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叶向高,字进卿,福清人。父朝荣,养利知州。向高甫妊,母避倭难,生道旁败厕中。数濒死,辄有神相之。举万历十一年进士,三十五年,向高入朝,明年,首辅赓卒,次辅廷机以人言久杜门,向高遂独相。
当是时,帝在位日久,倦勤,朝事多废弛,大僚或空署,士大夫推择迁转之命往往不下,上下乖隔甚。廷臣部党势渐成,而中官榷税、开矿,大为民害。帝又宠郑贵妃,福王不肯之国。向高用宿望居相位,忧国奉公,每事执争效忠荩。帝心重向高,体貌优厚,然其言大抵格不用,所救正十二三而已。
锦衣百户王曰乾者,京师奸人也,入皇城放炮上疏,讦奏郑妃内侍姜严山与学等及妖人王三诏用厌胜术诅咒皇太后、皇太子死,拥立福王。帝震怒,绕殿行半日。内侍即跪上向高奏。奏言:“此事大类往年妖书,陛下当静处之,稍张皇,则中外大扰。”帝读竟太息曰:“吾父子兄弟全矣。”
叶向再入相,事冲主,不能謇直如神宗时,然犹数有匡救。给事中章允儒请减上供袍服。奄人激帝怒,命廷杖。向高论救者再,乃夺俸一年。御史帅众指斥宫禁,奄人请帝出之外,以向高救免。
忠贤既默恨向高,而其时朝士与忠贤抗者率倚向高。忠贤乃时毛举细故,责向高以困之。向高数求去。四年四月,给事中傅櫆劾左光斗、魏大中交通汪文言,招权纳贿,命下文言诏狱。向高言:“文言内阁办事,实臣具题。光斗等交文言事暧昧,臣用文言显然。乞陛下止罪臣,而稍宽其他,以消缙绅之祸。”因力求速罢。当是时,忠贤欲大逞,惮众正盈朝,伺隙动。得櫆疏喜甚欲藉是罗织东林终惮向高旧臣并光斗等不罪止罪文言。然东林祸自此起。
(节选自《明史》,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得櫆疏喜甚/欲藉是罗织东林/终惮向高旧臣/并光斗等不罪/止罪文言
B.得櫆疏喜甚/欲藉是罗织东林/终惮向高旧臣并光斗等/不罪/止罪文言
C.得櫆疏喜/甚欲藉是罗织东林/终惮向高旧臣/并光斗等不罪/止罪文言
D.得櫆疏喜/甚欲藉是罗织东林/终惮向高旧臣并光斗等/不罪/止罪文言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辅是明代和清代首席大学士的习称,明中后期,内阁大学士成实际宰相,称之为“辅臣”,称首席大学士为“首辅”。
B.中官,原指宫内、朝内之官,后专指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成员役使的官员,先秦和西汉并非全是阉人。
C.锦衣卫,明朝著名的特务机构,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而设立,主要从事侦查、逮捕、审问等活动。
D.疏,即奏章,清代称奏折,是古代臣民向皇帝进言陈事的一种文书,著名上疏如唐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叶向高位高望重,得到皇帝器重。朝廷内外矛盾重重时,居相位的叶向高忧虑国事,敬奉公务,坚持原则,竭尽忠诚,皇帝心里向着他,敬重而优待他。
B.叶向高沉着稳健,善处突发事件。京城奸人王曰乾鸣炮告状,事涉皇家内部权力争夺,处理棘手;叶向高及时上奏,建议皇帝冷处理,皇帝内心释然。
C.叶向高忠厚尽责,极力救助朝臣。叶向高极力救助受太监排挤的章允儒、帅众等,其中,帅众指责宫廷禁令,太监请皇帝出城避乱,因叶向高救助得免。
D.叶向高正直磊落,受到奸臣忌恨。叶向高不阿附魏忠贤阉党,魏忠贤暗中忌恨叶向高,想借汪文言事件陷害他,因忌惮朝中正直忠诚的大臣而未得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事大类往年妖书,陛下当静处之,稍张皇,则中外大扰。
(2)奄人激帝怒,命廷杖。向高论救者再,乃夺俸一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08 05:44: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惟贤,字哲卿,晋江人。万历二年进士。自清江知县拜南京御史。张居正既死,吴中行、赵用贤等犹未录。会皇长子生,诏赦天下,惟贤因请召诸臣。冯保恶其言,谪江山丞。保败,还故官。劾左都御史陈炌希权臣指,论罢御史赵耀、赵应元,不可总宪纪。炌罢去。又荐王锡爵、贾三近、何源等,皆获召。主事董基谏内操被谪,惟贤救之,忤旨,调南京大理评事。给事中阮子孝、御史潘惟岳等交章救。帝怒,夺俸有差。惟贤寻迁户部主事,历顺天府丞。二十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景王封德安,土田倍诸藩,国绝赋额犹存。及帝弟潞王之国卫辉,悉以景赋予王。王奏赋不及额,帝为夺监司以下俸,责抚按急奏报。惟贤言:“景府赋额皆奸民投献,妄张其数。臣为王履亩,增赋二万五千,非复如往者虚数,王反称不足,何也?且潞去楚远,莫若征之有司,转输潞府。《会典》言,皇庄及勋戚官庄,遏灾蠲减视民田。今襄、汉水溢,王佃民流亡过半,请蠲如例。”又言:“长沙、宝庆、衡州三军戍武冈,而永州、宁远诸卫远戍广西,瘴疠死无数。请分番迭戍武冈,罢其戍广西者。”帝悉报许。承天守备中官以征兴邸旧赋,请罪潜江知县及诸佃民,旨下抚按勾捕。惟贤言臣抚楚事无不当问令中官问而臣等为勾捕臣实不能帝直其言而止寻请以太和山香税充王府逋禄免加派小民 又请以周敦颐父辅成从祀启圣,诏皆从焉。入为左佥都御史,言行取不宜久停,言官不宜久系,台员不宜久缺。已,复言天下多故,乃自大僚至监司率有缺不补,政日废弛,且建言获谴者不下百余人,效忠者皆永弃。帝不纳。寻迁左副都御史。请早建皇储,慎简辅弼,亟行考选,尽下推举诸疏,俱不报。久之,以忧归。起户部左侍郎,未上卒。赠右都御史。天启初,谥恭定。

