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宫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赐、兴。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醮(jiào):改嫁。②烝烝(zhēng):热切的样子。③游夏:孔子学生子游、子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的上疏《陈情表》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文中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言辞慷慨,表达感情直接坦率。
B.三国时期的蜀汉,终于汉怀帝刘禅。蜀国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刘禅却乐而忘本,乐不思蜀。
C.文中所提皋陶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
D.古代臣民上书言事分为“上书”“上疏’和‘上封事”,其区别在于“上书”是臣民向皇帝进言所采用的最常见的形式,“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上封事”则是向皇帝进谏带有机密性的文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幼年丧父,母亲再嫁,年仅几岁的他热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致忧思成疾。
B.“周门人方之游夏” “数使吴,有才辩”“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等表现出李密有才干。
C.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2)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8 11:48: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课内文言文阅读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项是( )。
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固一世之雄也。
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⑤驾一叶之扁舟。
⑥渺沧海之一粟。
⑦哀吾生之须臾。
⑧羡长江之无穷。
A.①②⑦⑧/③④⑥/⑤ B.①③④⑥/②⑦⑧/⑤
C.②⑦⑧/①③⑤⑥/④ D.②④⑥/①③⑦⑧/⑤
【小题2】对加点的实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①凌万顷之茫然②击空明兮溯流光③倚歌而和之④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A.①凌驾②逆流而上③靠着④细丝
B.①越过②顺水而下③靠着④一条
C.①越过②逆流而上③循④细丝
D.①凌驾②逆流而上③循④一条
【小题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古代历法中的干支纪年法。既望,农历十六。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明白畅达、汪洋恣肆,其词豪迈奔放,开豪放派一代词风。
C.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期间,曾两次游览三国魏吴大战的赤壁,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D.作者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在借景抒情的同时,抒发了关于人生的感叹。一方面他感叹人生苦短,现实苦闷;另一方面,又能从苦闷中摆脱出来,表现了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3)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韦敻传

①韦敻,字敬远,京兆杜陵人也。弱冠,被召拜雍州中从事,非其好也,遂谢疾去职。前后十见征辟,皆不应命。(魏)太祖经纶王业,侧席求贤,闻敻养高不仕,虚心敬悦,遣使辟之,虽情逾甚至,而竟不能屈。弥以重之,亦弗之夺也。所居之宅,枕带林泉,敻对玩琴书,萧然自乐。

②明帝即位时,晋公宇文护执政,广营第宅。尝召敻至宅,访以政事。敻仰视其堂,徐而叹曰:“甜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护不悦。有识者以为知言。

③弟孝宽为延州总管,敻至州与孝宽相见。将还,孝宽以所乘马及辔勒与敻。敻以其华饰,心弗欲之。笑谓孝宽曰:“昔人不弃坠履者,恶与之同出,不与同归。吾虽不逮前烈,然舍旧录新,亦非吾志也。”于是乃乘旧马以归。

④敻子瓘,行随州刺史,因疾物故,孝宽子总复于并州战殁。一日之中,凶问俱至。家人相对悲恸,而敻神色自若。谓之曰:“死生命也,去来常事,亦何足悲。”援琴抚之如旧。

⑤建德中,敻以年老,预戒其子等曰:“吾死之日,可敛旧衣,勿更新造。使棺足周尸,牛车载柩,坟高四尺,圹深一丈。其余烦杂,悉无用也。吾不能顿绝汝辈之情,可朔望一奠而已。吾常恐临终恍惚,故以此言预戒汝辈。”宣政元年二月,卒于家,时年七十七。

