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吏部侍郎李林甫,柔佞多狡数,深结宦官及妃嫔家,伺候上动静,无不知之,由是每奏对,常称旨,上悦之。时武惠妃宠幸倾后宫,生寿王清,诸子莫得为比,太子渐疏薄。林甫乃因宦官言于惠妃,愿尽力保护寿王;惠妃德之,阴为内助,由是擢黄门侍郎。
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于是上罢九龄政事,以林甫兼中书令。
上即位以来,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绂、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也。九龄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
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明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补阙杜琎尝上书言事,明日,黜为下邽令。自是谏争路绝矣。
李林甫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虽奇才异行,不免终老常调;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窥其际。好以甘言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凡为上所厚者,始则亲结之,及位势稍逼,辄以计去之。虽老奸巨猾,无能逃于其术者。(取材于《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妃德之,阴为内助感激
B.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沉重
C.百官迁除,各有常度制度
D.好以甘言人,而阴中伤之暗中
【小题2】(小题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写李林甫为人阴险、玩弄权术的一组()
①深结宦官及妃嫔家   ②林甫乃因宦官言于惠妃,愿尽力保护寿王    ③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④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    ⑤百官迁除,各有常度    ⑥虽老奸巨猾,无能逃于其术者
A.②③⑤B.③④⑤C.①②③D.①④⑥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林甫特意收买宦官和后宫嫔妃,刺探、揣测皇帝的心思,是为了自己能够“奏对称旨”,无所顾忌地行奸作佞。
B.在李林甫的掌控下,朝中的许多才俊被束缚在难以发挥才智的职位上,而善于搞歪门邪道的人却能得到重用提拔。
C.张九龄虽然以文学为玄宗所重,而且也看出了李林甫的险恶,但由于皇帝昏聩失察,终究不免为李林甫所陷害。
D.为了尽快树立自己的个人权威,李林甫明目张胆地恐吓谏臣,使其缄口,企图在朝中形成万马齐喑的局面。
【小题4】(小题4)翻译句子
由是每奏对,常称旨,上悦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24 07:43: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彻里,燕只吉台氏。曾祖太赤,为马步军都元帅,从太祖定中原,以功封徐、邳二州,因于徐。彻里幼孤,母蒲察氏教以读书。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见,应对详,悦之。从征东北边还,因言大军所过,民不胜烦扰,寒饿死,宜加赈给。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赖以存活者众。二十三年,奉使江南。时行省理财方急,卖所在学田以价官。彻里曰:“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止之。还朝以闻,帝嘉纳焉。 
二十四年,桑哥为相,引用党与,钩考天下钱粮,民不胜苦,自裁及死狱者以百数,中外骚动。廷臣顾忌,皆莫敢言。彻里于帝前,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帝怒,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彻里辩愈力,且日:“臣与桑哥无仇,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苟畏圣怒而不复言,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臣窃惧焉。”于是帝大悟。
(《元史·彻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于徐     家:安家
B.应对详雅     雅:非常
C.卖所在学田以价官 输:交纳
D.止之 遽:立即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寒饿死   若属皆为所虏
B.彻里于帝前 今其志反不能及
C.民不胜皆出于此乎?
D.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小题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世杰,范阳人。少有罪,遂奔宋,隶淮兵中,无所知名。阮思聪见而奇之,言之吕文德,文德召为小校。累功至黄州武定诸军都统制。攻安东州,战疾力,与高达援鄂州有功,转十官。

咸淳四年,大军筑鹿门堡,吕文德请益兵于朝,调世杰与夏贵赴之。及吕文焕以襄阳降,命世杰将五千人守鄂州。世杰以铁索锁两城,夹以炮弩,设攻具。大军破新城,长驱而下,世杰力战,不得前,遣人招之,不听。

时方危急,征诸将勤王多不至,独世杰来,上下叹异。自和州防御使不数月累加至保康军承宣使,总都督府兵。遣将四出,取浙西诸郡,复平江、安吉、广德、溧阳诸城,兵势颇振。二年正月,大军迫临安,世杰请移三宫入海,而与天祥合兵背城一战。丞相陈宜中方遣人请和,不可,白太皇太后止之。未几,和议亦沮。兵至皋亭山,世杰乃提兵入定海。石国英遣都统卞彪说之使降,世杰以为彪来从己俱南也,椎牛享之,酒半,彪从容为言,世杰大怒,断其舌,磔之巾子山。

