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
萧嵩,宋国公瑀之曾侄孙。初娶会稽贺晦女与吴郡陆象先为僚婿象先时为洛阳尉宰相子门望甚高嵩尚未入仕宣州人夏荣谓象先曰陆郎十年内位极人臣然不及萧郎一门尽贵官位高而有寿。神龙元年,嵩调补洺州参军。寻而侍中、扶阳王桓彦范出为洺州刺史,见之推重,待以殊礼。开元初,为中书舍人。与崔琳同列,未异之,而紫微令姚崇许其致远,眷之特深。历宋州刺史,三迁为尚书左丞、兵部侍郎。十五年,吐蕃大将悉诺逻攻陷瓜州城,尽取城中军资及仓粮,仍毁其城而去。又攻玉门军及常乐县,河、陇震骇。玄宗择堪边任者,乃以嵩为兵部尚书、河西节度使,判凉州事。嵩乃请以建康军使张守珪为瓜州刺史,修筑州城,招辑百姓,令其复业。又加嵩银青光禄大夫。时悉诺逻威名甚振,嵩乃纵反间于吐蕃,言其与中国潜通,赞普遂召而诛之。明年秋,吐蕃大下,悉诺明复率众攻瓜州,守珪出兵击走之。八月,嵩又遣副将杜宾客率弩手四千人,与吐蕃战于祁连城下,自晨至暮,散而复合,贼徒大溃,临阵斩其副将一人,散走山谷。玄宗大悦,乃加嵩同中书门下三品,恩顾莫比。十七年,授裴光庭宰相,又加嵩兼中书令。子衡,新昌公主,嵩夫人贺氏入觐拜席,玄宗呼为亲家母,礼仪甚盛。二十一年二月,裴光庭卒。光庭与嵩同位数年,情颇不协,及是,玄宗遣嵩择相,嵩以右丞韩休长者,举之。及休入相,嵩举事,休峭直,辄不相假,互于玄宗前论曲直,因让位。玄宗眷嵩厚,乃许嵩授尚书右丞相,令罢相。寻又拜太子太师,嵩请老。天宝八年,年八十余,赠开府仪同三司。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娶会稽贺晦女|与吴郡陆象先为僚婿|象先时为洛阳尉宰相|子门望甚高|嵩尚未入仕|宣州人夏荣谓象先曰|陆郎十年内位极人臣|然不及萧郎一门尽贵|官位高而有寿
B.初|娶会稽贺晦女|与吴郡陆象先为僚婿|象先时为洛阳尉|宰相子|门望甚高|嵩尚未入仕|宣州人夏荣谓象先|曰陆郎十年内位极人臣|然不及萧郎一门尽贵|官位高而有寿
C.初|娶会稽贺晦女|与吴郡陆象先为僚婿|象先时为洛阳尉|宰相子|门望甚高|嵩尚未入仕|宣州人夏荣谓象先曰|陆郎十年内位极人臣|然不及萧郎一门尽贵|官位高而有寿
D.初|娶会稽贺晦女|与吴郡陆象先为僚婿|象先时为洛阳尉宰相|子门望甚高|嵩尚未入仕|宣州人夏荣谓象先|曰陆郎十年内位极人臣|然不及萧郎一门尽贵|官位高而有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年,指帝王改换年号的第一年,如神龙元年,开元元年。有时也指帝王即位的第一年。 
B.宰相,本为掌管政权的大官的泛称,后来指历代辅佐皇帝、统领官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
C.尚,为奉承、攀仰之意,因尊帝王子女,不敢言娶嫁,所以与帝王子女成婚称为尚主。
D.薨,为死亡的别称,唐以后二品以上大官死为薨,平民百姓死亡则直接称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嵩仕途顺利,入仕后屡次升迁。任洺州参军时,洺州刺史十分推许他,后来又做过中书舍人、宋州刺史,三次升迁做了尚书左丞、兵部侍郎。
B.萧嵩能举用贤才,知人识人。他向皇帝推荐张守珪做瓜州刺史,当时瓜州城遭到了吐蕃的毁坏,张守珪上任后,修筑州城,让百姓恢复产业。
C.萧嵩凭借战绩,获得殊荣。他用智谋消灭强敌;他派遣将领与吐蕃作战,大获全胜。玄宗对他很满意,让他担任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职,受的恩宠没有人能比。
D.萧嵩为人敦厚,能退步让人。韩休经萧嵩举荐入朝为相后,与萧嵩产生了矛盾,为此,萧嵩请求退休养老,主动让出了职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崔琳同列,未异之,而紫微令姚崇许其致远,眷之特深。
(2)明年秋,吐蕃大下,悉诺明复率众攻瓜州,守珪出兵击走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0-19 11:05: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九龄传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九龄幼聪敏,善属文。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