选自《周书·卷三十一》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访以政事 (2)吾虽不前烈
(3)因疾物 (4)可朔一奠而已
【小题2】下列加点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徐叹曰     哙拜谢,起,立饮之
B.弟孝宽延州总管 身死人手,天下笑者,何也
C.有一此,未或弗亡    是余有叹焉
D.敻年老,预戒其子等  公凤庐道奉檄守御
【小题3】把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小题4】第②段中的“叹”和第③段中的“笑”能否对换,为什么?
【小题5】韦敻要俭办丧事有多重原因,请联系全文加以简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shěn)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耶!呜呼!其心厚于仁者耶!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节选自《泷冈阡表》,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庇为生庇:依靠
B.间御酒食御:进用
C.屡废而叹废:停止,搁置
D.其心厚于仁者厚:厚道,忠厚
【小题2】(小题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成为欧阳修父亲“必将有后”的依据的一组是()
①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②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
③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
④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
⑤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
A.①④⑤B.②③⑤C.①②④D.②④⑤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泷冈阡表》是一篇墓志文。泷冈是地名,阡是墓道,表即墓碑。这种文体是表彰先人生前的德行,刻在坟前的碑石上,以供后人瞻仰的。
B.这段文字借祖母的口述,道出父亲生前从政所持有的执著、仁爱的精神。
C.文章在表现父亲高尚人格的同时,也描写了母亲对他的慈爱和厚望。
D.全段文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不加雕饰,流露出作者对父亲崇敬之情。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也。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灿灿,如岩下电。”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虓①吼震地,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或问其故,戎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取之信然。
裴頠,戎之婿也,頠诛,戎免官。齐王冏起义,孙秀禄戎于城内,赵王伦子欲取戎为军司。博士王繇曰:“濬冲谲诈多端,安肯为少年用?”乃止。惠帝反宫,以戎为尚书令。既而河间王颙遣使就说成都王颖,将诛齐王冏。檄书至,冏谓戎曰:“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卿其善为我筹之。”戎曰:“公首举义众,匡定大业,开辟以来,未始有也。然论功报尝,不及有劳,朝野失望,人怀贰志。今二王带甲百万,其锋不可当,若以王就第,不失故爵。委权崇让,此求安之计也。”冏谋臣葛旜怒曰:“汉魏以来,王公就第,宁有得保妻子乎!议者可斩。”于是百官震悚,戎伪药发堕厕,得不及祸。
戎以晋室方乱,慕蘧伯玉之为人,与时舒卷,无蹇谔②之节。自经典选,未尝进寒素,退虚名,但与时浮沈,户调门选而已。间乘小马,从便门而出游,见者不知其三公也。故吏多至大官,道路相遇辄避之。
性好兴利,广收八方园田水碓,周遍天下。积实聚钱,不知纪极,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恆若不足。而又俭啬,不自奉养,天下人谓之膏肓之疾。女适裴頠,贷钱数万,久而未还。女后归宁,戎色不悦,女遽还直,然后乃欢从子将婚,戎遣其一单衣,婚讫而更责取。家有好李,常出货之,恐人得种,恆钻其核。以此获讥于世。 
其后从帝北伐,王师败绩于荡阴,戎复诣鄴,随帝还洛阳。车驾之西迁也,戎出奔于郏。在危难之间,亲接锋刃,谈笑自若,未尝有惧容。时召亲宾,欢娱永日。永兴二年,薨于郏县,时年七十二,谥曰元。 
(节选自《晋书•王戎传》)
【注】①虓(xiāo),怒吼。②蹇谔:正直感言。蹇,通“謇”,正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卿其善为我筹之
B.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卿其善为我筹之
C.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卿其善为我筹之