(节选自《明史·列传·卷一百一十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惟贤言/臣抚楚/事无不当问/今中官问/而臣等为勾捕/臣实不能/帝直其言而止/寻请以太和山香税充王府逋禄/免加派小民/
B.惟贤言/臣抚楚事/无不当问/今中官问/而臣等为勾捕/臣实不能/帝直其言/而止寻/请以太和山香税充王府逋禄免/加派小民/
C.惟贤言/臣抚楚事/无不当问/今中官问/而臣等为勾捕/臣实不能/帝直其言而止/寻请以太和山香税充王府逋禄免/加派小民/
D.惟贤言/臣抚楚/事无不当问/今中官问/而臣等为勾捕/臣实不能/帝直其言/而止寻/请以太和山香税充王府逋碌/免加派小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夺俸,俸即俸禄,是官员所得的薪金,夺俸是一种惩罚措施,指官吏因过失而被罚扣其俸禄。
B.卫,是明朝军队编制制度的一种,明朝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一府设所,几府设卫,统称“卫所”。
C.从祀,指陪祭。孔庙“从祀”分配享、配祀、从祀三个等级,其中从祀的人员为先贤和先儒。
D.言官,是封建官僚机构中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主要负责监察考核各级官吏,劝谏君主的过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惟贤敢于弹劾,善于举贤。他弹劾了陈炌、赵应元等,推荐了王锡爵、何源等,趁皇上大赦天下时,请求召回旧臣。
B.郭惟贤实事求是,直言不讳。巡抚湖广时经过实际调查,他当面反驳潞王的奏言;皇帝让他勾捕欠赋佃民,他直言拒绝。
C.郭惟贤关心民生,为民请命。他在襄汉水溢时,建议援例减免佃民租赋,又进谏用香税抵潞王府欠俸,不增加百姓负担。
D.郭惟贤一心为国,多有建言。他建议罢除远戍广西,轮流戍守武冈;建议及时考核选用、补足官员,以扭转政事日弛的局面。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潞去楚远,莫若征之有司,转输潞府。
(2)请早建皇储,慎简辅弼,亟行考选,尽下推举诸疏,俱不报。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楚使人聘孔子。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