开元十年,三迁司勋员外郎。时张说为中书令,与九龄同姓,叙为昭穆,尤亲重之。十三年,车驾东巡,行封禅之礼。说自定侍从升山之官,多引两省录事主书及己之所亲摄官而上,遂加特进阶,超授五品。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唯令公审筹之,无后悔也。”不从。及制出,内外甚咎于说。

初,张说知集贤院事,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九龄奏曰:“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遂放归籓。

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禄大夫,累封始兴县伯。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忌之。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二十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后宰执每荐引公卿,上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

九龄为中书令时,天长节百僚上寿,多献珍异,唯九龄进《金镜录》五卷,言前古兴废之道,上赏异之。又与中书侍郎严挺之、尚书左丞袁仁敬、右庶子梁升卿、御史中丞卢怡结交友善。挺之等有才干,而交道终始不渝,甚为当时之所称。

至德初,上皇在蜀,思九龄之先觉,下诏赠。

(《旧唐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惟令公审筹之,无后悔也  贻:造成,遗留
B. 不从  竟:竟然
C. 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    故事:旧旧例
D. 下诏赠 褒:褒奖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说利用皇帝泰山封禅的机会,推荐和自己亲近的官员代理官职登山,并对他们特别加以晋级,张九龄认为这样做会引来非议和指责。
B. 张九龄认为要防患于未然,处死安禄山,但皇上特别赦免了他,后来玄宗到了蜀地,才体会到张九龄的先知先觉。
C. 张九龄的品行被皇帝赏识,而李林甫不学无术又妒忌他,于是张九龄只好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
D. 中书侍郎严挺之、尚书左丞袁仁敬、右庶子梁升卿、御史中丞卢怡都是有才干的人,他们与张九龄的交情被世人广泛地称道。
【小题3】用几个短语概括张九龄的主要品质。(不超过15字)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
(2)唯九龄进《金镜录》五卷,言前古兴废之道,上赏异之。
(3)初,张说知集贤院事,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袒臂徐去,至撞杀孕妇人。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至则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孝德曰:“愿奉教。”太尉曰:“某为泾州,甚适,少事;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请。
既署一月,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酒流沟中。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晞一营大噪,尽甲。孝德震恐,召太尉曰:“将奈何?”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甲者愕。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白尚书,出听我言。”晞出见太尉。太尉曰:“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罪且及副元帅。今邠人恶子弟以货窜名军籍中,杀害人,如是不止,几日不大乱?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顾叱左右曰:“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太尉曰:“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既食,曰:“吾疾作,愿留宿门下。”命持马者去,旦日来。遂卧军中。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及太尉自泾州以司农征,戒其族:“过岐,朱泚幸致货币,慎勿纳。”及过,泚固致大绫三百匹。太尉婿韦晤坚拒,不得命。至都,太尉怒曰:“果不用吾言!”晤谢曰处贱无以拒也太尉曰然终不以在吾第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泚反太尉终吏以告泚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宋刻世綵堂本《柳河东集》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晤谢曰/处贱无以拒也/太尉曰/然终不以在吾第/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泚反/太尉终吏/以告泚/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
B.晤谢曰处/贱无以拒也/太尉曰/然终不以在吾第/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泚反/太尉终/吏以告泚/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
C.晤谢曰处/贱无以拒也/太尉曰/然终不以在吾第/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泚反/太尉终/吏以告泚/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
D.晤谢曰/处贱无以拒也/太尉曰/然终不以在吾第/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泚反/太尉终/吏以告泚/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B.再拜是中国古代一种非常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