明年,元帅张弘范等兵至崖山,世杰悉焚行朝草市,结大舶千余作水寨,为死守计,人皆危之。已而弘范兵至,据海口,樵汲道绝,兵茹干粮十余日,渴甚。下掬海水饮之,海咸,饮即呕泄,兵大困。世杰率兵大战弘范得世杰甥韩命以官使三至招之世杰历数古忠臣曰吾知降生且富贵但为主死不移耳。二月癸未,弘范等攻崖山,世杰败,走卫王舟。大军薄中军,世杰乃断维,以十余舰夺港去。后还收兵崖山,刘自立击败之,降其将方遇龙、叶秀荣、章文秀等四十余人。世杰复欲奉杨太妃求赵氏后而立之,俄飓风坏舟,溺死平章山下。

(摘自《宋史·张世杰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杰率兵大战弘范/得世杰甥韩/命以官/使三至招之/世杰历数古忠臣/曰吾知降/生且富贵/但为主死不移耳
B.世杰率兵大战/弘范得世杰甥韩/命以官/使三至招之/世杰历数古忠臣曰/吾知降/生且富贵/但为主死不移耳
C.世杰率兵大战/弘范得世杰甥韩/命以官使/三至招之/世杰历数古忠臣/曰吾知降/生且富贵/但为主死不移耳
D.世杰率兵大战弘范/得世杰甥韩/命以官使/三至招之/世杰历数古忠臣曰/吾知降/生且富贵/但为主死不移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癸未:是干支之一,顺序为第20个。“二月癸未”即农历二月二十日。
B.行朝:指皇帝临时驻在之处。南宋兵败迁都崖山,这里成了临时朝廷。
C.勤王:勤王的本意在救驾,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保护君王。
D.咸淳:是宋度宗赵禥的年号。年号纪年,自汉武帝始,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一个皇帝一个年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世杰少有奇才,受到重用。他少时曾有犯法的行为,但他有奇才,受到重用,并多次立功,其官阶连续升迁。
B.张世杰忠于朝廷,勤王有功。元军攻破新城,他奋力战斗;朝廷危急,他独自率部勤王。
C.张世杰果决英勇,敢于死守。卞彪劝降,他断其舌裂其身;退守崖山,他烧毁行在集市,连船作寨死守。
D.张世杰忠贞不渝,可歌可泣。他至死不移忠于南宋之志,准备侍奉杨太妃请求赵皇后立位掌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丞相陈宜中方遣人请和,不可,白太皇太后止之。未几,和议亦沮。
(2)已而弘范兵至,据海口,樵汲道绝,兵茹干粮十余日,渴甚。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子奢,苏州吴人,从乡人顾彪授《左氏春秋》,善文辞。隋大业中,为直秘书学士。天下乱,辞疾还乡里。后从杜伏威入朝,授国子助教。

太宗贞观初,高丽、百济同伐新罗,连年兵不解。新罗告急,帝假子奢员外散骑侍郎,持节谕旨,平三国之憾。子奢有仪观,夷人尊畏之。二国上书谢罪,赠遗甚厚。

始,武德时,太庙享止四室,高祖,将祔主于庙,帝诏有司详议。子奢建言:“汉丞相韦玄成奏立五庙,刘歆议当七,郑玄本玄成,王肃宗歆,于是历代庙议不能一。且天子七庙,诸侯五,降杀以两,礼之正也。臣请依古为七庙。”于是尚书共奏:“自《春秋》以来,言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二。推亲亲,显尊尊,为不可易之法,请建亲庙六。”诏可。然言七庙者,本之子奢。

帝尝诏:“起居纪录臧否,欲见之以知得失,若何?”子奢曰:“陛下所举无过事,虽见无嫌,然以此开后世史官之祸,可惧也。史官全身畏死,则悠悠千载,尚有闻乎?”

池阳令崔文康坐事,栎阳尉魏礼臣劾治,狱成,御史言其枉。礼臣诉御史阿党,乞下有司杂讯,不如所言请死。鞫报礼臣不实,诏如请。子奢曰:“在律上书不实有定罪今抵以死死者不可复生虽欲自新弗可得且天下惟知上书获罪欲自言者皆惧而不敢申矣”诏可。