孔子乃召子路而问曰:“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吾道非邪?吾何为於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脩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

楚昭王兴师迎孔子,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楚 令尹子西曰:“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夫文王在丰,武王在镐,百里之君卒王天下。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昭王乃止。

……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B.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C.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D.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诸侯国的官员有卿、大夫、士三级,后世就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
B.令尹是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
C.“子男”即子爵和男爵,古代诸侯五等爵位的第三等和第四等。
D.六艺,含义有二,一是指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二是指六经,即《易》《书》《诗》《礼》《乐》《春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昭王要聘用孔子,陈、蔡两国当权的大夫们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自己不利,就一同派遣一些服劳役的人把孔子和他的弟子包围起来。
B.听完子贡的回答后,孔子说好工匠虽然有精巧的手艺,但他的作品却未必能使人们都称心如意。孔子认为子贡能够认清现实,客观对待,距离志向的实现不远了。
C.对于此番陷入困境,孔子颇有感慨,而弟子颜回认为,老师的学说极为博大,天下没有人采纳,是这些国君们的遗憾,而老师身陷困境倒更能显出君子本色。
D.司马迁对孔子心存敬仰,读孔子有关著作,并到了山东,拜访孔子旧居,流连不已。指出孔子的学说世代流传,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2)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昱,字元晷。起家广平王怀左常侍。怀好武事数出游猎昱每规谏正始中以广平王国臣多有纵恣公行属请于是诏御史中尉崔亮穷治之唯昱以忠谏得免后除太学博士。初,尚书令王肃除扬州刺史,出顿于洛阳东亭,朝贵毕集,诏令诸王送别,昱伯父播同在饯席。酒酣之后,广阳王嘉、北海王详等与播论议竞理,播不为之屈。北海顾谓昱曰:“尊伯性刚,不伏理,大不如尊使君也。”昱前对曰:“昱父道隆则从其隆,道洿则从其洿;伯父刚则不吐,柔亦不茹。”一坐叹其能言。延昌三年,以本官带詹事丞。于时,肃宗在怀抱之中,至于出入,左右乳母而已,不令宫僚闻知。昱谏曰:“陛下不以臣等凡浅,备位宫臣,太子动止,宜令翼从。然自此以来,轻尔出入,非所谓示民轨仪,著君臣之义。陛下若召太子,必降手敕,令臣下咸知,为后世法。”诏从其言。久之,转太尉掾,兼中书舍人。灵太后尝从容谓昱曰:“今帝年幼,朕亲万机,然自薄德化,不能感亲姻,在外不称人心,卿有所闻,慎勿讳隐。”昱于是奏扬州刺史李崇五车载货,恒州刺史杨钧造银食器十具,并饷领军元乂。灵太后召乂夫妻,泣而责之。乂深恨之。后贼围豳州,诏昱兼侍中,持节催西北道大都督、北海王颢。豳州围解。雍州贼姜神达知州内空虚,谋欲攻掩,刺史元修义惧而请援,一日一夜,书移九通。都督李叔仁迟疑不赴。昱曰:“长安,关中基本。今大军顿在泾豳,与贼相对,若使长安不守,大军自然瓦散,此军虽往,有何益也!”遂与叔仁等俱进,于陈斩神达及诸贼四百许人,余悉奔散。太山太守羊侃据郡南叛。侃兄深,时为徐州行台,府州咸欲禁深。昱曰:“昔叔向不以鲋也见废,《春秋》贵之。奈何以侃罪深也?宜听朝旨。”不许群议。

