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何曾字颖考,陈国阳夏人也。少袭爵,好学博闻。魏明帝初为平原侯,曾为文学。及即位,累迁散骑侍郎、给事黄门侍郎。嘉平中,为司隶校尉。抚军校事尹模凭宠作威,奸利盈积,朝野畏惮,莫敢言者。曾奏劾之,朝廷称焉。时曹爽专权,宣帝称疾,曾亦谢病。爽诛,乃起视事。魏帝之废也,曾预其谋焉。
时步兵校尉阮籍负才放诞,居丧无礼。曾面质籍于文帝座曰:“卿纵情背礼,败俗之人,今忠贤执政,综核名实,若卿之曹,不可长也。”因言于帝曰:“公方以孝治天下,而听阮籍以重哀饮酒食肉于公座。宜摈四裔,无令污染华夏。”帝 曰 此 子 羸 病 若 此 君 不 能 为 吾 忍 邪 曾 重 引 据 辞 理 甚 切 帝 虽 不 从 时 人 敬 惮 之。
正元年中为镇北将军、假节。将之镇,文帝使武帝、齐王攸辞送数十里。曾盛为宾主,备太牢之馔。侍从吏驱,莫不醉饱。帝既出,又过其子劭。曾先敕劭曰:“客必过汝,汝当豫严。”劭不冠带,停帝良久,曾深以谴劭。曾见崇重如此。
武帝践阼,拜太尉,进爵为公,食邑千八百户。久之,以本官领司徒。进位太傅。曾以老年,屡乞逊位。曰“司徒所掌务烦,不可久劳耆艾。其进太宰,侍中如故。朝会剑履乘舆上殿,如汉相国萧何、田千秋、魏太傅钟繇故事。”
曾性至孝,闺门整肃,自少及长,无声乐嬖幸之好。年老之后,与妻相见,皆正衣冠,相待如宾。己南向,妻北面,再拜上酒,酬酢既毕便出。一岁如此者不过再三焉。然性奢豪,务在华侈。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刘毅等数劾奏曾侈忲无度,帝以其重臣,一无所问。都官从事刘享尝奏曾华侈,以铜钩绂纼车,莹牛蹄角。后曾辟享为掾,或劝勿应。享谓至公之体,不以私憾,遂应辟。曾常因小事加享杖罚。其外宽内忌,亦此类也。司空贾充权拟人主,曾卑充而附之。及充与庾纯因酒相竞,曾议党充而抑纯,以此为正直所非。
咸宁四年薨,时年八十。
(节选自《晋书·何曾传》)
(注)①纼(zhèn):穿在牛鼻子上的备牵引的绳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曰/此子羸病/若此君不能为吾忍邪/曾重引据/辞理甚切/帝虽不从时人/敬惮之
B.帝曰/此子羸/病若此/君不能为吾忍邪/曾重引据辞理甚切/帝虽不从/时人敬惮之
C.帝曰/此子羸病若此/君不能为吾忍邪/曾重引据辞理甚切/帝虽不从时人/敬惮之
D.帝曰/此子羸病若此/君不能为吾忍邪/曾重引据/辞理甚切/帝虽不从/时人敬惮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践阼”是封建帝王登阼阶以主持祭祀 ,也指即位、登基,“武帝践阼”就是武帝登上帝位。
B.“太牢”指古代祭祀宴会时,牛、羊、猪三牲俱备。若只有羊、猪,没有牛,则称为少牢。
C.“耆艾”泛指老年人。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如三十岁为而立,四十岁为不惑,五十岁为知天命,六十岁为古稀。
D.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嘉平”“正元”“咸宁”。古代帝王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曾不惧权势,敢于直言。对于朝野畏惧的抚军校事尹模,只有他敢上奏弹劾其恃宠作威;他不但在文帝面前质问阮籍服丧不守礼制,还进谏文帝将阮籍放逐边疆。
B.何曾位居要职,受武帝器重。他赴任镇北将军时,武帝派人为之送行数十里;他以年老为由请求辞职时,武帝允许他朝会时可佩剑、穿鞋、乘车上殿。
C.何曾遵守礼法,家风谨严。他从小到大不好声色,与妻子相敬如宾;他训诫儿子,在客人拜访时要端正仪容。
D.何曾心胸狭窄,逢迎权贵。下属刘享曾奏报他奢华,他挟私报复,常因小事对刘享施以杖罚;他低三下四地依附于权臣贾充,当贾充与人争执时,他偏袒贾充。
【小题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爽诛,乃起视事。魏帝之废也,曾预其谋焉。
(2)劭不冠带,停帝良久,曾深以谴劭。曾见崇重如此。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13 09:54: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举谣言,滂奏刺吏、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间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辞官去。后牢修诬言构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狱吏谓曰:“凡坐系皆祭皋陶。”滂曰:“皋陶贤者,古之直臣。知滂无罪,将理之于帝;如其有罪,祭之何益!”众人由此亦止。狱吏将加掠拷,滂以同囚多婴病,乃请先就格,遂与同郡袁忠争受楚毒。桓帝使中常侍王甫以次辨诘。滂乃慷慨仰天曰:“古之循善,自求多福;今之循善,身陷大戮。身死之日,愿埋滂于首阳山侧,上不负皇天,下不愧夷齐。”甫愍然为之改容,乃得并解桎梏。事释,遂遁还乡里。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弟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家父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①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时年三十三。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李、杜:指当时的贤臣李膺、杜密。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B.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荒/7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C.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D.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印绶指印信和系印信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常用印绶来代指官职。
B.谣言指民间流传的评议时政的歌谣、谚语。汉代,朝臣为了解民风民意,而搜集民间谣、谚等返奏朝廷.谓之“举谣言”。
C.夷齐指战国的伯夷、叔齐,兄弟二人因遵守礼义、推让王位受到后人的赞赏,后隐居于首阳山,并为周朝守节而死,被称为义士。
D.传舍原指贵族供门客食宿的地方,按门客才能地位高低分为代舍、幸舍、传舍三种。后泛指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滂执法为公,嫉恶如仇。面对众多权豪作奸犯科,他不惜身命进行弹劾,可惜时局混乱,无奈辞官。
B.范滂光明磊落,大义凛然。当他被人诬陷入狱,拒绝祭拜狱神皋陶,认为皋陶正直,不会因是否祭拜而改变现状。
C.范滂宅心仁厚,体贴他人。被关押在黄门北寺狱中时,因同牢房中的人大多患病,他便与同乡袁忠主动争先受刑,接受审问。
D.范滂高风亮节,勇于承担。吴导奉诏抓捕他,不忍下手,他却主动投案自首,吴导劝其逃亡,被他严词拒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
(2)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临川汤先生传

