宾客惭愧得无地自容,就自杀了。
C.孟尝君的门客化装成狗,钻入了秦宫中的仓库,取出献给昭王的那件狐白裘,拿回来献给了昭王的宠妾。
D.按照秦国关法规定,天亮后才能放来往客人出关。在函谷关,多亏宾客中有个人打通守卫关节,孟尝君才能逃出函谷关。
【小题6】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
(2)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相如奉璧秦王 
(2)相如广成传舍
(3)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4)不如而厚遇之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
A.使其从者褐/臣乃敢
B.左右欲相如/至赵矣
C.秦王恐其璧/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D.且庸人尚之/璧于赵
【小题3】下列各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_______和_______
A.传示美人及左右B.严大国之威修敬也
C.今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以予赵D.秦亦不城予赵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小题5】概括节选部分的主要情节:_____璧——取璧——____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