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
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
而疏屈平。
屈平
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之。其后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
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人君
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
以自佐。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而至斯?”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
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
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夸耀 |
B.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痛心 |
C.人君无愚智贤不肖 没有 |
D.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搅浑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王怒而疏屈平 ②不患寡而患不安 |
B.①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
C.①举贤以自佐 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
D.①圣人不凝滞于物 ②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为人刚直不阿,但也遭受上官大夫的嫉妒,被怀王疏远。 |
B.屈原为人孤傲清高,自命不凡,“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一句最能体现他的这种性格。 |
C.屈原和渔父的对话,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其中“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思想对后世道家道教影响极大。 |
D.文章以记叙屈原生平事迹为主,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热烈歌颂了屈原的爱国精神、政治才能和高尚品德。 |
【小题4】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