邹迪光

先生名显祖,字义仍,别号若士。豫章之临川人。生而颖异不群。体玉立,眉目朗秀。见者啧啧曰:“汤氏宁馨儿。”五岁能属对。试之即应,又试之又应,立课数对无难色。十三岁,就督学公试,补邑弟子员。每试必其曹偶。庚午举于乡,年犹弱冠耳。见者益复啧啧曰:“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

丁丑会试,江陵公属其私人啖以巍甲而不应。曰:“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公虽一老孝廉乎,而名益鹊起,海内之人益以得望见汤先生为幸。至癸未举进士,而江陵物故矣。诸所为附薰炙者,骎且澌没矣。公乃自叹曰:“假令予以依附起,不以依附败乎?”而时相蒲州、苏州两公,其子皆中进士,皆公同门友也。意欲要之入幕,以馆选,而公率不应,亦如其所以拒江陵时者。

留都山川,乞得南太常博士。至则闭门距跃,绝不怀半刺津上。掷书万卷,作蠹鱼其中。每至丙夜,声琅琅不辍。家人笑之:“老博士何以书为?”曰:“吾读吾书,不问博士与不博士也。”寻以博士转南祠部郎。部虽无所事事,而公奉职毖慎,谓两政府进私人而塞言者路,抗疏论之,谪粤之徐闻尉。居久之,转遂昌令。又以矿税事多所蹠戾,计偕之日,便向吏部堂告归。虽主爵留之,典选留之,御史大夫留之,而公浩然长往,神武之冠竟不可挽矣。