(选自《魏书·杨昱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怀好武事/数出游猎/昱每规谏/正始中/以广平王国臣多/有纵恣公行属请/于是诏御史中尉崔亮穷治之/唯显以忠谏得免/
B.怀好武事/数出游猎/昱每规谏/正始中/以广平王国臣多/有纵恣公行/属请于是诏御史中尉崔亮穷治之/唯昱以忠谏得免/
C.怀好武事/数出游猎/昱每规谏/正始中/以广平王国臣多有纵恣/公行属请/于是诏御史中尉崔亮穷治之/唯昱以忠谏得免/
D.怀好武事/数出游猎/昱每规谏/正始中/以广平王国臣多有纵恣/公行属请于是/诏御史中尉崔亮穷治之/唯昱以忠谏得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家:指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如《晋书·杜预传》载:杜预“起家拜尚书郎”。
B.太学:我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如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云:“今诸生学于太学。
C.持节: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云:“持节云中。”
D.关中:指嘉峪关以西,今陕西一带。与《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的“关中”同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昱善于言辞,受到称赞。在尚书令王肃的饯行宴席上,北海王元详称其伯父不如其父,他十分得体地评价了两人的不同性格,在座之人都为之叹服。
B.杨昱忠于职守,勇于进谏。延昌三年,肃宗尚幼,出入时身边只有乳母,东宫僚属并不知闻,他建议皇帝召见太子必须下手令,并将此作为后代法则。
C.杨昱直言不讳,遭到忌恨。灵太后担心亲戚行为不端,希望他有所隐瞒,他却揭发元乂收受李崇和杨钩的贿赂,元乂受到太后责备,因此十分怨恨他。
D.杨昱虑事深远,当机立断。雍州贼姜神达图谋袭击长安,刺史元修义连发九通文书求援,都督李叔仁迟疑不决;杨昱分析形势,力主出兵,打败敌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不以臣等凡浅,备位宫臣,太子动止,宜令翼从。
(2)昔叔向不以弟鲋见废,《春秋》贵之。奈何以侃罪深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八年,伐陆浑,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呜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桀有乱德,鼎迁于殷,载祀六百。殷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昔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ト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徳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

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征舒弑其君,故诛之也。已破陈,即县之。群臣皆贺,申叔同时使齐来,不贺。王问,对曰:“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庄王乃复陈后。

十七年春,楚庄王围郑,三月克之。入自皇门,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君用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宾之南海,若以臣妾赐诸侯,亦惟命是听。若君不忘厉、宣、桓、武,不绝其社稷,使改事君,孤之愿也,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楚群臣曰:“王勿许。"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庸可绝乎!”庄王自手旗,左右麾军,引兵去三十里而舍,遂许之平。潘尫入盟,子良出。夏六月,晋救郑,与楚战,大败晋师河上,遂至衡雍而归。

