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争臣①论
韩愈
或问谏议大夫阳城②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行古人之道,天子以为谏议大夫,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愈应之曰:“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忽焉不加喜于其心。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
或曰:“夫阳子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愈应之曰:“入则谏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也。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官以谏为名,诚宜有以奉其职,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从谏如流之美。阳子之心,将使君人者恶闻其过乎?”
或曰:“阳子不求用而君用之,不得已而起,守其道而不变,何子之深也? ”愈曰:“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故禹过家门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夫天授人以贤圣才能,岂使自有余而已,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恶得以自暇逸乎哉? ”
或曰:“若吾子之论,直则直矣,无乃伤于德而费于辞乎?”愈曰:“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传》曰:“惟善人能受尽言。”谓其闻能改之也。今虽不能及已,阳子将不得为善人乎哉?
注:①争臣:谏官,指能以直言规劝君主的臣子。争,zhèng,后作“诤”,规劝。②阳城:唐德宗时为谏议大夫。一开始他没有履行劝谏的职责,所以韩愈写本文来促进他。三年后,阳城上书指斥裴延龄的罪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忽焉不加喜于其心 戚:喜悦
B.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 骨鲠: 刚正忠直
C.将使君人者闻其过乎 恶: 厌恶
D.何子之深也     过: 责备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使人不得而知   怯夫慕义,何处不勉
B.将使君人恶闻其过乎 吾二臣皆不欲也  
C.则思修其辞明其道 谨拜表以闻
D.谓其闻能改之也 买五人之头函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阳城上不劝谏君主,下不关心百姓疾苦,不能很好地履行大臣宰相的职责,算不上有道之士,表达了批评指责之意,体现了“在其位,谋其政”的儒家政治思想。
B.作者列举大禹、孔子、墨子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古代圣贤之人并不是只图自己的清高安逸,而是敬天悲人,救济天下,体现了博大的政治胸怀。
C.文末作者为自己辩白,表明批评阳城不是恶意讥刺,根本上是为了阐明道,希望阳城能够改正,成为真正的有道之士,从而表明本文的写作目的,很具有政论文的现实意义。
D.本文结构独具一格,采取问答形式,层层设问,步步深入,首尾又能相应,有驳斥也有议论,时而犀利时而缓和,在辩论过程中,鲜明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小题4】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自 古 圣 人 贤 士 皆 非 有 求 于 闻 用 也 闵 其 时 之 不 平 得 其 道 不 敢 独 善 其 身 而 必 以 兼 济 天 下 也
【小题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官以谏为名
(2)若吾子之论,直则直矣,无乃伤于德而费于辞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24 02:44: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19分)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籍命光视按:巡查B.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批复
C.又奏赋以风:使……知道D.不之富赀:计算,估量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句5分)
(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同类题2

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龚胜字君宾,楚人也。少好学明经,著名节,为郡吏。州举茂才,为重泉令,病去官。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荐胜,哀帝自为定陶王固已闻其名,征为谏大夫。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制度太奢,刑罚太深,赋敛太重,宜以俭约先下。为大夫二岁余,迁丞相习直,徙光禄大夫,守右扶风。数月,上知胜非拔烦吏,乃复还胜光禄大夫。胜言董贤乱制度,由是逆上指。
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胜曰:“当如礼。”常复谓胜:“礼有变。”胜疾言曰:“去!是时之变。”常恚,谓胜曰:“我视君何若,君欲小与众异,外以采名,君乃申徒狄属耳!
