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龚胜字君宾,楚人也。少好学明经,著名节,为郡吏。州举茂才,为重泉令,病去官。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荐胜,哀帝自为定陶王固已闻其名,征为谏大夫。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制度太奢,刑罚太深,赋敛太重,宜以俭约先下。为大夫二岁余,迁丞相习直,徙光禄大夫,守右扶风。数月,上知胜非拔烦吏,乃复还胜光禄大夫。胜言董贤乱制度,由是逆上指。
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胜曰:“当如礼。”常复谓胜:“礼有变。”胜疾言曰:“去!是时之变。”常恚,谓胜曰:“我视君何若,君欲小与众异,外以采名,君乃申徒狄属耳!
莽既篡国,遣五威将帅行天下风俗,将帅亲奉羊、酒存问胜。明年,莽遣使者即拜胜为讲学祭酒,胜称疾不应征。后二年,莽复遣使者奉玺书,太子师友祭酒印绶,即拜。使者欲令胜起迎,久立门外,胜称病笃,为床室中户西南牖下,东首加朝服拖绅。使者入户,西行南面立,致诏付玺书,迁延再拜奉印绶,进谓胜曰:“圣朝未尝忘君,制作未定,待君为政,思闻所欲施行,以安海内。”胜对曰:“素愚,加以年老被病,命在朝夕,随使君上道,必死道路,无益万分。”使者要说,至印绶就加胜身,胜辄推不受。使者五日一与太守俱问起居,为胜两子及门人高晖等言:“朝廷虚心待君以茅土之封,虽疾病,宜动移至传舍,示有行意,必为子孙遗大业。”晖等白使者语,胜自知不见听,即谓晖等:“吾受汉家厚恩,无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义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语毕,遂不复开口饮食,积十四日死,死时七十九矣。
(选自《汉书•列传第四十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
B.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
C.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
D.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后来有时也称“秀才”为“茂才”。
B.“哀帝”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炀帝等。
C.“徙”,贬职;“徙光禄大夫”,就是被贬为光禄大夫。前文的“迁”与“徙”不同,迁指升官。
D.“传舍”,是用来给驿长、驿夫以及往来官吏休息食宿的地方。与邮舍、驿舍等,名虽异,义实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务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龚胜为官刚正,敢于直言进谏。他关心民生,担任谏官时多次上书批评时弊,提倡俭约,揭露权臣董贤扰乱朝纲,因此得罪皇帝。
B.龚胜好学通经,名重一时。年轻时被举荐为茂才,后又被何武、阎崇推荐,连哀帝对他也早已闻名;王莽篡位后也多次召他为官。
C.龚胜敢于坚持己见,不愿随波逐流。在讨论是否恢复孝惠、孝景祠庙问题时,他表达不同意见,甚至与人发生争执。
D.龚胜忠于汉朝,坚决不事二主。王莽篡汉后,他屡次称病,拒不接受新朝授予的高官厚爵,最终绝食而亡,以死明志,令人感佩。
【小题4】将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视君何若,君欲小与众异,外以采名,君乃申徒狄属耳!
(2)吾受汉家厚恩,无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义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3 05:29: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龚胜字君宾,楚人也,少好学明经,著名节,为郡吏。州举茂才,为重泉令,病去官。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荐胜,哀帝自为定陶王固已闻其名,征为谏大夫。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制度泰奢,刑罚泰深,赋敛泰重,宜以俭约先下。为大夫二岁,丞相习直,光禄大夫,守右扶风。数月,上知胜非拨烦吏,乃复还胜光禄大夫。胜言董贤乱制度,由是逆上指。

后岁余,丞相王嘉上书荐故廷尉梁相等,尚书劾奏嘉“言事恣意,迷国罔上,不道”。下将军中朝者议,左将军公孙禄等十四人皆以为嘉应迷国不道法。胜独书议曰:“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日暮议者罢。明旦复会,左将军禄问胜:“君议亡所据,今奏当上,宜何从?”胜曰:“将军以胜议不可者,通劾之。”博士夏侯常见胜应禄不和,起至胜前谓曰:“宜如奏所言。”胜以手推常曰:“去!”

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胜曰:“当如礼。”常复谓胜:“礼有变。”胜疾言曰:“去!是时之变。”常恚,谓胜曰:“我视君何若,君欲小与众异,外以采名,君乃申徒狄属耳!