二十年,围宋,以杀楚使也。围宋五月,城中食尽,易子而食,析骨而炊。宋华元出告以情。庄王曰:“君子哉!”遂罢兵去。

(节选自《史记・楚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
B.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
C.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
D.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戎”是古代中原王朝对北部地区少数民族的统称,“陆浑戎”即来自中原北方陆浑的少数民族部落。
B.“虞夏”指有虞氏之世和夏代。有虞氏是远古部落名,舜是虞代最后一位统治者,称“虞舜”,相传舜禅位禹,夏代由此开始,称为“夏禹”。
C.“肉袒牵羊”是古代战败投降的一种仪式。“肉袒”指脱去上衣,露出肢体,以示降服或谢罪。“牵羊”指牵着羊,表示犒劳军队。
D.“质”是“质子”,是古代君主为表示诚意与妥协,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多为王子或世子等贯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胸有大志,意属天下。他借问鼎之机,向王孙满示威。王孙满告诫他君临天下要重德,并借天命之名使楚庄王知难而退。
B.楚庄王善于纳谏,过而能改。他攻灭陈国,令其成为楚国的一个县。后来他听从申叔时的劝谏,将陈国政权还给陈君的后裔。
C.楚庄王重视道义,言而有信。他力排众议,接受郑伯的投降,亲自指挥军队后退三十里而驻扎,并与郑国订立平等条约。
D.楚庄王宅心仁厚,不为已甚。他敬正郑伯的谦卑诚恳,断定他深受人民爱戴,故不灭其国;他赞赏华元为民请命,故退兵离开宋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2)孤不天,不能事君,君用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洞字仲通,开封祥符人。自幼开悟,卓荦不群。时,赵元昊叛扰边。关、陇萧然,困于飞挽,且屡丧师。仁宗太息,思闻中外之谋。洞以布衣求上方略,召试舍人院,擢试将作监主簿。举进士中第,调颖州推官。民刘甲者,强弟柳使鞭其妇,妇以无罪死。吏当夫极法,知州欧阳修欲从之。洞曰:“律以教令者为首,夫为从,且非其意,不当死。”众不听,洞即称疾不出,不得已谳于朝,果如洞言,修甚重之。晏殊知永兴军,奏管勾机宜文字。殊儒臣,喜客,游其门者皆名士,尤深敬洞。殊晚节骤用刑幕府无敢言洞平居与殊赋诗饮酒倾倒无不至当事有官责持议甚坚殊为沮止洞亦自以不负其知出知棣州,转尚书祠部员外郎。河北东路民富蚕桑,契丹谓之“绫绢州”,朝廷以为内地不虑。洞奏:“今沧、景,契丹可入之道,兵守多缺,契丹时以贩盐为名,舟往来境上,此不可不察。愿度形势,置帅、增屯戍以控扼之。”英宗即位,转度支员外郎。英宗哀疚,或经旬不正殿,洞上言:“陛工春秋鼎盛,初嗣大统,岂宜久屈刚健,自比冲幼之主。当躬万机,揽群材,以称先帝付畀之意,厌元元之望。”大臣亦以为言,遂听政。对便殿称旨,英宗遂欲进用,大臣忌之,出为江西转运使。江西荐饥,征民积岁赋,洞为奏免之。又民输绸绢不中度者,旧责以满匹,洞命计尺寸输钱,民便之。移淮南转运使。淮南地不宜麦,民艰于所输,洞复命输钱,官为籴麦,不逾时而足。自以年不能永,教诸子部分家事。未几卒。

(选自《宋史·张洞传》,有删改)

注①付畀(bì):托付。②元元:百姓。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殊晚节骤用刑/幕府无敢言/洞平居与殊赋诗饮酒/倾倒无不至/当事有官责/持议甚坚/殊为沮止/洞亦自以不负其知/
B.殊晚节骤/用刑幕府无敢言/洞平居与殊赋诗饮酒/倾倒无不至/当事有官责持议甚坚殊为沮止洞/亦自以不负其知/
C.殊晚节骤用刑/幕府无敢言/洞平居与殊赋诗/饮酒倾倒无不至/当事有官责持议甚坚殊为沮止/洞亦自以不负其知/
D.殊晚节骤/用刑幕府无敢言/洞平居与殊赋诗饮酒/倾倒无不至当事/有官责持议/甚坚/殊为沮止洞/亦自以不负其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平民多穿麻、葛等的织物,故布衣可以借指平民,后多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B.契丹是古代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C.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正殿指皇帝到正殿举行祭祀活动。
D.听政,古代帝王或摄政的人上朝听取臣子的报告,并决定政事或坐朝处理政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洞富有智慧,卓越不凡。边疆有人作乱不稳定,皇帝寻求朝野谋略,张洞献策;在颍州做官时,他对一桩命案的见解与朝廷不谋而合。
B.张洞深得器重,正直敢言。欧阳修曾是他的上司,很器重他;晏殊把他作为上宾,两人无话不谈,但是张洞在一些原则问题上并不迎合晏殊。
C.张洞忠于职守,犯颜直谏。河北东路的百姓靠养蚕致富,朝廷因为此地在内地,放松戒备,他勇于指出;皇帝有不当之处,他勇于批评。
D.张洞关心百姓,为政务实。他任江西转运使时,江西闹饥荒,他纠正朝廷的一些不利于百姓的做法;他在淮南任官时,同样根据实情办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春秋鼎盛,初嗣大统,岂宜久屈刚健,自比冲幼之主。
(2)又民输绸绢不中度者,旧责以满匹,洞命计尺寸榆钱,民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