C.解甲指脱下战衣,有时也指武将辞免官职或放下武器投降。
D.柝是古代打更用的梆子,《木兰辞》中有“朔气传金柝”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晞率军驻扎邠州,放纵士兵横行不法。邠宁节度使白孝德忧虑此事,但因为汾阳王的缘故,也不敢明说。
B.段太尉不忍心让百姓在没有外敌的情况下惨遭杀害,于是请求邠宁节度使任命他为都虞候,以便替白孝德制止暴乱。
C.段太尉将杀人抢掠的郭晞部下砍头后,激怒了军营士兵,段太尉处乱不惊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妥善解决此事。
D.段太尉女婿韦晤收下了朱泚执意要赠送的三百匹大绫,太尉非常生气,把此物放在自己家里的屋梁上,决不使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
(2)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进 ,保定曲阳人。幼隶军籍,初从万户张柔屯杞之三叉口,时荆山之西九十里曰龙冈者,宋境也。岁庚戌春,张柔引兵筑堡冈上。会淮水泛涨,宋以舟师卒至,主帅察罕率军逆战,进以兵十五人载一舟,转斗十余里,夺一巨舰,遂以功升百户。
戊午,元宪宗西征,丞相史天泽时为河南经略大使,选诸道兵之骁勇者从,遂命进为总把。是年秋九月,道由陈仓入兴元,度米仓关,其地荒塞不通,进伐木开道七百余里。冬十一月,至定远七十关,其关上下皆筑连堡,宋以五百人守之,巴渠江水环堡东流。天泽命进往关下说降之,不从。进潜视间道,归白天泽曰:“彼可取也。”是夜二鼓,天泽遣进率勇士七十人,掩其不备,攻之,脱门枢而入者二十人。守门者觉,拔刀拒之,进被伤,不以为病。夜将旦,进遂得其堡,守之,关路始通,诸军尽度。进以功受上赏。
己未春二月,天泽兵至行在所,围合州钓鱼山寨。夏五月,宋军由嘉陵江以舟师来援,始大战三槽山西。帝立马东山,拥兵二万,夹江而阵,天泽乃号令于众曰:“听吾鼓,视吾旗,无少怠也。”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帝指顾谓诸将曰:“白旗下服红半臂突而前者,谁也?”天泽以进对,赏锦衣、名马。八月,又战浮图关,前后凡五战,皆以功受上赏。
世祖即位,入为侍卫亲军。中统二年,宣授总把,赐银符。二十三年秋,海都及笃娃等领军至洪水山,进与力战,众寡不敌,军溃,进被擒。从至掺八里,遁还。二十五年,授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佥事。明年,改授左翼屯田万户。元贞元年春,卒。
(选自《元史·李进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
B.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
C.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
D.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庚戌,是干支纪年,在古代还有用年号纪年的,如文中的“中统”与“元贞”。
B.百户,金初设置,为世袭军职;元代相沿,设百户为百夫长,隶属于千户。
C.二鼓,即二更,我国古代有打梆子或敲锣巡夜报时的。《孔雀东南飞》中有“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的诗句。五更,即丑时,相当于现在的3点到5点。
D.行在所,又叫“行在”,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行幸所至之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进跟随张柔,初建军功。张柔引兵与察罕率领的水军在淮河交战,李进率兵辗转作战,夺取宋军大舰,因战功升为百户。
B.李进担任总把,有智有勇。李进被史天泽封为总把,跟从作战,在七十关趁夜袭击宋营,受伤也不在意,最终取胜。
C.李进作战勇猛,屡次受赏。皇帝亲临前线,李进因交战时表现突出,被赐锦衣、名马;在浮图关作战,李进被赏赐五次。
D.李进被俘逃回,仍受信任。李进在洪水山与敌人作战,寡不敌众,兵败被擒,行至掺八里逃回,仍接连被授官职。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泽命进往关下说降之,不从。进潜视间道,归白天泽曰:“彼可取也。”
(2)帝指顾谓诸将曰:“白旗下服红半臂突而前者,谁也?”天泽以进对,赏锦衣、名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狄仁杰,字怀英。以明经举,授汴州判佐。荐授并州都督府法曾。高宗以恭陵玄宫狭小,不容送终之具,遣书机续成其功。机于挺之左右为便房四所,又造宿羽等宫,莫不壮丽。仁杰奏其太过,机竟坐免官。初,越王之乱,宰相张光辅率师讨平之。将士恃功,多所求取,仁杰不之应。光辅怒,心甚衔之,还都,奏仁杰不避,左授复州刺史。天授二年九月,转地官侍郎、判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谓曰:“卿在汝南时,甚有善政,欲知谐卿者乎?”仁杰谢曰:“陛下以臣为过,臣当改之;陛下明臣无过,臣之幸也。臣不知谐者,并为善友,臣请不知。”则天深加叹异。岁通天年,契丹寇陷冀州,征仁杰为魏州刺史。前刺史独孤思庄悞贼至,尽驱百姓入城,缮修守具。仁杰既至,悉放归农亩,谓日:“贼犹在远,何必如是。万一贼来,吾自当之,必不关百姓也。”贼闻之自退。圣历初,突厥侵掠赵、定等州,命仁杰为河北元帅,以便宜从事。时河朔人庶平民,多为突厥逼胁,贼退后惧诛,又多逃匿。仁杰上疏曰:“臣闻持大国者不可以小道,理事广者不可以细分。人主恢弘,不拘常法,罪之则众情恐惧,想之则反侧自安。伏愿曲赦河北诸州,一无所问。”制从之。则天将造大像,用功数百万,令天下僧尼每日人出一钱,以助成之。仁杰上疏谏曰:比年已来,风尘屡扰,水旱不节,征役稍繁,家业先空,疮痍未复。此时兴役,力所未堪。伏惟圣朝,功德无量,何必要营大像,而以劳费为名。虽敛僧钱,百来支一。尊容既广,不可露居,覆以百层,尚忧未遍。又云不损国财,不伤百姓,以此事主,可谓尽忠?臣今恩惟兼采众议威以为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下济群品应是本心岂欲劳人以存虚饰则天乃罢其役。是岁九月,病卒,则天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赠文昌右相,谥曰文惠。

