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进枢密直学士。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B.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C.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D.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姓名之外的别名,由父母或师长来取。古时男子20岁时取字。
B.亲一般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在中国古代可以指父母,也可以指亲戚。
C.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介于小寒和大寒之间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D.疏是奏议的一种。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崇尚简朴生活。在家里时,如果没有客人来,吃饭时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饭食仅够充饥。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前要换衣服。
B.范仲淹读书勤奋。在应天府读书期间,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疲倦了,就用冷水浇脸。经常吃不饱,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C.范仲淹深得皇帝信赖。定川兵败时,皇帝坚信只要范仲淹出马,事情就能得到解决。皇帝对范仲淹陈述的十条建议,全部认同。
D.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得到他死的消息,老百姓都替他叹惜。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落,在范仲淹活着时就为他建立祠堂,挂上他的画像来祭祀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②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8-01 09:01: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何铸,字伯寿,余杭人。登政和五年进士第。御史中丞廖则荐铸操履劲正,可备拾遗补阙之选。即命对。铸首陈:“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诚孝既至,绍大业,复境土,又何难焉。”帝嘉纳之。

②拜监察御史,寻迁殿中侍御史。上疏论:“士大夫心术不正,徇虚以掠名,托名以利。言不由中而首尾乡背,行险自售而设意相倾者,为事君之失。轻儇不庄,慢无礼者,为行己之失。乞大明好恶,申饬中外,各务正其心术。”盖有所指也。

③先是,秦桧力主和议,大将岳飞有战功,金人所深忌,桧恶其异己,欲除之,胁飞故将王贵上变,逮飞大理狱,先命铸鞫之。铸引飞至庭,诘其反状。飞袒而示之背,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既而阅实俱无验,铸察其冤,白之桧。桧不悦曰:“此上意也。”铸曰:“铸岂区区为一岳飞者,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桧语塞,改命万俟卨。飞死狱中,子云斩于市。

④桧衔铸。时金遣萧毅来议事,桧乃以铸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为报谢使。既返命,桧讽万俟卨,使论铸私岳飞为不反,欲窜诸岭表,帝不从,止谪徽州

(节选自《宋史》)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既而阅实俱无验(________)   (2)逮飞大理狱(___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托名以利(   )
A.规范   B.谋取   C.规避   D.规划
(2)慢无礼者(   )
A.轻易   B.交换   C.容易   D.轻慢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为事君失 非社稷长计