居家,中丞惠文,郡国守令以下,干旄往往充斥巷左,而多不延接。即有时事,非公愤不及齿颊。人劝之请托,曰:“吾不能以面皮口舌博钱刀,为所不知后人计。”指床上书示之:“有此不贫矣。”公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攻《文选》一书,到掩卷而诵,不讹只字。于诗若文无所不比拟,而尤精西京六朝青莲少陵氏。公又以其绪余为传奇,若《紫箫》、《还魂》诸剧,实驾元人而上。每谱一曲,令小史当歌,而自为之和,声振寥廓。识者谓神仙中人云。

公与予约游具区灵岩虎丘诸山川,而不能办三月粮,逡巡中辍。然不自言贫,人亦不尽知公贫。公非自信其心者耶?予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选自《汤显祖诗文集》附录,有删节)

注①江陵公:指时相张居正,其为江陵人。②蹠戾:乖舛,谬误。
请简要概括汤显祖读书为文的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性重厚方正,七岁能属文,善楷隶。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温叟实无私,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

宋初,改刑部。建隆九年,拜御史中丞。丁内艰,退居西洛,复本官。三年,兼判吏部辁。一日晚归由阙前,太祖方与中黄门数人偶登明德门西阙,前驺者知之,以白温叟。温叟令传呼如常过阙。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那么近制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太祖善之。宪府旧例,月赏公用茶,中丞受钱一万,公用不足那么以赃罚物充。温叟恶其名不取。任台丞十二年,屡求代。太祖难其人,不允。开宝四年被疾,太祖知其贫,赐器币,数月卒,年六十三。

太宗在晋邸,闻其清介,遣吏遗钱五百千,温叟受之,贮厅西舍中,令府吏封署而去。明年重午,又送角黍、执扇,所遣吏即送钱者,视西舍封识宛然,还以白太宗。太宗曰;“我钱尚不用,况他人乎?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命吏归邸。是秋,太宗侍宴后苑,因论当世名节士,具道温叟前事,太祖再三赏叹。

雍熙初,子炤罢徐州观察推官待选,以贫诣登闻求注官。及引对,太宗问谁氏子,炤以温叟对。太宗愀然,召宰相语其事,且言当令大臣罕有其。因问:“炤当得何官:”宰相言:“免选以为厚恩。”帝曰:“其父有清操,录其子登朝,庶足示劝。”擢炤太子右赞善大夫。炳、烨并进士及第。

(节选自《宋史·刘温叟传》)