莽既篡国,遣五威将帅行天下风俗,将帅亲奉羊、酒存问胜。明年,莽遣使者即拜胜为讲学祭酒,胜称疾不应征。后二年,莽复遣使者奉玺书,太子师友祭酒印绶,即拜。使者欲令胜起迎,久立门外,胜称病笃,辄推不受。曰:“吾受汉家厚恩,无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谊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语毕,遂不复开口饮食,积十四日死,死时七十九矣。

(选自《汉书·列传第四十二》,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
B. 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
C. 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
D. 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汉代设置这一科,为儒生进入仕途提供了渠道。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 茂才:“秀才”。西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后来有时也称“秀才”为“茂才” 。
C. 迁、徙: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官职。左迁,指降低官职,也说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右迁,指升任官职。徙,指一般的官职调动。
D. 印绶:旧时称印信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龚胜好学通经,名重一时。年轻时被举荐为秀才,后又被何武、阎崇推荐,连哀帝对他也早已闻名;王莽篡位后也多次召他为官。
B. 龚胜为官刚正,敢于直言进谏。他关心民生,担任谏官时多次上书批评时弊,提倡俭约,揭露权臣董贤扰乱朝纲,因此得罪皇帝。
C. 龚胜敢于坚持己见,不愿随波逐流。在讨论王嘉误国乱法及是否恢复孝惠、孝景祠庙问题时,他表达不同意见,甚至与人发生争执。
D. 龚胜忠于汉朝,坚决不事二主。王莽篡汉后,他屡次称病,拒不接受新朝授予的高官, 最终绝食而亡,以死明志,令人感佩。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视君何若,君欲小与众异,外以采名,君乃申徒狄属耳!
(2)吾受汉家厚恩,无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谊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诸生于是以为能。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

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草具其仪法,奏之,文帝谦让未皇也。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谊追伤之,因以自喻。

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数问以得失。

居数年,梁王胜坠马死,谊自伤为傅无状,常哭泣,后岁余,亦死。贾生之死,年三十三矣。

先是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上深纳其言,养臣下有节。是后大臣有罪,皆自杀,不受刑。  

孝武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贾嘉最好学,世其家。

赞曰:刘向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凡所著述五十八篇,谊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

(选自《汉书·贾谊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先是/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
B. 先是/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
C. 先是/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
D. 先是/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秀材”,即秀才,此处指优异的才能。到汉晋南北朝时期,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
B. “博士”,在古代是对具有某种技艺的人的尊称,负责保管文献档案,编撰著述,掌通古今,传授学问,培养人才。
C. “宣室”,汉代指未央宫中的宣室殿,是皇帝召见大臣议事的地方,汉文帝在此召见贾谊,后代许多诗文里都引用了这个典故。
D. “伊、管”,指的是商朝的伊尹和春秋时期的管仲,伊尹助商汤建商,管仲相齐桓公称霸,二人均为贤相,此处借二人来赞美贾谊的才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贾谊在十八岁的时候,就已经在当地很有名气,后来他被郡守吴公招致门下,因为吴公颇有政绩,再加上贾谊曾经向李斯学习过,所以汉文帝征贾谊为廷尉。
B. 刚入朝做官时,贾谊是最年轻的官员,每次诏令一下,他都能对答如流,并且符合其他官员的心意,汉文帝也很喜欢他,越级提拔他,做到了太中大夫。
C. 汉文帝非常看重贾谊,想要让贾谊升官至公卿,这一举动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反对,他们还诋毁贾谊,致使贾谊后来被贬,任长沙王太傅。
D. 在梁王坠马而死后,作为梁王太傅,贾谊十分愧疚,以至于一年多后也悒郁而终。他死后,在汉武帝时期,他的两位孙子被任命为郡太守。
【小题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所著述五十八篇,谊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同类题4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王商字子威,涿郡蠡吾人也。商少为太子中庶子,以肃敬敦厚称。父,商嗣为侯,推财以分异母诸弟,身无所受,居丧哀慼。繇是为诸曹侍中中郎将。成帝即位,甚敬重商,徙为左将军。而帝元舅大司马大将军王凤颛权,行多骄僭。商论议不能平凤,凤知之,亦疏商。建始三年秋,京师民无故相惊,言大水至,百姓奔走相蹂躏,长安中大乱。天子亲御前殿,召公卿议。大将军凤以为太后与上及后宫可御船,令吏民上长安城以避水。群臣皆从凤议。左将军商独曰:“此必讹言也,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上乃止。有顷,长安中稍定,问之,果讹言。明年,商代匡衡为丞相。为人多质有威重,长八尺余,身体鸿大,容貌甚过绝人。河平四年,单于来朝。商坐未央廷中,单于前,拜谒商。商起,离席与言,单于仰视商貌,大畏之,迁延却退。初,大将军凤连昏杨肜为琅邪太守,其郡有灾害十四,已上。商部属按问,凤以晓商曰:“灾异天事,非人力所为。肜素善吏,宜以为后。”商不听,竟奏免肜,奏果寝不下,凤重以是怨商,阴求其短,使人上书言商闺门内事。于是左将军丹等奏:“商位三公爵列侯亲受诏策为天下师不遵法度以翼国家为臣不忠罔上不道臣请诏谒者召商诣若卢诏狱 ”上素重商,制曰“弗治”。凤固争之,于是制诏御史:“盖丞相以德辅翼国家,典领百寮,协和万国,为职任莫重焉。今乐昌侯商为丞相,未闻忠言嘉谋,使者收丞相印绶。”商免相三日,发病欧血薨,谥曰戾侯。