B.徇虚掠名 乃铸为端明殿学士
C.感物之道莫过诚 子云斩
D.言不由中首尾乡背 使事秘不传
【小题4】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既返命,桧讽万俟高,使论铸私岳飞为不反,欲窜诸岭表,帝不从,止谪徽州。
【小题5】根据第②段何铸上疏内容,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大夫中存在追名逐利之徒
B.官员中出现相互倾轧的情况
C.何铸已察觉秦桧欲加害岳飞
D.当朝君主不明好恶令人担忧
【小题6】第③段表现了何铸怎样的品格,试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胡安国,建宁崇安人。三试于礼部,绍圣四年中进士第。初,廷试考官定其策第一,宰职以无诋元祐语,遂以何昌言冠,方天若次之,又欲以宰相章惇子次天若。哲宗命再读之,注听称善者数四,亲擢为第三。提举湖南学事,有诏举遗逸,安国以永州布衣王绘、邓璋应诏。二人老不行,安国请命之官,以劝为学者。零陵簿称二人党人范纯仁客,而流人邹浩所请托也。蔡京素恶安国与己异,得簿言,大喜。命湖南提刑置狱推治,又移湖北再鞫,卒无验,安国竟除名。未几,簿以他罪抵法,台臣直前事,复安国原官。政和元年,张商英相,除提举成都学事。二年,丁内艰,移江东,父没终丧,谓子弟曰:“吾昔为亲而仕,今虽有禄万钟,将何所施?”遂称疾不仕,筑室墓傍,耕种取给,盖将终身焉。靖康元年,除太常少卿,辞;除起居郎,又辞。朝旨屡趣行,至京师,以疾再告。金人薄都城。子寅为郎在城中,客或忧之,安国愀然曰:“主上在重围中,号令不出,卿大夫恨效忠无路,敢念子乎!”高宗即位,以给事中召。初颐浩都督江上还朝欲去异己者未得其策或教之指为朋党且曰党魁在琐闱当先去之颐浩大喜。乃上奏曰:“胡安国屡召,偃蹇不至,今始造朝,又数有请。”落职。五年,除徽猷阁待制、知永州,安国辞。复提举太平观,进宝文阁直学士,卒,年六十五。诏赠四官,又降诏加赙,赐田十顷恤其孤,谥曰文定,盖非常格也。

(选自《宋史·胡安国传》,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颐浩都督江上还朝/欲去异己者/未得其策/或教之/指为朋党/且曰/党魁在/琐闱当先去之/
B.初/颐浩都督江上/还朝欲去/异己者未得其策/或教之指为朋党/且曰/党魁在琐闱/当先去之/
C.初/颐浩都督江上还朝/欲去异己者/未得其策/或教之指为朋党/且曰/党魁在琐闱/当先去之/
D.初/颐浩都督江上/还朝欲去/异己者未得其策/或教之/指为朋党/且曰/党魁在/琐闱当先去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进士第”指古代参加科考殿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进士分为三甲,其中一甲三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状元、榜眼和探花。
B.“提举”原意是管理,宋代以后设主管专门事务的职官,即以“提举”命名,如文中“提举湖南学事”“提举成都学事”等。
C.“布衣”借指平民百姓。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我国古代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黔首、黎民、庶民、苍生、黎元、氓等。
D.丁艰,即丁忧,亦称丁家艰,指遭逢父母丧事,特指官员的父母死了官员回家守制。文中的“丁内艰”即丁父忧,指遭遇父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安国三考进士,哲宗钦点。第三次应试时,考官初定为第一。宰职认为他的策论中没有诋毁元祐之政的言语,便另定前三名。后被哲宗升选为第三名。
B.胡安国举荐人才,反被诬陷。提举湖南学事时,向朝廷推荐王绘、邓璋。蔡京指使主簿说此二人为范纯仁之客,又为流放之人邹浩所请托。因此受牵连。
C.胡安国为亲守孝,为君担忧。双亲去世,安国称病不再为官,并在双亲墓旁筑屋而居,屡召不就;金兵逼近都城,其子胡寅尚在城中,他却为皇帝担忧。
D.胡安国生得重用,死获哀荣。胡安国在世时,几位皇帝都屡屡召用他;胡安国去世之后,皇帝下诏赠官加赙,赐田恤孤,赠谥文定,礼遇规格不同寻常。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命湖南提刑置狱推治,又移湖北再鞫,卒无验,安国竟除名。
(2)胡安国屡召,偃蹇不至,今始造朝,又数有请。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问题。