莽既篡国,遣五威将帅行天下风俗,将帅亲奉羊、酒存问胜。明年,莽遣使者即拜胜为讲学祭酒,胜称疾不应征。后二年,莽复遣使者奉玺书,太子师友祭酒印绶,即拜。使者欲令胜起迎,久立门外,胜称病笃,为床室中户西南牖下,东首加朝服拖绅。使者入户,西行南面立,致诏付玺书,迁延再拜奉印绶,进谓胜曰:“圣朝未尝忘君,制作未定,待君为政,思闻所欲施行,以安海内。”胜对曰:“素愚,加以年老被病,命在朝夕,随使君上道,必死道路,无益万分。”使者要说,至印绶就加胜身,胜辄推不受。使者五日一与太守俱问起居,为胜两子及门人高晖等言:“朝廷虚心待君以茅土之封,虽疾病,宜动移至传舍,示有行意,必为子孙遗大业。”晖等白使者语,胜自知不见听,即谓晖等:“吾受汉家厚恩,无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义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语毕,遂不复开口饮食,积十四日死,死时七十九矣。
(选自《汉书•列传第四十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
B.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
C.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
D.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后来有时也称“秀才”为“茂才”。
B.“哀帝”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炀帝等。
C.“徙”,贬职;“徙光禄大夫”,就是被贬为光禄大夫。前文的“迁”与“徙”不同,迁指升官。
D.“传舍”,是用来给驿长、驿夫以及往来官吏休息食宿的地方。与邮舍、驿舍等,名虽异,义实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务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龚胜为官刚正,敢于直言进谏。他关心民生,担任谏官时多次上书批评时弊,提倡俭约,揭露权臣董贤扰乱朝纲,因此得罪皇帝。
B.龚胜好学通经,名重一时。年轻时被举荐为茂才,后又被何武、阎崇推荐,连哀帝对他也早已闻名;王莽篡位后也多次召他为官。
C.龚胜敢于坚持己见,不愿随波逐流。在讨论是否恢复孝惠、孝景祠庙问题时,他表达不同意见,甚至与人发生争执。
D.龚胜忠于汉朝,坚决不事二主。王莽篡汉后,他屡次称病,拒不接受新朝授予的高官厚爵,最终绝食而亡,以死明志,令人感佩。
【小题4】将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视君何若,君欲小与众异,外以采名,君乃申徒狄属耳!
(2)吾受汉家厚恩,无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义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二山人传
清方苞
廌青山人李锴,辽东铁岭人。曾大父如梓,明宁远伯成梁兄子也,万历己未,铁岭城陷,死其官。入国朝,三世皆盛贵,伯叔父兄弟或嗣封爵,都统禁军;或开府建钺,布列中外。
康熙四十一年,父少司寇蒲阳公卒。时西事方起,议绝漠屯极边。山人既练,自请兴屯黑河,逾年归,母卒。再使南河,赐七品冠带。乃尽以先世产业属二昆,移家潞河,潜心经史,凡六七年,邻里未得一识其面。尝游盘山乐其土风买田峰下构草舍杂山甿以耕其尤贫者授之田而无所取疏材果实与众共之。其声远闻,邦工每采山石,过廌峰,独无扰焉。暇时行游四山,必挈炉炭瓶罂,樵苏者遥望而知所在,曰:“此李山人茶烟也。”白山石东村闻其风而慕之。
东村石永宁世饶于财。祖都图为圣祖亲臣,每议公事,不挠于权贵。山人少豪举,好声色狗马,年三十,始折节读书。会家事屯邅,时伯兄既殁,而诸弟皆幼,独出身当之。家既落,奉母居郭东,垦墓田以养。盎无斗储,遇无食者即罄之。久之,里中有奇邪,咸惧其闻。母、兄殁,移家盘山,与廌青游,每严冬大雪,携手步西潭,以杖叩冰,相视愉怡,见者咸诧而不知其何以然。会功令:禁内府人出居近畿复挈妻子入城,僦屋授经自活。乾隆元年,举孝廉方正。诣有司,力言弱足难为仪,众莫能夺也。廌青举博学宏词,及试亦被绌。
廌青之诗,不丐于古,而必求与之并。东村则即事抒指,翛然有真意。或刻其山居五言律二十首,遂誓不为诗,尽焚旧稿,曰:“吾幼学难补,虽殚心力,所进适至是而止耳。吾幸以悲忧穷蹙,悔曩者之冥行;今老矣,可更以詹詹者扰吾心曲乎?”