【小题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复本官旋:不久B.前驺者知之潜:秘密地
C.命吏归邸辇:乘车D.且言当今大臣罕有其比比:同类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刘温叟“方正清介”的一组是
①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②温叟令传呼如常过阙
③公用不足那么以赃罚物充④视西舍封识宛然
⑤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⑥炳、烨并进士及第
A.①②⑥B.②③⑤C.③④⑤D.①④⑤
【小题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刘温叟性情方正,聪慧过人。他七岁就能写文章,擅长楷书、隶书,后来在任御史中丞时,因为母亲去世,退居西洛,守丧完毕后恢复了旧官。
B.刘温叟唯才是举,公正无私。他负责科举时,有人诬陷,皇帝怒将其录取进士中的十二人免职;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十二个人都是有才华的。
C.刘温叟正直廉洁,抵制腐败。御史府的规矩,每月赏给公用茶,御史中丞得钱一万,公用不足可以用罚物补充,温叟厌恶罚物之名而不取用。
D.刘温叟清廉传家,受到嘉奖。他的儿子被罢官待选,因家贫到朝廷请求注官;朝廷免除他的儿子的过失作为厚恩,并将他提升为太子右赞善大夫。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
(2)其父有清操,录其子登朝,庶足示劝。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严嵩,字惟中,分宜人。举弘治十八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移疾归,读书钤山十年,为诗古文辞,颇著清誉。还朝,久之进侍讲,署南京翰林院事。召为国子祭酒。嘉靖七年历礼部右侍郎,迁吏部左侍郎,进南京礼部尚书,改吏部。
居南京五年,以贺万寿节至京师。会廷议更修《宋史》,辅臣请留嵩,以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董其事。及夏言入内阁,命嵩还掌部事。嵩科第先夏言,而位下之。始倚言事之谨尝置酒邀言躬诣其第言辞不见嵩布席展所具启跽读言谓嵩实下己不疑也。帝以奉道尝御香叶冠,因刻沈水香冠五,赐言等。言不奉诏,帝怒甚。嵩因召对冠之,笼以轻纱。帝见,益内亲嵩。嵩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帝英察自信,果刑戮,颇护己短,嵩以故得因事激帝怒,戕害人以成其私。
大将军仇鸾,始为曾铣所劾,倚嵩倾铣,遂约为父子。已而鸾挟寇得帝重,嵩犹儿子蓄之,浸相恶。嵩密疏毁鸾,帝不听,而颇纳鸾所陈嵩父子过,少疏之。嵩当入直,不召者数矣。嵩见徐阶、李本入西内,即与俱入。至西华门,门者以非诏旨格之。嵩还第,父子对泣。时陆炳掌锦衣,与鸾争宠,嵩乃结炳共图鸾。会鸾病死,炳讦鸾阴事,帝追戮之。于是益信任嵩。
嵩握权久,遍引私人居要地。帝亦浸厌之,而渐亲徐阶。帝所下手诏,语多不可晓,惟世蕃一览了然,答语无不中。嵩受诏多不能答,遣使持问世蕃。值其方耽女乐,不以时答。中使相继促嵩,嵩不得已自为之,往往失旨。所进青词,又多假手他人不能工,经此积失帝欢,未几,帝有意去嵩。
(选自《明史•严嵩传》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倚言/事之谨/尝置酒/邀言躬诣其第/言辞不见嵩/布席展所具启/跽读/言谓嵩实下/己不疑也。
B.始倚言事之/谨尝置酒/邀言躬诣/其第言辞不见/嵩布席展所具馆跽读/言谓嵩实/下己不疑也。
C.始倚言/事之谨/尝置酒邀言/躬诣其第/言辞不见/嵩布席/展所具启/跽读/言谓嵩实下己/不疑也。
D.始倚言/事之谨/尝置酒邀言/躬诣其第/言辞不见嵩/布席展所具/启跽读/言谓嵩/实下己/不疑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祭酒:古代学官名。晋武帝咸宁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
B.侍郎:官名。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
C.吏部 :为六部之一,主管官吏任免、科举考试等事。
D.手诏:帝王亲手写的诏书。手诏是非常珍贵的,如果大臣得到帝王的手诏,那是无限的恩宠。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了因病回乡,严嵩进入官场后仕途颇为顺利。严嵩回朝以后,先后担任了侍讲、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南京礼部尚书等职。
B.严嵩没有什么才略,只会献媚讨好皇帝。嘉靖帝赐给臣子香叶冠,严嵩趁皇帝召见时戴上香叶冠,还在冠上罩上轻纱,皇帝见后更加从心里亲近他。
C.严嵩没有认清仇鸾的真面目,自己深受其害。最初仇鸾和严嵩约为父子,但仇鸾被重用后便向皇帝告发严嵩父子,皇帝渐渐疏远了严嵩。