刘敞,字原父,临江新喻人。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通判蔡州,直集贤院,判尚书考功。
奉使契丹,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译相顾骇愧曰:“实然。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顺州山中有异兽,如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识,问敞。敞曰:“此所谓驳也。”为说其音声形状,且诵《山海经》、《管子》书晓之,契丹益叹服。使还,求知扬州。
扬之雷塘,汉雷陂也,旧为民田。其后官取潴水而不偿以它田,主皆失业。然塘亦破决不可漕,州复用为田。敞据唐旧券,悉用还民,发运使争之,敞卒以予民。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益牢。将囚,敞曰:“冤也。”亲按问之。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相传以为神明。
敞以识论与众忤,求知永兴军,拜翰林侍读学士。大姓范伟为奸利,冒同姓户籍五十年,府县短长,数犯法。敞穷治其事,伟伏罪。未及受刑,敞召还,判三班院,伟即变前狱,至□四五,卒之付御史
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皇太后闻之,亦大喜。
积苦眩瞀,屡予告。帝固重其才,每燕见他学士,必问敞安否;帝食新橙,命赐之。疾少间,复求外,以为汝州,旋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熙宁元年,卒,年五十。
(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节)
(注)①潴:蓄积。②傅致:罗织。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习知山川道径 素:向来(《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
B.将囚 论:讨论
C.府县短长   持:挟制
D.卒之付御史决:判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鬷(zōng),字总之,赵州临城人。七岁丧父,哀毁过人。既长,状貌奇伟。举进士,真宗见而异之。使契丹还,权三司户部判官。上言:“方调兵塞决河,而近郡灾歉,民不堪,请绝土木之不急者。”改三司户部副使。枢密使曹利用得罪,鬷以同里为利用所厚,出知湖州,还为三司盐铁副使。
时龙图阁待制马季良方用事,建言京师贾人常以贱价居茶盐交引,请官置务收市之。季良挟章献姻家,众莫敢迕其意,鬷独不可,曰:“与民竞利,岂国体耶!”事竟寝。后提举在京诸司库务,安抚淮南,累迁刑部。
益、利路旱饥,为安抚使,知益州赈济。戍卒有夜焚营胁军校为乱者鬷潜遣兵环营下令曰不乱者敛手出门无所问于是众皆出命军校指乱者得十余人即戮之及旦,人莫知也。其为政有大体,不为苛察,蜀人爱之。
天圣中,鬷尝使河北,过真定,见曹玮,谓曰:“君异日当柄用,愿留意边防。”鬷曰:“何以教之?”玮曰:“吾闻赵德明尝使人以马榷易汉物,不如意,欲杀之。少子元昊方十余岁,谏曰:‘我戎人,本从事鞍马,而以资邻国易不急之物,已非策,又从而斩之,失众心矣。’德明从之。吾尝使人觇元昊,状貌异常,他日必为边患。”鬷殊未以为然也。比再入枢密,元昊反,帝数问边事,鬷不克对。及西征失利,议刺乡兵,又久未决。帝怒,鬷与陈执中、张观同日罢,鬷出知河南府,始叹玮之明识。未几,得暴疾。赠户部尚书,忠穆。
鬷少时,馆礼部尚书王化基之门,枢密副使宋湜见而以女妻之。宋氏亲族或侮易之,化基曰:“后三十年,鬷富贵矣。”果如所言。
(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有删减)
①交引:宋代官府准许商人在京师或边郡缴纳金银、钱帛、粮草,按值至指定场所领取现金或某些商货运销的凭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戍卒有夜焚营/胁军校为乱者/鬷潜遣兵环营/下令曰/不乱者敛手出门/无所问/于是众皆出/命军校指乱者/得十余人/即戮之
B.戍卒有夜焚营胁军校为乱者/鬷潜遣兵/环营下令曰不/乱者敛手/出门无所问/于是众皆出/命军校指乱者/得十余人/即戮之
C.戍卒有夜焚营/胁军校为乱者/鬷潜遣兵/环营下令曰不/乱者敛手/出门无所问/于是众皆出/命军校指乱者/得十余人/即戮之
D.戍卒有夜焚营胁军校为乱者/鬷潜遣兵环营/下令曰/不乱者敛手出门/无所问/于是众皆出/命军校指乱者/得十余人/即戮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户部判官,宋代官职名称,掌理全国的土地、户口、钱谷、财赋等方面的事务。
