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吕蒙正字圣功,河南人。祖梦奇,户部侍郎。李昉罢相,蒙正拜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遇事敢言,上嘉其无隐。赵普开国元老,蒙正后进,历官一纪,遂同相位,普甚推许之。景德二年春,表请归洛。陛辞日,肩舆至东园门,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远人请和,弭兵省财,古今上策,惟愿陛下以百姓为念。”上嘉纳之。年六十八而卒。赠中书令,谥曰文穆。

A.户部为古官署,掌管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财政事宜。
B.岁星(木星)绕太阳一周大约需要十年,所以古代称十年为“一纪”。
C.“陛辞”是指朝官退休时离开朝廷,上殿辞别皇帝。
D.“谥”即谥号,是古代皇帝、贵族、杰出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2-27 05:54: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冯道根巨基,广平酂人也。少失父,家贫,佣赁以养母。行得甘肥,不敢先食,必遽还以进母。年十三,以孝闻于乡里。郡召为主簿,辞不就。齐建武末,魏主拓跋宏寇没南阳等五郡,明帝遣太尉陈显达率众复争之。师入沟口,道根与乡里人士以牛酒候军,因说显达曰:“汮水迅急难进易退魏若守隘则首尾俱急不如悉弃船舰于酂城方道步进建营相次鼓行而前如是则立破之矣”显达不听。及显达败,军人夜走,多不知山路;道根每及险要,辄停马指示之,众赖以全。寻为汮口戍副。永元中,以母丧还家。闻高祖起义师,乃谓所亲曰:“扬名后世,岂非孝乎?时不可失,吾其行类。”率乡人子弟胜兵者,悉归高祖。

天监二年,领阜陵城戍。初到阜陵,修城隍,远斥候,有如敌将至者,众颇笑之。道根曰:“怯防勇战,此之谓也。”修城未毕,会魏将党法宗、傅竖眼率众二万,奄至城下。道根堑垒未固,城中众少,皆失色。追根命广开门,缓服登城,选精锐二百人,出与魏军战,败之。八年,贞毅将军、领汝阴太守。十五年,为右卫将军。

道根性谨厚,木讷少言。每所征伐,终不言功,其部曲或怨非之,道根喻曰:“明主自鉴功之多少,吾将何事。”高祖尝指道根示尚书令沈约曰:“此人口不论勋。”约曰:“此陛下之大树将军也。”处州郡,和理清静,为部下所怀。在朝廷,虽贵显而性俭约,所居宅不营墙屋,无器服侍卫,入室则萧然如素士之贫贱者。当时服其清退,高祖亦雅重之。微时不学,既贵,粗读书,自谓少文,常慕周勃之器重。

居州少时,遇疾,自表乞还朝,征为散骑常侍、左军将军。既至疾甚,中使累加存问。普通元年正月,卒,时年五十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汮水迅急/难进易退/魏若守隘/则首尾俱急/不如悉弃船舰于酂城/方道步进/建营相次/鼓行而前/如是/则立破之矣
B.汮水迅急/难进易退/魏若守/隘则首尾俱急/不如悉弃船舰于酂城/方道步进/建营相次/鼓行而前/如是/则立破之矣
C.汮水迅急/难进易退/魏若守隘/则首尾俱急/不如悉弃船舰于酂城/方道步进/建营相次/鼓行而前/如是则立/破之矣
D.汮水迅急/难进易退/魏若守/隘则首尾俱急/不如悉弃船舰于酂城/方道步进/建营相次/鼓行而前/如是则立/破之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常有意义上的联系,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正月:中国农历的第一个月称为“正月”。而农历最后一个月常称为“腊月”。
C.陛下:是臣子对君主的尊称。“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D.迁: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领:领指兼任,多指兼任相对高的官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冯道根悉心奉母,以孝闻名。冯道根幼年丧父,靠给别人打工挣钱养母,他得到好吃的东西就赶紧回家进献给母亲,在当地以孝闻名。
B.冯道根从不争功,理政有方。每次征战之后,冯道根从不说自己的功劳;他在州郡任官时,宽和治理,为政清明而无争,一直被部下所怀念。
C.冯道根积备战,勇克强敌。冯道根刚到阜陵,担心民众害怕打仗,就开始修筑护城壕,还未修好,魏军就来了,他率兵出城与魏军交战,打败了魏兵。
D.冯道根为人俭朴,受到称道。他所居住的房宅像是普通百姓中贫穷低下者的房子一样,当时的人们佩服他的清贫淡泊,高祖也非常看重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根每及险要,辄停马指示之,众赖以全。
(2)居州少时,遇疾,自表乞还朝,征为散骑常侍、左军将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解牛

《庄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B.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C.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D.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小题2】下面的文化常识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泰水”喻岳母,以“伉俪”喻夫妇。
②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③《礼记》曰:“幼名,冠字。”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而字。
④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⑤《杜工部集》(杜甫)以官爵命名,《范文正公集》(范仲淹)以谥号命名,《贾长沙集》(贾谊)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
⑥ 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早上6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前后。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D.①②⑤⑥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庖丁文惠君解牛 为之四顾,之踌躇满志
B.臣神遇而不以目视 无厚入有间
C.刀刃若新发于硎 提刀立,为之四顾
D.进技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小题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庖丁的解牛刀,“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因此刀刃十九年“若新发于硎”。
B.庖丁解牛能做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主要原因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C.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一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D.本文以庖丁解牛喻人的养生之道,阐释了庄子的处世哲学,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2)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