D.严嵩占据朝中要职许久,引起皇帝对他的不满,加上皇帝的手诏严嵩经常看不懂,不能及时回答皇帝的问题,皇帝有意让严嵩离开了职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廷议更修《宋史》,辅臣请留嵩,以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董其事。
(2)所进青词,又多假手他人不能工,经此积失帝欢,未几,帝有意去嵩。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鼎,字定九,陕西蒲城人。少贫,力学,尚气节。赴礼部试至京,大学士王杰与同族,欲致之,不就。杰曰:“观子品概,他日名位必继吾后。”嘉庆元年,成进士,选庶吉士。丁母忧,服除,授编修。两以大考①升擢,累迁内阁学士。十九年,授工部侍郎。仁宗谕曰:“朕向不知汝,亦无人保荐。因阅大考考差②文字,知汝学问。屡次召见奏对,知汝品行。汝是朕特达之知。”调吏部,兼署户部、刑部。二十三年,兼管顺天府尹事,复谕曰:“朕初意授汝督抚,今管顺天府尹,犹外任也。且留汝在京,以备差往各省查办事件。”自是数奉使出按事鞫狱。二十四年,调刑部,又调户部。浙江德清徐倪氏因奸谋毙徐蔡氏狱三年不决,按察使王维询因自尽,巡抚程含章与按察使祁埙鞫之,甫得情而犯妇在监自缢。宣宗特命鼎典乡试,就治其狱,廉得徐故富家,以狱破其产,官吏多受赇,勾结朦庇,致狱情诪幻。悉发其覆,置之法,浙人称颂焉。道光六年,授户部尚书。八年,回疆平,以赞画功,加太子太保,绘像紫光阁。二十一年夏,河决祥符,命偕侍郎慧成往治之,寻署河督。议者以水势方涨,不宜遽塞,请迁省城以避其冲,鼎持不可,疏言:“河灌归德、陈州及安徽亳、颍,合淮东注洪泽湖,湖底日受淤。万一宣泄不及,高堰危,淮、扬成巨浸,民其鱼矣!无论舍旧址、筑新堤数千里,工费不赀,且自古无任黄水横流之理。请饬户部速具帑,期以冬春之交集事。不效,愿执其咎。”具陈民情安土重迁、省垣可守状。初至汴城,四面皆水,旦夕且圮,躬率吏卒巡护,获无恙。洎工兴,亲驻工次,倦则寝肩舆中。次年二月,工竣。叙功,晋太子太师。积劳成疾,命缓程回京。自禁烟事起,英吉利兵犯沿海,鼎力主战。至和议将成,林则徐以罪谴,鼎愤甚,还朝争之力,宣宗慰劳之,命休沐养疴。越数日,自草遗疏,劾大学士穆彰阿误国,闭户自缢,冀以尸谏。军机章京陈孚恩,穆彰阿党也。灭其疏,别具以闻。上疑其卒暴,命取原稿不得,于是优诏悯惜,赠太保,谥文恪,祀贤良祠。后陕西巡抚请祀乡贤,特诏允之。鼎清操绝俗,生平不受请托,亦不请托于人。卒之日,家无余赀。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一百五十》)
【注】①大考:清代翰林、詹事的升级考试。 ②考差:科举制度中考官的考选差派制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朕向不知汝,亦无人保荐 向:从前。
B.命偕侍郎慧成往治之,寻署河督 署:代理官职。
C.洎工兴,亲驻工次   洎:督办。
D.卒之日,家无余赀   赀:钱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英宗以后惯例,科举进士一甲者授予翰林修撰、编修,另从二甲、三甲中,选择年轻而才华出众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B.古代六部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员外郎,下设郎中,副职称侍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C.封建社会的女子大多没有名字,未出嫁前在姓后加“氏”,出嫁后在自己的姓前加丈夫的姓。由此判断,“徐倪氏”的丈夫姓“徐”。
D.休沐义为休息沐浴,借指官员休假。各代休假制度不尽相同,王勃《藤王阁序》中的“十旬休假”指的是十天休息一天。
【小题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鼎才学优异,成绩突出。不仅在科举考试中成绩卓著,就是在升级考试中也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清仁宗看了他的试卷也非常欣赏他的学问。
B.王鼎平反冤狱,整饬吏治。他曾查办的德清县通奸杀人案,就是因为王维询等官员受贿包庇,才致使案情扑朔迷离,久拖不决。
C.王鼎一心为民,不辞辛劳。黄河决堤,王鼎为了保住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身先士卒守住了河堤;修堤之时又亲自驻扎工地,保证了工程顺利完工。
D.王鼎自幼就重气节,身为臣子忠君爱国。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反对议和,极力主战,看到林则徐获罪贬官不惜以死进谏,弹劾穆彰阿误国。
【小题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宣宗特命鼎典乡试,就治其狱,廉得徐故富家,以狱破其产。
(2)请饬户部速具帑,期以冬春之交集事。不效,愿执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