(节选自《旧唐书·卷八九》)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今思惟/兼采众议/咸以为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下济群品/应是本心/岂欲劳/人以存虚饰/
B.臣今思惟/兼采众议/咸以为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下济群品/应是本心/岂欲劳人/以存虚饰/
C.臣今思惟/兼采众议/咸以为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下/济群品应是本心/岂欲劳人/以存虚饰/
D.臣今思惟/兼采众议咸以为/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下济群品/应是本心/岂欲劳人/以存虚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隋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以经义取者为明经,以诗赋取者为进士。宋改以经义论策取进士,明经始废。
B.同风阁鸾台平章事,唐初官员加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而为宰相,武则天变中书省为鸾台,门下省为风阁。
C.道,本义为路,道路;引申义为取道;也可以指地方行政区域。文中“河北道”的“道”指道路。
D.伏惟,谦辞,表示伏在地上想,下对上陈述时的表敬之辞,多用于奏疏或信函。意为念及、想到;也指希望、愿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狄仁杰不畏皇权,坚持原则。高宗认为为太子李弘修的陵墓狭小,韦机乘机大肆扩建,狄仁杰上奏其过分,终使韦机免职。
B.狄仁杰正直磊落,温厚谦逊。同僚诬陷,他不自辩清白,只求自省;也不愿知道诬告者姓名而破坏了同僚间的友好关系。
C.狄仁杰心系百姓,造福一方。契丹人侵,他自担责任放了前任抓来守城的百姓;突厥入侵他又上疏赦免被迫归附突厥的边民。
D.狄仁杰耿介正直,诤言善谏。武则天要造大佛像,他劝谏皇帝此举会劳民伤财有损名声,还违背了佛家慈悲教义,致使工程停止。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辅怒,心甚衔之,还都,奏仁杰不逊,左授复州刺史。
(2)比年已来,风尘屡扰,水旱不节,征役稍繁,家业先空,疮痍未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