D.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卿其善为我筹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坐”指定罪,获罪。在中国古代,连坐是指一人犯罪而使其整个家族遭牵连受罚或被诛灭的制度。
B.“博士”是官名,秦汉时为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檄书 ”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D.“从子”是亲属称谓词,原本将血缘隔得较远的子侄辈笼统地称为从子,后将亲兄弟之子(即侄子)称为从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戎年幼聪慧,善于推理。他虽看到路边李树上结满果实,却不像其他孩童一样争着去摘取,并准确推断出李子是苦的。
B.王戎胆量非凡,临危镇定。 年少时在宣武场观戏,笼中的猛兽怒吼吓跑了众人,只有他一人未动,神色不变;危难时亲自作战,谈笑自如,毫不畏惧。
C.王戎浮沉宦海,为官圆滑。他身处乱世,不以名节为意,掌管人才选拔事务只是在官门中迁转而已,不选出身寒微的人,清退徒有虚名的人。
D.王戎喜好谋利,极为吝啬。积聚财物,不计其数,常自执算筹,日夜计算,总嫌不够;他送给结婚的侄子一件单衣,婚事办完后却又要了回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女后归宁,戎色不悦,女遽还直,然后乃欢。
(2)其后从帝北伐,王师败绩于荡阴,戎复诣鄴,随帝还洛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审琦字仲宝,其先辽西人,后徙家洛阳。汉乾祐初,隶周祖帐下,性纯谨,甚亲任之。从平李守贞,以功署厅直左番副将。世宗召禁军诸校宴射苑中,审琦连中的,世宗嘉之,赏赍有加。俄勤州刺史。亲征淮南,舒州坚壁未下,诏以郭令图领刺史,命审琦以精骑攻其城,一夕拔之, 擒其刺史,获铠仗军储数十万计。令图既入城,审琦等遂救黄州,数日,令图为舒人所逐。审琦选轻骑衔枚夜发,信宿至城下,大败舒人,令图得复还治所。从征李筠,为御营前洞屋都部署,为飞石所伤,车驾临视。建隆二年,为忠正军节度。在镇八年,为政宽简。所部邑令以罪停其录事吏,幕僚白令不先咨府,请按之。审琦曰:“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闻者叹服。审琦重厚有方略,尤善骑射。镇寿春,岁得租课,量入为出,未尝有所诛求。素不能饮,尝侍宴,太祖酒酣仰祝曰:“酒,天之美禄;审琦,朕布衣交也。方与朕共享富贵,何靳之不令饮邪?”祝毕,顾谓审琦曰:“天必賜卿酒量,试饮之,勿惮也。”审琦受诏,饮十杯无苦。自此侍宴常引满,及归私家即不能饮,或强饮辄 病。开宝二年,从征太原,为御营四面都巡检。三年,改镇许州,赐甲第,留京师。太祖尝召审宴射苑中,连中的,赐御马、黄金鞍勒。六年,与高怀德并加同平章事。七年,卒,年五十。初,审琦暴疾,不能语,帝亲临视,及卒,又幸其第,哭之恸。赐中书令,追封琅琊郡王,赙赠加等。葬日,又为废朝。
(节选自《宋史•王审琦传》,有删改)
注①信宿:连住两夜,也表示两夜。②建隆,北宋宋太祖开国年号。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黯吏/ 诚可嘉尔/何按之有/
B.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黯吏/ 可嘉尔/何按之有/
C.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黯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
D.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黯吏/ 诚可嘉尔/何按之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领,指授予官职。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还有“辟”“征”“拜”“除”“署”“权”等。
B.衔枚,是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形状如筷子的器具,防止喧哗,以免被发觉。
C.布衣交,指贫贱之交,也指有地位的人与平民的交往,布衣是古代平民的衣着。
D.赙赠,是指封建时代,死者的上司及亲戚朋友拿出钱财帮助丧家办理丧事的习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审琦禀性纯谨,深受宠信。他曾经先后在后汉、后周、北宋任职,多被委以重任。作战伤,皇上亲自探望;去世时,皇上亲临其家吊唁。
B.审琦善射,但不喜饮。周世宗、宋太祖都曾在苑中宴射,请他表演射箭,他连连中的,受到丰厚赏赐;身为武将,他酒量很好,但一向不喜饮酒。
C.王审琦能征善战,不避危险。他曾带领精骑一夜打下舒州城,之后又神速回师救援郭令图,立下奇功;征讨李筠时,他亲自上阵,被飞石击伤。
D.王审琦为政宽简,体恤百姓。他辖区内的县令不向他请示就擅自处理他手下的官吏,王审琦不但不生气反而嘉许;征收租税从不过分,够用即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乾祐初,隶周祖帐下,性纯谨,甚亲任之。
(2)初,审琦暴疾,不能语,帝亲临视,及卒,又幸其第,哭之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