子奢为人乐易,能剧谈,以经谊缘饰。每侍宴,帝令论难群臣,恩礼甚笃。卒于官。

(选自《新唐书·儒学·朱子奢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律上书不实/有定罪/今抵以死/死者不可复生/虽欲自新弗可得/且天下惟知上书获罪/欲自言者皆惧/而不敢申矣/
B.在律上书/不实有定罪/今抵以死/死者不可复生/虽欲自新弗可得/且天下惟知上书获罪/欲自言者皆惧/而不敢申矣/
C.在律/上书不实有定罪/今抵以死/死者不可复生/虽欲自新弗可得/且天下惟知上书获罪/欲自言者/皆惧而不敢申矣/
D.在律/上书不实/有定罪/今抵以死/死者不可复生/虽欲自新弗可得/且天下惟知上书/获罪欲自言者/皆惧而不敢申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业”是年号,年号纪年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纪年法之一,如贞观、庆历、康熙。
B.“崩”是对帝王之死的婉称,古代对帝王之外的人去世还有薨、卒、不禄等多种称法。
C.《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诗》《书》《礼》《易》《孟子》也都是儒家经典。
D.皇帝自称“朕”,皇帝发布的命令或文告称“诏”,“草诏”是皇帝写诏书向臣民表达其旨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朱子奢先在隋为官,唐时曾前往朝鲜半岛平息战乱。他在隋朝为官时,逢天下动乱,为官不稳定;他前往高丽、百济平息战乱时受到二国的厚待。
B.朱子奢通晓祭祀礼仪,发表意见有根有据。在唐高祖死后祭于先祖神庙一事上,朱子奢引经据典,建议依照古制设立七庙,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可。
C.朱子奢敢于拒绝皇帝看似合理的要求,并晓之以理。皇帝想看起居注,以便知道自己的得失;朱子奢认为这样做就会影响当朝史官,使记录失真。
D.朱子奢坚持依法办事,博学健谈。在如何处理魏礼臣一事上,他认为应按照法律来办;他健谈,好引经据典,有时在宴饮时皇上还让他与群臣辩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推亲亲,显尊尊,为不可易之法,请建亲庙六。
(2)礼臣诉御史阿党,乞下有司杂讯,不如所言请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时珍传

清顾景星

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祖某,父言闻,世孝友,以医为业。年十四,补诸生。三试于乡,不售。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窥。善医,即以医自居。富顺王嬖庶孽,欲废适子。会适子疾,时珍进药,曰附子和气汤。王感悟,立适子。楚王闻之,聘为奉祠,掌良医所事。世子暴厥,立活之。荐于朝,授太医院判,一岁告归,著《本草纲目》

年七十六,为遗表授其子建元。其略曰:臣幼苦羸疾,长成钝椎,惟耽嗜典籍,奋切编摩,纂述诸家,心殚厘定。伏念本草一书,关系颇重,谬误实多,窃加订正,历岁三十,功始成就。自炎皇辨百谷,尝众草,分气味之良毒;轩辕师歧伯,遵伯高,剖经络之本标,爰有《神农本草》三卷;梁陶宏景益以注释为药三百六十五唐高宗命李勣重修长史苏恭表请增药一百一十四;宋太祖命刘翰详较,仁宗再诏补注,增药一百,唐慎微合为《证类》。修补诸本,自是指为全书。夷考其间,瑕疵不少。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似兹之类,不可枚举。臣不揣愚陋,僭肆删述。重复者芟之,遗缺者补之。旧药一千五百一十八,今增三百七十四;分一十六部,五十二卷。正名为纲,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辨疑、正误,详其出产、气味、主治。上自坟典,下至稗记,凡有攸关,靡不收掇。虽命医书,实赅物理。伏愿皇帝陛下特诏儒臣补著成昭代之典。

万历中,敕中外献书,建元以遗表进,命礼部誊写,发两京、各省布政刊行。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所著诗文他集失传,惟《本草纲目》行世。

(本文选自《白茅堂集》第三十八卷,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梁陶宏景益/以注释为药三百六十五/唐高宗命李勣重修/长史苏恭表请增药一百一十四
B.梁陶宏景益以注释/为药三百六十五/唐高宗命李勣重修长史/苏恭表请增药一百一十四
C.梁陶宏景益/以注释为药三百六十五/唐高宗命李勣重修长史/苏恭表请增药一百一十四
D.梁陶宏景益以注释/为药三百六十五/唐高宗命李勣重修/长史苏恭表请增药一百一十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补诸生,明清两代皇亲国戚王公重臣子弟免试入学为生员。
B.庶孽,指姬妾所生的儿子。为稳定宗法制度,立嫡不立庶。
C.炎皇,指炎帝,神农氏,传说他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
D.轩辕,即黄帝,传说他与岐伯讨论病理,作《黄帝内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时珍勤勉好学。李时珍三次参加乡试,都没有考中举人,于是,闭门读书十年,广泛涉猎,博览群书,终成一代良医。
B.李时珍医者仁心。富顺王想废掉适子,李时珍借看病之机,委婉规劝他要父子和气,富顺王醒悟之后,仍立适子为继承人。
C.李时珍治学严谨。他发现一本名叫《本草》的书,错误很多,就用三十年的时间研读典籍,订正错误,著成《本草纲目》。
D.李时珍著述详备。《本草纲目》既汇集了前代诸家对药物的解释,又进行了释疑辨正,还介绍了药物的产地、气味和功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不揣愚陋,僭肆删述。重复者芟之,遗缺者补之。
(2)上自坟典,下至稗记,凡有攸关,靡不收掇。虽命医书,实赅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