B.戎人,古代中原地区对西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与南、东、北少数民族并称四夷。
C.卒,我国古代根据社会地位,对“死亡”的称谓由高到低依次为薨、崩、不禄、卒。
D.谥,即谥号,古代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鬷少有孝心,相貌奇伟。王鬷七岁丧父,因哀伤过度而损毁身体,超过常人;长大后相貌奇伟,连真宗见到他后都觉得奇特。
B.王鬷为政从简,颇受爱戴。王鬷为政识大体,不繁琐,主管益州赈济之时,快速处理士兵作乱,因此一举,蜀地百姓都爱戴他。
C.王鬷不畏权贵,正直敢言。马季良执政时要求官府专门收购茶盐交引,众臣不敢言,只有王鬷认为此举不符合国家体统并使此事搁置。
D.王鬷未纳善言,受到责罚。曹玮曾提醒王鬷留意边防,警惕元昊的野心,可惜王鬷并未采纳、重视,后元昊反叛,王鬷受到责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近郡灾歉,民不堪,请绝土木之不急者。
②比再入枢密,元昊反,帝数问边事,鬷不克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曹修古,字述之,建州建安人。进士起家,累迁秘书丞、同判饶州。宋绶荐其材,召还,以太常博士为监察御史。奏曰:“唐贞观中,尝下诏令致仕官班本品现任上,欲其知耻而勇退也。比有年余八十,尚任班行,心力既衰,官事何补?请下有司,敕文武官年及七十,上书自言,特与迁官致仕,仍从贞观旧制,即宿德勋贤,自如故事。” 因著为令。修古尝偕三院御史十二人晨朝,将至朝堂,黄门二人行马不避,呵者止之,反为所詈。修古奏:“前史称,御史台尊则天子尊。故事,三院同行与知杂事同,今黄门侮慢若此,请付所司劾治。”帝闻,立命笞之。晏殊以笏击人折齿。修古奏:“殊身任辅弼,百僚所法,而忿躁亡大臣体。古者,三公不按吏,先朝陈恕于中书榜人,即时罢黜。请正典刑,以允公议。”久之,知歙州,徙南剑州,复为开封府判官。历殿中侍御史,擢尚书刑部员外郎、知杂司事、权同判吏部流内铨。未逾月,会太后兄子刘从德死,录其姻戚至于厮役几八十人,龙图阁直学士马季良、集贤校理钱暖皆缘遗奏超授官秩,修古与杨偕、郭劝、段少连交章论列。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会赦复官,卒。既没,人多惜之。家贫,不能归葬,宾佐赙钱五十万。女泣白其母曰:“奈何以是累吾先人也。”卒拒不纳。太后崩,帝思修古忠,特赠右谏议大夫,赐其家钱二十万。修古无子,以兄子觐为后。曹氏自修古以直谅闻,其女子亦能不累于利,世以是贤之。
(节选自《宋史》)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
B.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
C.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
D.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礼部会试者称为进士,根据排名,前三名分别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B.御史在秦以前仅为负责记录之史官,自秦汉至清,则专司监察,监督巡查中央及地方官吏。
C.汉有黄门令、小黄门、中黄门等官职,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皆以宦官充任,故后世亦称宦官为黄门。
D.“出”,即京官到地方任职,也称“外放”、“放外任”,与地方官进朝廷任职的“入”相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修古精明强干,力除积弊。他担任监察御史时,上奏皇帝,要求效仿贞观年间的做法,汰除心力已衰的官员,皇帝采纳了他的这条建议。
B.曹修古据理而争,捍卫尊严。他与御史们一起去上早朝时,在路上遭到两名宦官的羞辱,他认为这有损天子的尊严,请求将两名宦官依法治罪。
C.曹修古正直无私,不畏权贵。马季良、钱暖都因临终前留下奏章而使其家属被越级提拔,他联合杨偕、郭劝等人上奏此事。
D.曹修古两袖清风,教女有方。他去世后因为家境贫穷而无法归葬,亲戚朋友想要帮助他家人,而他的女儿却最终拒绝了大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殊身任辅弼,百僚所法,而忿躁亡大臣体。
(2)曹氏自修古以直谅闻,其女子亦能不累于利,世以是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