(节选自《汉书·列传第五十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商位三公/爵列侯/亲受诏策为天下师/不遵法度以翼国家/为臣不忠/罔上不道/臣请诏谒者召商诣若卢诏狱/
B.商位三公/爵列侯亲/受诏策为天下师/不遵法度/以翼国家为臣不忠/罔上不道臣/请诏谒者召商诣若卢诏狱/
C.商位三公/爵列侯/亲受诏/策为天下师/不遵法度以翼国家/为臣不忠罔上不道/臣请诏谒者召商诣若卢诏狱/
D.商位三公/爵列侯/亲受诏策/为天下师不遵法度/以翼国家为臣/不忠罔上/不道臣请诏谒者召商诣若卢诏狱/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薨是死亡的用语之一,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
B.擢指古代官员的职务变动,情况比较复杂,既指选用提拔,也指平调乃至降职。
C.丞相是中央官职,位高权重,秦汉时代属于“三公”。历代时设时废,或改易其名。
D.单于是汉代匈奴部落联盟首领的称号,后世鲜卑等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也称单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商对父尽孝,不慕钱财。他在父亲去世后守丧时非常哀痛;父亲留下的遗产他没有继承,而是分给了他的异母弟弟。
B.王商头脑清醒,明辨真伪。京城传言洪水将至,人们惊慌逃跑,长安城中大乱,朝臣提议分头躲避,而王商认为是讹传。
C.王商身材高大,外表威严。他身高八尺,身材魁梧,容貌英俊,所以单于在朝廷上拜见他时十分惧怕,于是马上离开。
D.王商不畏权贵,不徇私情。琅邪太守杨肜治所发生灾害,权臣王凤为亲家求情,而王商不听,上奏请求罢免杨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必讹言也,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
(2)盖丞相以德辅翼国家,典领百寮,协和万国,为职任莫重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良,子房,其先韩人也。良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五世相韩故。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至博浪沙中,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急甚。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项伯尝杀人,从良匿。后十年,陈涉等起,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行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
沛公入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为天下除残去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项羽至鸿门欲击沛公项伯夜驰至沛公军私见良欲与俱去。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乃具语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良曰:“沛公诚欲背项王邪?”沛公曰:“鲰生说我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王也,故听之。”良曰:“沛公自度能却项王乎?”沛公默然,曰:“今为奈何?”良因要项伯见沛公。沛公与伯饮,为寿,结婚,令伯具言沛公不敢背项王,所以距关者,备它盗也。
汉六年,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未尝有战斗功,乃言于高帝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节选自《汉书·张良传》)
(注)①厩(jiù)将:主管马匹的军官。  ②缟素:白色的衣服。这里是朴素之义。
【小题1】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至/鸿门欲击沛公项伯/夜驰至沛公军私见/良欲与俱去。
B.项羽至/鸿门欲击沛公/项伯夜驰至沛公军私见/良欲与俱去。
C.项羽至鸿门/欲击沛公/项伯夜驰至沛公军/私见良/欲与俱去。
D.项羽至鸿门/欲击沛公项伯/夜驰至沛公军私见/良欲与俱去。
【小题2】对下列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汉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而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B.古人“名”和“字”是分开的,“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如:张良,字子房。
C.结婚,现在指男女通过合法手续结为夫妻,文中指的是结缔儿女婚姻关系。
D.“陛”指帝王宫殿前的台阶,“陛下”原指站在殿前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阶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成为古代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重情重义。张良年少时,不曾在韩国做官,但韩被灭之后,家人惨遭不幸,他用尽家产寻求刺客刺杀秦王报仇。
B.张良敢于劝谏。刘邦因宫室有数以千计的帷帐、狗马、珍宝、妇女,他想留下住在秦国。樊哙劝谏,刘邦已经听取樊哙的进谏,后张良再次劝谏,于是沛公还军霸上。
C.张良为人忠诚。在得知项羽要攻打沛公的消息后,他放下个人安危,主动告知沛公,且冷静地为沛公分析状况、出谋划策。
D.张良为官正直。汉高帝想要封他三万户人口的封地,张良自认为自己没有战功,只是尽臣子本分,故而推辞,后被封为留候。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急甚。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2)良曰:“沛公自度能却项王乎?”沛公默然,曰:“今为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