廌青中年后,以急兄之急,益窭艰;老而无子,自为生扩(kuàng,墓穴);日典衣节食,以养戚属之穷孤。又以所著《含中集》《尚史》稿未定,矻矻不自休,而东村长子及弟之子,同登甲科,其僚友为营室庐。少司马德济斋延东村教其兄子辅国公。众皆谓东村自是可安居。东村曰:“吾终不以妻子故,使廌青茕茕,行当独身留盘山,俾有所资以待老也。”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游盘山/乐其土风/买田/廌峰下构草舍/杂山甿以耕/其尤贫者/授之田而无所取/疏材果实/与众共之
B.尝游盘山/乐其土风/买田/廌峰下构草舍/杂山甿以耕/其尤贫者授之田/而无所取/疏材果实/与众共之
C.尝游盘山/乐其土风买田廌峰下/构草舍/杂山甿以耕/其尤贫者授之田/而无所取/疏材果实/与众共之
D.尝游盘山/乐其土风/买田廌峰下/构草舍/杂山甿以耕/其尤贫者/授之田而无所取/疏材果实/与众共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康熙”为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清圣祖是清朝第四位皇帝,清朝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
B.文中的“折节”指降低自己身份或委屈自己内心,意思近于“折腰”“屈节”,如折节礼士、折节为俭。
C.“近畿”指国都周边的地方,在汉字文化圈中,多国历史上曾有“京畿”或者“近畿”的说法。
D.“戚属”是并列式合成词。戚,因婚姻联成的关系;属,同一家族的亲眷。这里泛指内外亲属。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廌青山人李锴,是明代李如梓的后人,李锴的曾祖父李如样在明朝万历年间一次战乱中死在官任上。
B.李锴的品格风度让石永宁十分仰慕,石永宁与之结交,为便于交游,后来特意将家搬到了盘山。
C.石永宁年轻时家族比较富有,他贪恋于享乐生活,到老年时终于悔悟,于是焚烧诗稿,以求内心安宁。
D.石永宁为人仗义疏财、乐善好施,又是一个孝顺儿子,家道中落后,他亲自开垦耕种坟地来供养母亲。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复挚妻子入城,僦屋授经自活。
(2)吾终不以妻子故,使廌青茕茕,行当独身留盘山,俾有所资以待老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敬者,本名娄敬,齐人也,汉五年,成陇西,过洛阳,高帝在焉,娄敬脱挽格,衣其羊裘,见齐人虞将军曰:“臣见上言便事,”于是虞将军入言上,上召入见,赐食。已而问娄敬,娄敬说曰:“陛下都洛阳,岂弑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娄敬曰:“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骨膄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决及留侯明言入关便即日车驾西都关中于是上曰:“本言都秦地,‘娄’者乃是‘刘’也。”者乃°赐姓刻氏。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徙见赢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逾句注,二十余万兵已业行。上怒,械系敬广武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高帝至广武,赦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乃封敬二千户,为关内侯,号为建信候。高帝罢平城归,韩王信亡入胡。当是时,冒顿为单于,兵强,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上患之,问刘敬。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计久远子孙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为。”上曰:“诚可,何为不能!顾为奈何?”刘敬对曰:“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兵可无战以渐臣也。”上竟不能遣长公主,而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

(节选自《史记·刘敬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决/及留侯明言入关/便即日车驾/西都关中/
B.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决/及留侯明言入关便/即日车驾西都关中/
C.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决/及留侯明言入关便/即日车驾西都关中/
D.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决/及留侯明言入关/便即日车驾西都关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古代对帝王的敬称,和“殿下”同义,其中“陛”本指帝王宫殿台阶。
B.天府,指天子的府库,比喻某地物产丰饶,文中用来赞赏秦国物产极其丰美。
C.山东是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秦时称崤山、函谷关以东之地为“山东”。
D.单于是匈奴对部落联盟首领专称,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敬为人自信,善于把握时机。汉高祖五年,他路过洛阳,适逢汉高祖在洛阳,他即向同乡表达愿意拜谒汉高祖的想法,从此走上西汉权力决策层。
B.刘敬敢于质疑,建议定都关中。汉高祖意欲定都洛阳,暗合群臣想法,但是刘敬却不以为然,他从地利、人和等方面力陈定都关中更为妥当的观点。
C.刘敬尊重事实,没有曲意逢迎。他只相信事实,根据自己所见,断言匈奴已埋伏奇兵,汉军出战将会凶多吉少,他没有考虑高祖自信出兵能胜的旨意。
D.刘敬洞察幽微,具有远见卓识。他为了帮助汉高祖解决匈奴之患,早已想出良策,只是担心汉高祖不能付诸实施,所以激将之后才说出对策及其原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臣往,徒见赢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
(2)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进枢密直学士。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B.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C.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D.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姓名之外的别名,由父母或师长来取。古时男子20岁时取字。
B.亲一般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在中国古代可以指父母,也可以指亲戚。
C.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介于小寒和大寒之间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D.疏是奏议的一种。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崇尚简朴生活。在家里时,如果没有客人来,吃饭时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饭食仅够充饥。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前要换衣服。
B.范仲淹读书勤奋。在应天府读书期间,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疲倦了,就用冷水浇脸。经常吃不饱,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C.范仲淹深得皇帝信赖。定川兵败时,皇帝坚信只要范仲淹出马,事情就能得到解决。皇帝对范仲淹陈述的十条建议,全部认同。
D.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得到他死的消息,老百姓都替他叹惜。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落,在范仲淹活着时就为他建立祠堂,挂上他的画像来祭祀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②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